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长乐新闻 >> 长乐时讯 >> 正文

国内仅存!长乐这块石碑你见过吗?

http://www.clnews.com.cn  2023-06-30 08:49:53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最美长乐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书纸易毁,碑石难销。明宣德六年(1431年),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已至暮年的郑和站在长乐天妃行宫内,望着刚刻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石碑,内心肯定百感交集,他有很多故事,想流传后世。

国内仅存!长乐这块石碑你见过吗?

《天妃灵应之记》石碑

  国内仅存 珍贵无比

  时光荏苒,一晃592年过去。如今,在长乐南山顶,天妃行宫已毁于战火,原址修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郑和当年亲自撰文的《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仍矗立在那里,留下了岁月的斑驳印记。

  “这块碑,我们俗称‘郑和碑’,是郑和最后一次奉命出使西洋时亲自撰文的。”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介绍,碑文共有1177个字,至今基本完整可读。“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石碑,不但是先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还可以修补文献记载的失误和不足,珍贵无比。”

国内仅存!长乐这块石碑你见过吗?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均以长乐太平港作为出国前最后一个驻泊港,等待季风来临。郑和船队累驻长乐,短则两个月,长则十个月。在漫长的等待中,船队没有闲着,而是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祭祀海神,伺风开洋。

  1961年,圣寿宝塔及《天妃灵应之记》碑被列入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圣寿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福州遗址地。

  七下西洋 入记刻碑

  记者看到,碑座为花岗石质、碑身为黑色页岩质。陈迟介绍,经测量,该碑高一百六十二厘米,宽七十八厘米,厚十六厘米。

碑额正中阴刻篆书“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其中两字残损。字框的上端及两边阴刻如意云水纹,顶端涌现祥云捧月的图案,碑体四周边框刻缠枝番莲纹;碑文阴刻楷书三十一行,共计一千一百七十七字,除其中有九个字磨损外,碑文至今基本完整可读。碑文分前后两个部分,详细记载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郑和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和结果,以及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等。

国内仅存!长乐这块石碑你见过吗?

郑和长乐太平港启航图

  石碑里记载,该碑是明宣德六年十一月,由郑和亲自撰文。在第七次下西洋离国前,郑和组织整修三峰寺塔、天妃宫,并在天妃宫左侧修建一座三清宝殿。南山上,塔、寺、宫、殿俱全,依照郑和的话来说,便是“画栋连云,如翚如翼”,并刻下这块石碑。

  石碑不仅详细记载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不畏艰险的远航历程,包括七下西洋的时间、地点、经过等,还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

  名扬天下 多亏了他

  2022年,长乐朝阳中学历史老师郑巧蓬找到5篇80多年前有关郑和碑的报道,证明这块碑是在孙中山女婿、时任长乐县长王伯秋的保护和宣传下名扬海内外的。

国内仅存!长乐这块石碑你见过吗?

王伯秋(左五)和同事在长乐县衙合影。郑巧蓬供图

  据记载,由于年久失修,天妃宫倒塌后碑被埋于土中。1930年,一名农民在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发现了这块碑。当时的长乐县长吴鼎芬立即派人将碑移到县署“思善斋”侧。吴鼎芬离任后,此碑又被乱草掩盖。

  1935年,湖南人王伯秋担任福建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长乐县长时,偶然间在县署档案中看到了这块碑的记载,于是派人到处寻找,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了它。王伯秋对碑文进行摹拓后,分寄国内外学者鉴定。石碑的发现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学者们纷纷写文章进行评述、考证,掀起了研究热潮。

  中国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郑鹤声撰写刊登于1936年《大公报》的文章表明,他也是看到拓片后才知道这块碑,后亲往长乐实地考察。郑鹤声在文中高度评价王伯秋:“有学者风范,兴革有度,贤声远播。从政之闲,雅好翰墨,总以提倡学术文化为己任。”

  陈迟介绍,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为免遭战争破坏,特将此碑运至南平市保存。战后运回,移到现长乐师范附小院内。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此碑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碑亭加以保护 。

  (特约记者 徐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