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民生热点 >> 正文

儿童青少年近视,原来得这样预防

http://www.clnews.com.cn  2025-02-11 15:55:32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儿童青少年近视,原来得这样预防

  医生为小患者进行视力调节功能检查。

  核心提示

  寒假中,为视力“查缺补漏”的家长和孩子,把省内各地的眼科门诊围得水泄不通。根据2023年国家卫健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从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情况来看,近视高发的年龄段已从8~12岁提前至6~10岁,呈现出发病越来越早、度数越来越深、近视率居高不下等三大特点。

  目前,我国已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3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2024年10月,教育部、卫健委等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对学校、家长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等提出了多项指导意见。

  福建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方面,面临怎样的形势?家长、学校、医生都做了哪些努力?还存在哪些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儿童青少年近视,原来得这样预防

  近视小患者正在进行视力检查。

  一场始于出生的视力保卫战

  1月15日上午一早,位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内的福建省级儿童眼保健中心就被家长和孩子挤得水泄不通。

  人群中,宝妈郭欣然格外引人注目。她一边紧盯着候诊大厅的叫号屏幕,一边反复核对手中的号源信息,只为尽快见到预约的专家——福建省医学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委员,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眼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陈金国。

  郭欣然一家生活在宁德霞浦,这次她特地抽空带女儿甜甜到福州复查视力。半年前,刚刚升上小学四年级的甜甜,在学校的例行视力筛查中,发现左眼近视150度。这让当母亲的一时难以接受,毕竟甜甜的视力保卫战,从一出生就打响了。

  郭欣然说,她坚持科学育儿,从婴幼儿时期就特别注重视力健康,甜甜出生后,家里就换上了全光谱灯,而且不看电视,不玩手机、平板电脑,每天还会尽量安排两个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为何孩子还是不知不觉地近视了,而且近视时,没有觉得自己看不清?

  为解开心中疑惑,郭欣然决定直接带着孩子驱车160公里赶到福建省级儿童眼保健中心。

  听完郭欣然的描述,接诊的陈金国马上就意识到了问题,立即为甜甜安排了视力检查、屈光检查、眼压检查、散瞳检查、眼底检查等项目。

  约40分钟后,甜甜的检查结果印证了陈金国的初步判断:一只眼睛近视150度,一只眼睛还有50度的远视储备,两眼屈光度差达到200度,是比较典型的“屈光参差”,即两眼的屈光状态差距较大。

  那么,为什么甜甜会觉得自己都能看清呢?陈金国解释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用视力好的眼睛来看远处,用近视的眼睛看近处,所以远近都能看清。因此,家长很难发现异常,常规的视力筛查也容易漏诊,经常是发现的时候,近视程度已经不轻了,如果不进行干预,度数会增加得很快。

  “孩子有没有侧躺着看书?有没有躲在被窝里玩电话手表?做作业的时候,握笔姿势正确吗?有没有侧着头写字?房间的光线均匀吗?有没有玩乐高?画素描?……”在陈金国的提示下,郭欣然母女才知道,原来保护视力涵盖了平时生活学习的各个细节。

  一番复盘后,郭欣然意识到甜甜视力下降或许和她喜欢在闲暇时拼乐高有关。“这两年,随着挑战难度越来越高,甜甜拼的乐高积木颗粒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小,需要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一玩就是大半天。”郭欣然说,加上自家书房的光线不是特别均匀,甜甜经常歪着脑袋玩乐高、写作业,不知不觉就近视了。

  确认近视后,郭欣然按照陈金国的建议,为甜甜配了具有近视防控功能的离焦框架眼镜,家中也添置了护眼“大路灯”,并且对甜甜的学习、娱乐时间进行了重新安排,甚至在饮食上也进行了调整,严格控制高糖高油食物的摄入,只为让近视度数能得到有效控制。“毕竟,孩子近视发现得早,如果不重视没有控制好,很容易发展为高度近视,失明的风险也比一般人会大很多。”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检查,甜甜的视力结果出来了:眼轴24.5mm,长度没有变化;近视度数150度,也没有明显变化。“这半年我们的防控方向是正确的,接下来,还是要继续努力。”陈金国解释说。

  此刻,郭欣然虽然松了一口气,但她也明白,这只是视力保卫战的一小步,孩子一旦近视是没有办法逆转的,而且未来的学业压力会更大,用眼时间会更长,能做的只有“严防死守”,延缓近视度数增加。

  近视防控,“防”的到底是什么?

  “近视就一定要配眼镜吗?”“戴眼镜近视度数会不会加得更快?”“现在不是大家都近视吗?”“近视不要紧,还可以做手术啊?”“戴眼镜影响颜值、影响自信,孩子能晚点戴眼镜吗?”这些在福建省级儿童眼保健中心出现的高频问题,反映出一个现象:虽然近视很普遍,但大众对于近视的认识仍然有限,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

  “近视,顾名思义就是看近处视力正常,看远处物体时视物模糊。”陈金国解释说,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由于远处物体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之前,无法在视网膜上呈现清晰的图像。在门诊中,为患者科普视力保护的有关知识,占据了陈金国很大一部分时间,但他认为这十分必要。“因为要做好近视防治,第一步就是要正确认识什么是近视。”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理解近视的起因,陈金国打起了比方,他说:“每个人生下来大概都会有300度的远视储备,这就像是一个崭新的轮胎。这个轮胎保养得再好,也不会再变厚,用着用着只会越磨越薄。如果用眼得当,这个轮胎磨损的速度可能慢一点,如果到18岁还没磨光,就不会近视。如果用眼不当,提前磨光了,就近视了。”

