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闽宁协作路上看“三变”

http://www.clnews.com.cn  2024-08-18 11:17:41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闽宁协作路上看“三变”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宁夏

闽宁协作路上看“三变”

航拍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爱拼才会赢”这句福建人的口头禅,如今也经常挂在宁夏女工张兴玲的嘴边。从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身兼工人管理、产品把控等数职的车间组长,她花了3年时间。

  山海虽远,闽宁情长。1996年,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从东海之滨到贺兰山麓,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28年来,闽宁两地心怀“同一份事业”、扛起“同一份责任”、许下“同一个愿望”,不断拓展协作深度、创新协作方式、优化协作机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创造了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的“闽宁模式”。

  8日~13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塞上江南写新篇”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个产业协作唱响“春天的故事”、一次次闽宁文化交融碰撞令人耳目一新、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一路上,记者深刻感受着“爱拼才会赢”与“宁夏川,两头尖,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合奏曲,一场新时代的“山海情”正在演绎。

闽宁协作路上看“三变”

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的家庭工厂。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产业深度协作

  “融”的领域不断扩大

  “嗒嗒嗒……”轻快的机器声从固原市彭阳县茹河街社区鸿泰妍纺织用品扶贫车间内传来。茹河街社区是“十三五”时期彭阳县劳务移民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集中安置区。目前,这里的12个居民小区3719户13726名居民中,劳务移民有798户2994人。2022年,依托闽宁协作,社区引进福建的企业成立了宁夏鸿泰妍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为劳务移民拓宽就业渠道。

  “现在每个月的稳定收入3000元左右,大家的生活更有奔头了。”扶贫车间内,宁夏女工张兴玲熟练地加工着手中的背包。来车间前,她是一名没有使用过缝纫机的家庭妇女,如今已成长为技术骨干。

  “目前,这座车间已稳定吸纳了100多人就近务工,以中老年妇女为主,计件制月薪约2400元。”福建企业家黄水海介绍,通过运营“工厂化、规模化、长期化”的扶贫车间,让彭阳县本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随着闽宁协作的深入,公司还将继续开设若干扶贫车间,加大对口帮扶力度。

  闽宁两地干部在多次交谈、探讨中一直在思索,怎样真正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大家达成共识:搞产业。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居住着曾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的西海固地区迁移来的20多万名移民,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在这里,闽宁协作车间根据年龄、健康状况,为当地群众安排合适的岗位。“以前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咯!”提及闽宁协作给当地带来的变化,群众伏志强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过去闽宁协作的定位一直是“福建所能、宁夏所需”。当下,双方共同的课题是携手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优势互补。

  宁夏是中国枸杞核心产区,宁夏枸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唯一明确可以入药的枸杞;福建是中国红茶的重要产地之一,以独特的红茶品种和悠久的制茶历史闻名遐迩。当宁夏枸杞的鲜红与韵味悠长的红茶融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与福建正山堂茶业签订合作协议,正山堂茶业与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共同成立宁夏正山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骏眉红茶工艺与宁夏道地枸杞叶结合,研制出枸杞叶茶,不仅填补行业空白,还实现传统中药材与现代茶饮互补共生,进一步推动闽宁“两片叶子”的合作,成功让“绿叶”变“金叶”。

  产业融合实现“1+1﹥2”的化学效应还在继续——数日前,宁夏枸杞龙头企业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联通(福建)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通信服务、产品提供、资源共享、融合创新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围绕农业数字化展开深度合作。

  “荒漠绿了、枸杞红了、家乡美了、农民富了,我们将继续共叙山海情,为东西部协作注入新内涵。”宁夏枸杞协会会长、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说。

闽宁协作路上看“三变”

游客参观“和合共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展。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文化碰撞交融

  “合”的平台持续拓展

  漫步在宁夏博物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展厅内,“比邻而居”的青瓷和白瓷吸引着采访团的目光。“隋唐以来,来自南方的青瓷和来自北方的白瓷均出现在宁夏。这意味着宁夏民族交融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宁夏博物馆讲解员甄巍一语道破。

  “大海跟我们熟悉的沙漠景象,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海上起风时,也像沙丘一样波澜起伏、绵延不绝。”在宁夏博物馆“和合共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展上,参观者马昊正在给孩子们讲解。

  来自宁夏的马昊之前在福建上大学,毕业后又在福建工作了7年,还娶了位漳州媳妇。在福建期间,他第一次看见了大海,第一次喝到了茉莉花茶,第一次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它和途经宁夏的陆上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更是各民族交流交融之路。”马昊说,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交相辉映,他们所传递的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之道,在历史的传承中延续,在朵朵浪花和声声驼铃中跨越万里、绵延千年,让各民族在精神上彼此契合。

  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母少娟告诉记者,“和合共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展是宁夏博物馆和福建博物院联合主办的,从文化的视角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千年以来留下的古老印记,馆内展出多件来自福建平潭岛海域的水下考古发掘的瓷器、漳州月港的外销瓷以及丝绸茶叶香料等,每天都吸引众多游客到馆参观。

  近年来,福建和宁夏积极探索开展文物领域的合作交流,连续举办了4期闽宁文物高级研修班。作为闽宁文物合作的一个展示项目,“和合共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展意在加强两地文物资源互补互动、共用共享,联通陆上与海上的丝路之情,互望东南与西北的中国之美。

