

67岁的张正(化名)平日“咳咳咳”,对自己的肺功能完全不了解。日前,他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俗称“慢阻肺”),合并肺癌。目前,经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医生治疗,他的病情得到改善。
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知道你的肺功能”。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刘秀华介绍,今年世界慢阻肺日的主题,正是倡导大家提高对肺功能检查的重视程度,加强患者对慢阻肺的自我管理。
张正是个“老烟枪”。近年来,他频频咳嗽、咳痰、气喘,但都不以为意,认为“年纪大了,喘两下很正常”。然而,他不知道,这些症状背后隐藏着健康危机。
前段时间,张正的症状逐渐加重,甚至走几步就得停下来歇会儿,连睡觉都无法平卧。在家人的强烈建议下,他才来到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呼吸内科就诊。
通过详细问诊及完善胸部CT、肺功能等相关检查,林秀华发现张正不仅患有严重的慢阻肺,很可能合并肺癌。经过进一步检查,张正确诊肺癌。
明确诊断后,林秀华为张正制定了“共病兼治”“癌肺同治”策略:针对肺癌进行靶向治疗;给予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积极控制慢阻肺。目前张正的咳嗽、气喘明显改善,肺功能检查指标好转。
林秀华介绍,慢阻肺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肺部疾病。此病的主要特征是气流受限以及呼吸困难,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肺癌和慢阻肺两者互为危险因素,约40%至70%的肺癌患者合并慢阻肺。因此建议肺癌患者及早接受肺功能检查,排除合并慢阻肺或实现慢阻肺早期诊断,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测肺功能?20日,福建疾控专家支招,能做到以下几点说明肺功能还不错:保持匀速且中间不停歇,一口气爬3层楼;20厘米外有一根燃烧的蜡烛,能一口气吹灭;平静状态下吸足气后,保持憋气30秒;参加跳绳、高抬腿等短时间内能加快心率的运动,脉搏增加到100次/分至120次/分,停止运动后,休息5分钟至6分钟,能恢复平静。(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林春梅)
相关新闻
关于慢阻肺 这些常识要留意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6%,但患病知晓率仅为0.9%。慢阻肺的诱因有哪些?肺功能检查有何必要性?昨日是世界慢阻肺日,记者就相关热点采访了有关专家。
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危险因素。“如果患者有吸烟史,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稍作活动就呼吸困难、胸闷,就要考虑患慢阻肺的可能,及时就诊。”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一病区副主任郭洋说。
专家表示,慢阻肺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经常暴露于生物燃料、粉尘及有害气体等环境的人群。这些人应定期接受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控制率。
“临床上,慢阻肺早期患者来就诊的不多。因为这一病症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即使经常咳嗽、咳痰,也觉得是自己年纪大所致或是抽烟后的正常反应。当症状严重后再来就诊,往往已是中晚期。”郭洋说。
慢阻肺并非完全防不胜防。“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建议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阻肺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近期曾出现心肌梗死、肺大疱、气胸等病症的患者,不适宜马上接受肺功能检查,需先稳定病情。”郭洋说。
冬季是慢阻肺患者症状易加重的季节。专家表示,慢阻肺患者应留意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使用加湿器。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雾霾天应尽量减少外出。
近年来,多地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简易的肺功能仪,提高慢阻肺筛查的可及性。郭洋建议,慢阻肺患者要正确、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每年至少接受1次肺功能检查。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