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科举·司马·八股文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2-17 09:28:45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近年,我市出版发行了《长乐进士》、《长乐历代诗词赏析》的两本书,得到了省、市领导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科举制度确定以后,长乐出了955名进士,其中11名状元,这在八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章。为此,本报记者就有关“科举制度”、“八股文”、“司马官名”等话题,走访了黄世鼎先生。

  记者:科举制度什么时候建立?如何选拔人才?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对一百个人物评功论过、排名定位,入选该书的炎黄子孙共有7人,其中隋文帝(杨坚)名列82。哈特的评语是:“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实行透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隋文帝废除了以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立志行修谨、清平?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除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等诸科,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随着时间推移,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童生参加县试,得中者称为秀才,第一名为泮元;秀才参加省城乡试,中举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赶京师参加会试,中举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会元。然后选一甲案卷人选参加殿试,确定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科举制度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建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在1300多年中,大约每三年开一科。仅“明一代276年间共举行过88次会试(其中有一次会试后举行过两回殿试,共出89名状元),平均约3.14年一次,共录取进士24603人,平均每科约录取280人。而清代267年间共举行会试112次(有两次满汉分榜,状元共114名),平均2.38年一次。共录取进士26432人,平均每科236人。”(引自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一书)。

  科举制度考生不受年龄限制,至于每科进士人数不但各朝代不同,而且同朝代各科次也有不同。唐朝每科进士人数最少,只有十来人。同时把得中进士的姓名刻在长安慈恩寺内的碑石上,以示殊荣。白居易,唐贞元进士,他得中后春风得意,溢于言表:“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诗中了解到白居易这一科只录取十七名进士,而当时29岁的白居易还是最年轻的一个。

  记者:什么是八股文?

  中国确定科举制度以后,各朝代考试文体有所不同。唐朝“以诗取士”,诗歌成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下自“起股”至“束股”才能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中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也称“八比”。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议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准作者自由发挥。

  八股文规定了议论内容,规定了文章结构形式。这种文体内容空泛,形式呆板,严重地束缚人的思想。“破题”只能两句话说破题目意义。考生多用设问句开头,于是出现了许多文理不通的句子,令阅卷者啼笑皆非。

  记者:长乐城关有座名闻遐迩的“司马第”。究竟司马官有多大?

  不同年代,对官衔有不同的称呼。汉、唐、宋把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官称为“相国”、“宰相”、“丞相”。明代却把“独相十三载”的叶向高,官名“东阁大学士”。“司马”官衔始置于西周,春秋战国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明代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长乐城区的司马第主人陈省之侄陈培所官拜兵部尚书,称为“大司马”。陈省本身授兵部侍郎之职,侍郎亦称“小司马”;唐朝把州郡的佐官称“司马”。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