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农用机械遇上北斗卫星
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田地上
多部农机忙碌不停
将一棵棵水稻苗轻松栽入土里
大屏上
精细化管理平台也没闲着
时刻掌握着农机的作业时间
作业面积、作业轨迹、平均深度等数据
这种科技种田模式
正出现在福建雪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
3000多亩田地里以及外接项目中
谷雨至,农耕忙
福建雪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进入春播春管关键时期
19日
记者在春播现场看到
多部北斗农机在田间地头插秧
看似与普通农机毫无区别
实际上
这些农机大有来头
上面安装了特殊系统
能够通过北斗卫星传送耕种数据
李向雪通过大屏幕了解农机耕作轨迹。宋亦敏摄
“相关数据会传输到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我们看看大屏,就能了解当天的耕种情况,比如作业时间、作业面积、作业轨迹、平均深度等。”福建雪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向雪看着满屏数据,胸有成竹。
李向雪介绍,本次春耕,公司30余名农机手、10余部农机平均每天耕种近700亩田地,“时间紧、任务重,总怕一不留神就出错,还好有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让我们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方便,也加快了春耕进程。”
农机装上“天眼”能为传统农业带来哪些变化?
李向雪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一般通过人工清点来测算机插亩数,由于农田形状不规则、现场验收难度大,测算起来需要半天以上,而且精准度很难保证。精细化管理平台能够掌握农机设备的定位和轨迹,自动测算机插亩数、秧苗深度。
“‘有图有真相’的评价标准让客户十分信服,也为我们赢得了良好口碑,因此获得更多订单。”李向雪说。
在平台的加持下,农机手工作量的统计问题也迎刃而解。李向雪介绍,以前仅靠农机手自己统计,难免存在误差,而公司又无法派专人进行统计监督。如今,农机手上班开机、下班关机,作业人员、作业范围、作业质量、加班时间都能精准确认,补贴依据也更加准确。
此外,该平台具备的大数据分析和农业服务功能,让农机的使用和安排变得更加合理。“通过平台,我们可以实时了解农机分布情况,就近安排空闲机器完成作业任务。”李向雪说,将相邻几片土地交由同一农机耕作,让每部农机物尽其用,可以提高整体种粮效率。
春耕期间
雪美农业不仅种好自家3000多亩田地
还为我区乃至福州市
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
农业企业、农户可通过
社会化服务管理系统
了解该公司农机和其他设施的空闲情况
预约相关服务
(特约记者 宋亦敏 记者 杜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