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林素园故居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3-09 08:28:48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林素园故居,在金峰镇联开村中垱,与崇岳中学相邻。坐东北向西南,背负太常山之麓。故居为民国时期建筑,四扇三间,内二层,进深10米,面宽14米,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因后裔外迁,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林素园(1890-1967年),原名兴群,字昌文,号鹤如、放庵。金峰联开人。父祥斋,清光绪年间武秀才,母施氏,精通文墨。他幼年好学,母教识字,七八岁就读私塾,十四岁参加甲辰科“童子试”(前清科举最后一种)未第,遂发奋读新科,后就读于福建师范学堂。

  辛亥革命时,受师辈黄鲁贻及朋辈林觉民等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参加反清秘密活动。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师范毕业生的资历就任长乐县胪峰小学校长。1918年,由师辈资助东渡扶桑,补习日语后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三年苦读,获学士学位。他热爱祖国,在留日学生要求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条约时,曾是留日学生七代表之一,回国面见国务总理,慷慨陈辞,词严义正。1922年从日本毕业回国,不久入吴佩孚幕下,受聘为直鲁豫巡阅使署秘书处秘书。1925年辞职,离开洛阳到北京民国大学任教。1926年下半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任职一年后,由于该校学生宿舍不慎失火等原因,引咎辞职。1926-1927年,曾与沈钧儒、高一涵等合办《自治周刊》,发表过不少诗文,并同郑振铎过从甚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始终站在反对蒋介石的政治立场上。1931年秋回长乐,参与领导长乐十三乡事变,反对溉田局勒收水费。事变失败后流亡上海,与不少知名人士联系,赞助“抗日救国会”的抗日活动。1936年入桂面见李宗仁,主张推动全民抗日,并愿同赴国难。“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他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的名义,随军驻郑州、徐州。又以通晓日文,参加第五战区开展日军反战同盟工作。1939年秋,由马君武、郭德洁主持举办“林素园书法展览会”,义卖数百幅,所得之款悉数捐献给抗日前方战士。

  他热心教育事业。1940年在桂林福建会馆创办黄花岗小学。1942年由桂返榕后,全力筹集资金兴办福建黄花岗中学,任董事长兼校长。校址初设于闽侯县南屿,抗日战争胜利后迁校于福州白泉庵,至1948年停办。1943年在家乡兴办学校,定名为“林开宗岳纪念小学”。1945年,鉴于长乐县内缺乏中学,与金峰地区热心人士林其光、陈克忠、陈伯范、林华璇等十人,筹款在金峰镇兴办私立德成初级中学。开办仅三年,终因经费困难,学校立案手续未得批准而夭折。在办学中,他积极支持学生进行革命活动。1947年6月起,黄花岗中学学生林正光、范修我、许国等在校发动学生运动,得到他的支持。而且,他家成为中共地下党员保存党内文件、革命书籍、枪枝弹药和活动的场所。当中共组织派党员施修我去湖南活动时,他就写信给两湖监察使商一涵给予关照。1947年9月和1948年8月,两次介绍林正光到长乐县联开村小学任教,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48年秋天,还亲自回联开村支持林正光开展“二五减租”和抗丁、抗粮工作。在林正光、施修我被捕后,又想方设法营救,林正光就是由他保释出来的。

  建国后,新中国百废待兴,他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1950年上半年晋京向教育部陈述关于开展工农教育工作的意见,下半年返闽后被邀请为省文史馆馆员。

  林素园精通文史,学问渊博,收藏不少金石、字画、古琴等文物,如汉代“汉并天下”宫殿瓦当、祝枝山用过的古琴等。其著作颇丰,惜存留不多,现存者仅见有《屈原生卒年月的问题》、《屈原年谱及史事记》和《台湾纪要》。《台湾纪要》是他于1948年初赴台湾游历考察时,收集当时最新的台、澎资料,回福州后整理编写,于1951年端午节完成的。这是台湾被日本侵占50年回归祖国后,第一部全面介绍台湾的专著。全书近5万字,分10章,包括地理、历史、政治、军事、工农业、水利、矿产、民族,并附有台湾本岛和澎湖的地图,以及名胜古迹照片,对了解、研究台湾具有重要价值。1967年逝世,享年77岁。

  (记者 陈明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