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企业之窗 >> 正文

金强建材:以“新”求“质” 打造行业绿色标杆

http://www.clnews.com.cn  2024-07-05 17:19:01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国内直径最大、在建承受水压最高的超大直径隧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中国最长的水下隧道——太湖隧道,国内在建最长干线公路湖底隧道——341省道无锡马山至宜兴周铁段工程隧道……金强的身影无处不在。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潭头镇的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金强绿色建筑产业园区感受到,一股强劲的向“新”求“质”浪潮正在这里不断涌动。

金强建材:以“新”求“质” 打造行业绿色标杆

金强建材厂房

  在金强建材偌大的厂房里智能设备高效运转,工人有序分布在各流水线节点,动作麻利地开展各项工作。厂房内,进出口板材打包齐整;厂房外,载满货物的车辆正驶出厂区。

  “近期有不少大订单,大部分来自国内的各大隧道工程,我们每天都在加足马力生产。”金强建材总经理黎忠和笑着说,随着第二季度即将接近尾声,公司上下正勠力同心,聚焦一线,紧盯生产目标任务的关键节点,优化人员配置和作业流程,科学推进生产进度,奋力冲刺‘双过半’,确保为如期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一块小板材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吸引各大隧道工程争相订购?订单纷至沓来?

  小板材撑起大项目。“普通钢筋混凝土在400℃时会开始迅速降低强度,产生爆裂,且修复难度大。而我们的防火用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厚度仅仅只有24mm,却能承受高温极限内的连续热负荷,耐火极限可长达2.5小时以上。在模拟火灾升温2.5小时、降温1.83小时段RABT检测中,我们的试件背火面温度小于380℃,这就能确保隧道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经历高温后的安全性。”金强建材科技生产研发副总经理徐定丰告诉记者,该板材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在高温下具有完整性的同时具备隔热性,在一定时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会爆裂,当发生火灾时可以有效保障人员有较长时间安全撤离火灾区。

  据了解,防火用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钙板是一种以性能稳定而著称于世的新型建筑板材。在使用中,这种轻质高强建筑材料,绿色环保、性能优越,可锯,可钉,不易产生翘曲和裂缝,表面可涂刷涂料或粘贴壁纸和瓷砖,并且不怕虫蛀,不会发热,隔声性能强。

  “现在公司对于这种板材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随着智能化设备增多,生产效率更高了,一天就可以生产3000张板材。”徐定丰说,数字化转型为金强建材带来不小的变化,这也是金强建材订单不断的奥秘之一。

  订单纷至沓来自然是好事,如何让产品经得起客户和市场的检验?

  为了提高整体产能,在生产车间内金强建材建立了实验室和研究室,通过一次次的“火炼”,让产品用质量说话。

  在耐火实验室内,我们通过模拟火灾条件下的燃烧环境,测试防火用硅酸钙板在一定时间内承受火焰作用的能力。同时,通过测量防火用硅酸钙板在燃烧过程中的烟雾生成量、火焰蔓延速度等指标,评估防火用硅酸钙板的燃烧性能,还能通过测量防火用硅酸钙板在受到高温作用时的热传导性能,评估防火用硅酸钙板的隔热性能。”徐定丰说道,通过防火检测,可以评估防火用硅酸钙板的耐火等级、燃烧性能以及热传导系数等关键指标,为建筑设计、施工以及消防安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去年,金强建材的防火用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钙板还荣获“中国绿色建材产品”分级认证中的最高级别——三星级认证。

  对于建材行业而言,绿色环保不仅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更是众多建材企业积极探索与布局的战略要塞。

  近年来,金强建材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以绿色建筑产业运营为核心,以绿色房屋为基点,着眼于绿色房屋上下游产业链的减碳和碳中和技术的创新应用上。业务涵盖: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互联网、绿色供应链四大类,提供绿色建筑产业一体化运营服务。自主研发出绿色板材、装配式装修、模块化房屋、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等绿色建筑类产品及配套技术体系,通过一张板到模块化房屋再到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做到产业的绿色生态循环。

  现如今,金强建材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绿色新版材系统制造商,作为专注装配式建筑系统、绿色新板材系统研发的科技型公司,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企业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

  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金强建材还积极推动产品技术的创新,设立金强绿色人居环境研究院,以技术获取为起点,形成更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赋能园区产业生态。

  “今年,金强绿色建筑产业园计划增投10亿元,规划占地300亩,作为绿色环境装备及配套产品生产。”黎忠和说道。

  未来,金强建材将继续深耕建筑全产业链的绿色生态生产发展方向,沿着创新发展的主线,以数字化为抓手,强化管理体系,实现技术核心优势构建。

  (记者 王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