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马江海战后的《重修登文道》碑

高展澍 文/图

http://www.clnews.com.cn  2024-08-09 16:44:25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登文道,是长乐乃至整个福州地区都享有盛名的古渡之一,位于长乐区潭头镇文石村,其前身即文石渡。万历《福州府志》载:“文石渡,在(长乐县)二十二都。”乾隆《长乐县志》载:“文石渡,在文石澳头登文道头,湾泊潭头港。由闽安镇一百二十里至大桥户部前。明万历间,各乡文人捐资修砌,因名‘登文’。自此绅衿来往及儒童上省应试不用渡钱。康熙中,海潮冲坏,壬申年,北乡文人捐修。乾隆甲子年重修。”

马江海战后的《重修登文道》碑

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登文道碑

  可见,登文道的前身是文石渡。而文石渡早已有之,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在此祭祀天妃、扬帆远航。万历年间始称登文道,此后文风丕振,里人登科者纷纷捐建道石并勒名,至今登文道上还留存着“枫林张家舍道一门”“龙门高家捨道一门”“岐尾高怀阳舍道一门”“枫林姜助造”“岭南陈”等多条石板,都是登文道历史的见证。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登文道早已不再有行人往来如织,其周边仍留下了三处崖刻、三方碑刻。这些丰富且珍贵的文物古迹,为我们深入了解登文道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中有一方碑刻尤为重要,它位于登文道岸边民房后,宽约50厘米、高约3米,是所有石刻中信息量最大的一块。全文如下:

  重修登文道

  登文道□北乡大波头,始创于明季,重修于国初。道成之岁,道里人陈观、陈涠两昆季捷南宫,因以登文名,亦志喜意也。第是处永保,而险海潮冲撼基址,最易动摇。自乾嘉以来,盖屡修屡圯矣。旧秋法夷犯顺,骚扰海疆。廉访裴公来此填港。见是道之倾欹□□□□若之,爰召绅者议重修。□以工程浩大,经资难筹,踌躇久之。旋调署船政,去事遂中止。逮旧冬,观察方公统师驻此防御,而□管带炮台都司林公□立以前事请。观察慨然欲成廉访未竟之志,亲诣履勘,设法规画。期于价廉工省,奏功易而植□□函请。廉访捐资先兹之倡并建亭于路间,以为行人休憇之所。谕令尔等均出劝募,经纪其事,尔等□喜。二公志在济人之大有造于斯土也。敢不□效微劳、乐襄善举哉!自今履道坦坦,易危而安。凡由是路者覩丰碑文屹立,有不共拜仁人之赐也乎!□□二公之德政,并附勒各乐捐姓名如后,以明善与人同之意云尔。

  陈招税渡协孙令楼捐拾贰员

  二品衔署理船政大臣裴捐贰拾两

  都司衔管带崖石炮台即补守备林捐贰拾员

  二品衔统领潮普军前署汀漳龙道遇缺补用道克勇巴图鲁方捐壹百员

  同知衔管带潮普中道补用知县方捐贰拾员

  三品衔候补道江苏即补知府里人柯王栋敬捐叁拾员

  同知衔候选州同里人陈向韶捐贰拾员陈大琼陆员刘梓新五员刘莲敦四拾员

  总理同知衔栋道知县里人柯雍并序撰

  五品衔廪生里人刘立诚捐壹拾员

  五品衔里人刘守标五品衔里人郑祖成光绪十一年七月吉日立

  相较于各版县志,碑文更加明确地解释了“登文道”名字的由来,“道成之岁,道里人陈观、陈涠两昆季捷南宫,因以登文名,亦志喜意也。”意思是,万历年间有里人陈观、陈涠两兄弟自此登舟赴京赶考而高中进士,故将此渡口名为“登文道”,寓意此为步入仕途之道。

  此碑勒于光绪十一年(1885),也就是中法马江海战后的次年。那么此次重修登文道的“董其事者”究竟是谁?据碑文记载“旧秋法夷犯顺,骚扰海疆。廉访裴公来此填江,见是道之倾……爰召……重修。旋调署船政,去,事遂中止。”句中的“旧秋法夷犯顺”即指中法马江海战之事。那么廉访裴公是谁?他又为何而来、因何而去?

  经查,廉访裴公即裴荫森。光绪九年(1883)二月,裴荫森升任福建按察使。因法寇犯境,自光绪十年(1884)六月起,裴荫森至闽口要塞各炮台巡视。当时清廷为加强海防,在连江长门设立闽口要塞总台部,统领闽江口南北两岸十余处炮台和水雷营等,其中就包括位于文石的崖石炮台。史料记载,裴荫森“率募勇登临巡视,和衣而卧者三阅月……同年十二月廿三日,接总理衙门电,奉旨即赴船政大臣署任。赴任之次日,即率员兵安放水雷,封塞壶江正口。”与碑文所载“来此填江”吻合,但因马尾船政要务在身,故不得不离开。

  裴公为政励精图治、知人善任、爱民如子。虽然他在文石巡防仅短短数月,但始终挂念重修登文道之事,在离开文石之前,就捐出了二十两文银,足见其爱民之心和重修登文道愿望之迫切,因此百姓才如此感念。

  那么,负责此次重修登文道的会不会是裴公的继任者呢?据碑文记载,“逮旧冬,观察方公统师驻此防御……管带炮台都司林公……函请。观察慨然……廉访未竟之志,亲诣履勘,设法规画……二公志在济人之大有造于斯土也。”所谓“逮旧冬”,即光绪十年十二月,恰在裴廉访离开之后,清廷便“观察方公”来文石驻防,“(崖石)炮台都司林公”即以公函向方公呈报裴公捐资拟重修登文道等事。方统领“慨然”于裴公“未竟之志”,于是亲自勘察谋划,终于完成了登文道的修复工程。碑文中的“二公”,即“观察方公”和“都司林公”。

  值得注意的是,从捐资题名中的“都司衔管带崖石炮台即补守备林”,以及林公向方公函请重修登文道,描述“裴公未竟之志”,说明光绪十年秋裴公来巡时崖石炮台就已存在,只是相对比较简陋。

  而从观察方公的官衔全称“二品衔统领潮普军前署汀漳龙道遇缺补用道克勇巴图鲁方”来看,潮普军属台湾南路,汀漳龙道即统领汀州、漳州、龙岩州三州的道台,巴图鲁是满语“勇士”之意,是清廷授予有战功将士的尊号,起初只赏赐给旗人,到清中后期转而更多赐给汉人武将,并在巴图鲁前面加上汉字勇号。方公的尊号是克勇巴图鲁,说明他是汉族将领,且他的履历比较复杂,先是汀漳龙道台,后遇缺补用为潮普军统领,光绪十年十二月又以潮普军统领兼福建观察使身份驻防崖石炮台,这也说明当时闽台两地海防是密切联动的。有意思的是,捐资者中甚至包括同知衔管带潮普中道补用知县,进一步说明闽台一家、血浓于水。

  总体来看,捐资者中闽台两地炮台管佐占了大部分,里人占了小部分,说明炮台官兵在此次重修登文道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自古如此。

  崖石炮台的存在,让当时的海防官兵与登文道结下不解之缘。也因为有了这块碑,才让今天的我们得以记住了船政大臣裴廉访、观察方公、都司林公,以及碑文中所记载的那些先辈们,在那样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心系家国、心系百姓,为重修登文道而孜孜以求、接续付出。这样的情怀又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