  闽宁两地文化交流交往还在继续,并且延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在宁夏期间,采访团参与了在银川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宁夏)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博览会特设“山海对话·闽宁情深”茶酒新论沉浸式体验区域,不仅有沉浸式情景剧《茶酒论》表演,还设置了福建茶展示展销区。观众品酒品茶观演,共鉴茶酒百味,生动呈现福建和宁夏东西部协作成果,续写闽宁协作“茶酒情缘”。

  记者穿行其间,不时可以看到“山海对话 闽宁情深”“跨越山海情 闽宁一家亲”等闽宁元素。

  “为何叫‘八仙茶’?”在福建茶展示展销区,宁夏采购商在品饮了福建茶后,将问题抛给了福建诏安县秀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南忠。“在我们诏安县白洋乡汀洋村北部,坐落着八座山峰,好像八位仙人席地论道,这里是诏安当家茶树品种‘八仙茶’的原产地。”胡南忠答到,八仙茶是1949年以后选育的第一个国家级乌龙茶良种,由其制成的乌龙茶因香高持久、耐冲泡、风味独特曾风靡一时。

  “在福建和宁夏政府的搭台下,我们全无后顾之忧,大胆走出去,最大限度发挥出诏安八仙茶特色资源优势,稳步拓宽八仙茶市场。”胡南忠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在宁夏找到志趣相投的分销商,将自己的“古月桥”八仙茶销往北方市场。

闽宁协作路上看“三变”

宁夏移民博物馆内闽宁协作展示馆一角。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民心持续凝聚

  “扶”的形式更加丰富

  海冬梅未曾想过,脚下这片土地20多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沙地荒滩,如今却变得繁花似锦草木葱茏,映衬得墙愈白、瓦更灰、水越清。她和乡亲们的生计也得到保障,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改变,源于闽宁协作。

  “我们始终怀着感恩之心!”2013年,海冬梅一家响应号召,从西海固搬迁至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从此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搬迁来时,海冬梅一家主要生活来源是耕地,2014年,在各项脱贫攻坚的政策扶持下,3亩耕地全部流转,每年收入土地流转费1500余元。经过技术培训,丈夫在葡萄酒厂当起了技术员,海冬梅也成为宁夏移民博物馆一名编外讲解员,为天南海北的游客讲述闽宁协作的故事。

  “丈夫有钱挣、孩子有学上、家人有水吃、就医有保障,这一切都靠党的好政策和闽宁协作项目带动。”海冬梅说,在闽宁协作的影响和推动下,他们不仅喜欢说“爱拼才会赢”,更令人开心的是,移民村的人气越来越旺,移民群众的致富门路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幸福。

  在海冬梅的带领下,采访团走进了红寺堡区宁夏移民博物馆,这里专门开辟出占地430多平方米的闽宁协作展示馆(红寺堡篇章)。进入展馆,“感恩 包容 创新 奋进”八个烫金大字跃入眼帘。

  记者在这里遇到了福建省第13批援宁干部李超豪,再过12天,从福建惠安到红寺堡区政府办挂职的他到红寺堡就满一年了。“红寺堡会聚着23.5万宁南山区移民,脱贫后成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也是闽宁协作关注的焦点。今年帮扶红寺堡区聚焦产业、就业等关键项目,让红寺堡广大移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现场,李超豪为采访团当起了解说员。他说,红寺堡区先后和福建晋江、德化、惠安3个市(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已累计开展援建项目240个,建成闽宁示范村18个,有力助推了红寺堡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的创建。“到了红寺堡,你会发现这里处处藏着福建元素。”李超豪说,“不论是医院、学校、工厂,还是文体场馆、农特产展销馆,都打上了福建烙印,这是一批又一批援宁干部与宁夏群众共同奋斗的成果。”

  红寺堡区的脱贫故事是全国易地搬迁的一个缩影,亦是闽宁协作结出的硕果之一。

  据统计,1996年以来,福建省级累计安排闽宁资金54.82亿元,社会各界捐款捐物7.87亿元。截至2023年底,福建省共选派13批229名挂职干部,4200多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援宁夏建设。28年来,福建省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105个乡镇、129个行政村开展点对点、一对一帮扶,20多个省直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互学互助,推动闽宁协作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文科技等多领域全面合作新格局。闽宁两地守望相助,携手绘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幸福图景。

  来自晋江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的援宁干部蔡宛翼刚到宁夏一个月,便感受到了宁夏人民对福建乡亲的热情。“28年来闽宁协作结下来的深厚情谊,在一代又一代闽宁人民之间传递。”她说,当地干群对援宁人员十分关照,对福建客商、游客也很友好。“我们如家人般相处,我将在这里用心创作出闽宁文化融合的作品,让更多人知道这份弥足珍贵的‘山海情’。”

  闽宁协作,注定是场双向奔赴。采访团行走在红寺堡,随处可见“闽宁协作 山海情深”的文字。“感恩福建,没有福建老师的支教,就没有我的现在。我将加倍努力工作,为闽宁协作增辉添彩。”红寺堡区文体旅局干部薛原表示。

  贺兰岿然,闽水不息;闽宁协作,跨越山海。这份28年的“山海情”,依然在延续,依然很精彩……(记者 林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