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梅花王姓族谱插图中的“天妃行宫”初探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3-12 09:39:46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梅花在县治东北部,为长乐海滨古镇,旧属桂芳乡新开里二十四都四图,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海产闻名遐迩;它是福建沿海防线之一,闽江口重要战略要地,史称“海滨重镇”。

  早在明洪武二十年(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防御倭寇入侵,就命江夏侯周德兴建造梅花城(即石头城,又称梅花千户所)。城周长2730米,宽2米,高2.39米。清代虽有重修,但今仅部分城墙残留。2001年8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梅城弄笛”则是清知县贺世骏标示的“吴航十二景”之一。

  梅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且居民姓氏繁杂,至今尚有106姓。最近笔者从王氏族谱的插图中,发现一处为“天妃行宫”的建筑物。从简单的描绘和名称,可以推测为郑和所建。

  众所周知,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七次奉使下西洋,开始了人类大航海新纪元。其庞大的舟师都累驻长乐太平港,等候季风开洋。在此其间,郑和在长乐除了补充供给,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等一系列硬件外,还从精神上寻求一些依靠,祈求往返平安,便先后建构了南山的“天妃行宫”(后迁西关,易名“天后宫”)、文石的“天妃庙”,并在漳港的显应宫里塑“天妃神像”等。今梅花王氏族谱发现的“天妃行宫”宫庙,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建制规模,笔者推定它又是郑和在长乐驻泊活动期间所建造的敬奉海神天妃的宫庙。现作如下几点初探:

  1、从“天妃行宫”名称来看。宫庙名称反映出历史时期对妈祖娘娘分号的特征。据查,历代朝廷对林默(林默娘)的敕封不断晋升,到了元、明两代,已被敕封为“天妃”娘娘。因此,郑和七下西洋时,在长乐所建妈祖宫庙名称与朝廷的敕封号相吻合。如:明永外十年(1412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夕在太平港候风时,为酬谢“海神天妃”的保礻右,奏请明咸祖朱棣恩准在长乐南山建起一座雄伟壮观的“天妃行宫”,为官校旗军提供祈报谢神的处所;明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在文石港建天妃庙。据《文石志》载:“钦赐天妃庙”庙内有雕刻“五爪龙”(正面龙),为民间所建造的宫庙所没有,只有官方构建的才有。并且只有官建的才能称得上“行宫”,这与民建是有等级区别的。

  2、从梅花“天妃行宫”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因为梅花地处长乐沿海突出部,地势十分险要,历来是兵家必守之地,也是倭寇出没之区。所以也是历史设寨建城、重兵把守之地。再从郑和在长乐修建宫庙的位置来看,都有相似之处:在南山(塔坪山),临频太平港建了天妃行宫;在洋屿港,临闽江口重建了云门寺;在文石港,临海建了天妃庙;在潭头港,枕山处(晦翁岩)重修了“三贤祠”;在仙岐寨旁的显应宫,敬塑了妈祖像等等,都在枕山临水处,建宫立庙。

  3、从梅花“天妃行宫”的建筑规模来看。梅花王氏族谱插图所描绘的行宫规模,仅次于南山天妃行宫(对照《长乐县志》的插图;并根据1982年在天妃行宫遗址发现园柱石石楚(柱珠)推断。该石石楚每个高30公分,直径达43公分,饰纹雕琢也相当精致),系三进三开间的规格,唯有官府鼎建,才有如此壮观的规模。

  综上三方面的探究,笔者认为,梅花的“天妃行宫”,应是郑和七下西洋期间,在长乐建造的又一所敬奉天妃的宫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