  “而且,近视是不能逆转的。现有的近视矫正手术可以理解为,在患者的眼球内植入一个隐形眼镜或者用患者的角膜塑造一个隐形眼镜,并不能治愈近视,以及由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严重的话会失明。”陈金国说,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防”的是过早近视和高度近视,以及由高度近视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而不是摘掉眼镜,更不是治愈近视。

  来自莆田的宝妈林之雅听得格外认真,她告诉记者,之前自己忙于工作,儿子小星多由家中老人照看,只要孩子哭闹,老人就会拿出手机、iPad哄娃,加上之前自己认为近视了可以做手术,没啥大不了的,“根本不知道高度近视会增加失明风险,危害很大”。

  “现在,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刚出炉的散瞳验光结果就显示双眼近视50度,该怎么办呢?”林之雅焦急地询问道。

儿童青少年近视,原来得这样预防

  陈金国在门诊并给出诊治方案。

  “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亡羊补牢’,利用现有的医学手段使近视进展地相对缓慢一些,争取每年的近视度数增加不超过50度。”陈金国介绍说,目前近视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普通框架眼镜、离焦功能的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等。“除了近视眼镜,目前近视防控专家共识中提到0.01%阿托品滴眼液,也可以较好地控制近视发展速度。”

  “那我们要戴眼镜,还是滴药水,还是两个一起上?”林之雅继续追问道。陈金国解释说,近视防控手段繁多,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医生会为患者进行全面专业评估后给出治疗方案,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治疗手段。

  根据小星的散瞳验光、眼轴检查等结果,陈金国建议林之雅先为他配置一副离焦功能的框架眼镜且每天必须佩戴10小时以上;与此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遵循“20-20-20”(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远的地方至少20秒)的合理用眼规则,预防视疲劳的发生。夜晚进行学习和阅读时,建议使用护眼台灯,并保持良好的坐姿,书本与眼睛的距离应保持在30~40厘米之间。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争取每天进行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促进眼睛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可以抑制眼轴的过度增长,从而有效预防近视”。

  “记得三个月后一定要回来复查,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确认防治效果,及时采取最优的预防措施。”陈金国一再叮嘱,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家应转变“重治轻防”的错误观念,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儿童青少年近视,原来得这样预防

  医生为小患者检查眼部过敏情况。

  守护“明眸”,需多方努力

  世界卫生组织此前公布报告显示,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青少年近视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要求“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随后,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共同发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学生个人、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有关部门等五个方面的各项责任。2023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更明确提出,要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福建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改造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高位部署推动,改善学生学校用眼环境。2024年底,省教育厅、省卫健委联合制定印发《福建省进一步推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形成“部门合作、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综合防控”长效防控机制。

  走进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三年级(4)班的教室,新装的护眼灯令家长黄崇志眼前一“亮”。

  “以前,教室里用的是传统荧光灯照明,光源生硬,存在频闪、光亮不足等问题,我们担心会对孩子视力健康有一定的影响。”黄崇志坦言,现在新安装的护眼灯整齐悬挂在教室顶上,光线充足、均匀且柔和,这样孩子就能更轻松地看书本、看黑板了,“我们就放心多了”。

  在福州,家长和孩子发现课桌椅能够和自己一起“长高”了。在福州市船政小学六年(1)班就读的欧阳怡霏同学身高近170cm,是班级里个子较为突出的同学。她告诉记者,桌椅调节后,自己坐下时课桌就不会卡住脚了,可以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讲了。

  “不合适的课桌椅会迫使孩子在读写时采取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低头等,这会使眼睛与书本距离过近,极大地增加近视风险。”福州市船政小学副校长陈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此,该校建立了定期的课桌椅调节制度,每学期开学初都会根据学生的身高变化进行精准调整,确保桌椅高度与孩子的身高相匹配,让孩子在学习时能够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与书本距离适中,有效缓解眼睛疲劳,预防近视的发生。

  注重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福建各级学校也对学生的课间活动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譬如,晋江市毓英中心小学2018年起实行课间15分钟,甚至还执行了“空班行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鹏祥分校为不同学段学生定制多元化“课间套餐”,不仅有跳绳、踢毽子、老鹰抓小鸡等大众化项目,而且有萝卜蹲、打连厢、滚铁环等传统和地方特色项目,吸引学生加入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

  除学校外,家庭是近视防控的另一个“主战场”。《2021年全国儿童青少年在校与在家用眼行为及视觉环境报告》中对比了2021年3—6月春季学期学生在校和在家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差异,发现孩子在家的用眼习惯和视觉环境更差。

  针对这一情况,陈金国呼吁,家长要改变“重治轻防”观念,有意识地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6岁以下儿童应避免接触使用电子产品。“此外,还要关注家庭室内照明状况,随时纠正孩子不良姿势、不良用眼行为,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积极引导孩子坚持户外活动,保障孩子充足睡眠与科学饮食。”

  同时,他建议家长应尽早为孩子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从3岁起就定期带孩子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记录孩子屈光发育情况,1年至少2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努力遏制“小眼镜”增量。(记者 张静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