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大如年,“数九”过寒冬。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个单位,开始进行“数九”,也意味着进入全年最冷的三九天气。福州市中医院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林培春医生提醒,此时养生尤其应注意保护身体阳气,以抵抗严寒和各种疾病的侵袭。
起居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林培春建议:应早睡晚起;注意通风,减少受季节性流感病毒侵害;御寒保暖,精心养护心脑血管及其他慢性病患者;可以经常搓手按脚,睡前泡脚按摩,舒筋活血,助力体内阳气蓬勃生发。需要注意的是,冬至到来后容易生冻疮。预防冻疮可以进行耐寒锻炼,平时坚持多用冷水洗脸、洗手和洗脚,还可以经常搓手、按摩脚、耳等部位,促进这些器官的血液循环。此外可通过食物温补来预防冻疮,如食用牛肉、羊肉、糯米、红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易经》有云“冬至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生发,最易吸收营养物质,发挥滋补作用。
冬至过后该如何进补,积蓄能量呢?林培春建议多吃养阳、润燥、散寒食物,增加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满足热能供给。这些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但应注意多元化,谷、果、肉、蔬菜应合理搭配,补充多种维生素,并适当补充高钙食品。另外,还可以多吃坚果,如花生、核桃、榛子、栗子等,坚果属热性,可以御寒,增强体质。
民间流传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我们南方人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意味着阳气始至,新一年开始了。汤圆被视为补虚、调血、健脾、开胃之物,内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营养丰富;外皮为温中益胃的糯米制成。《本草纲目》中提及,多食糯米补脾胃、益肺气,尤其适合脾胃虚寒者。但要注意宜在温热时食用,不宜搭配油腻食物,以防影响消化。
此外,进入冬至就开始“数九”,一九到三九之间正是“三九灸”的最佳时机。中医理论认为,冬至的来临意味着阴极而阳生,人体阳气敛藏,气血运行缓慢,机体抵抗力下降。此时可根据体质情况及疾病特点,因时制宜,借用药物的温热之性作用于相应的经络穴位,能够起到温阳补虚、强身防病的作用。
□养生药膳推荐
党参大枣牛腩汤
【食材与药材】牛腩300g、党参30g、大枣5颗、生姜5片。
【烹调方法】牛腩切块,同党参、大枣、生姜一起移入炖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烧沸,去浮沫,改小火炖至牛腩熟烂,加调料调味。
【食材功效】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牛腩: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效。
【用法用量】一周一次,可经常食用。
(记者 陈丹 通讯员 陈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