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蒋斌:长乐出生的一代名将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5-16 15:47:04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蒋斌(1890-1937)字乃时,长乐古槐乡屿头村人。1909年山东烟台海军学校第二届毕业生。

  追随中山投身革命

  蒋斌青少年时期,福建正是全国开民智之先的省份。甲午战争悲惨和屈辱的结局,激发了福建人民特别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爱国救亡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牢牢地扎根在少年时期蒋斌的脑海中。在中国由封建帝制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型之际,他接受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毅然选择了追随孙中山,成为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爱国志士。

  为壮大我海军、抵抗外夷,1905年,蒋斌报考了山东烟台海军学堂,校长是萨镇冰,学制三年,学习驾驶。辛亥革命爆发时,蒋斌在当时清廷最大、最先进的兵舰“海容”号上任三副。作为青年军官的蒋斌,思想更为活跃,而且敢于行动,产生了同情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愿望,他常和分配到各舰的海军学校毕业生交流,使反清起义的革命思想逐渐在各舰上积极酝酿,滋生、发展。要求起义的呼声不断高涨。

  1911年10月11日蒋斌等11人参加了“海容” “海琛”等舰的起义,投入辛亥革命。蒋斌为起义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蒋斌等与“海琛”舰联系,先行说服“海容”、“海琛”二舰管带,迫使其起义。他组织同舰弟兄并联络“海琛”舰官兵,毅然驶离驻地武汉,宣告起义,抵达革命军控制的九江。此举导致1911年11月13日清海军13艘舰艇全部于九江起义,加人革命行列,并奉命西上增援武汉,截击清廷南下镇压的援军,以及控制武汉江面的交通。年仅21岁的蒋斌,在“海容”、“海琛”两舰起义中,起了带头作用。此举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厥功至伟。这一义举,是蒋斌一生中的第一次大转折,表明了他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军人。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3月11日颂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久政权被袁世凯篡夺,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复辟,翌年改为洪宪元年。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痛斥袁世凯窃国罪行,掀起护法运动。1917年6月23日孙中山在上海发动海军护法。7月6日孙中山、章炳麟、朱执信等由上海起程赴广东。21日海军总长程璧光发表宣言响应孙中山护法口号,率舰南下。时任“海容”舰副舰长的蒋斌积极响应,追随海军总长程璧光率第一舰队南下护法,为南下护法立下特殊功劳。

  当时,桂系军阀岑春暄欲搭“海容”舰抢先南下争夺帅位,经蒋斌密报孙中山,遂令“海容”舰暂缓启航。8月25日孙中山顺利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就任护法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蒋斌功不可没。蒋斌因功升任“永绩”舰舰长。

  1922年,驻泊在青岛的“永绩”舰舰长蒋斌联络“海筹”舰舰长许建廷(长乐琴江人),于4月8日突然率舰驶往上海,与“建康”舰舰长严寿华、“列”字鱼雷艇艇长彭瀛,江南造船所所长刘冠南等人,联名发出拥护林建章为海军领袖的电报,这就是当时所谓的“庚电”。紧接着,四位舰长又发出一份宣言,联名通电反对直系军阀吴佩孚穷兵黩武,提出反对直系,反对武力统一,主张联省自治。蒋斌又一次明确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在军阀混战、风云突变的年代,蒋斌的政治态度、革命胆识和行动都是出众的。

 

  坚持抗日力护主权

  1923年,一直赞同、支持孙中山革命主张的蒋斌,因不满军阀统治,由海军转向陆军。入保定军官学校步科六期七连学习交通与通讯专业,成为当时少有的海陆两栖高级复合人才。蒋斌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便北上到了东北军,分配到奉系东北军中任职,以期在奉系得到发展,为国出力。历任连长、营长,交通旅长、东北三省电政监督等职。由海军到陆军,再到东北军,这是蒋斌一生中第二次大转折。蒋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东北军中任交通旅长时,正值中东铁路主权斗争激烈之时,爆发了中俄为争夺铁路主权之战的“中东路事件”。中东铁路全长2500公里。其实质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1896年,沙俄帝国诱逼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和《中俄合办中东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掠取了在我国东北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严重破坏了我国主权。

  1925年到1930年间,蒋斌呕心沥血,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收回了中东铁路的管理权。1928年6月,收回了东北三省的电话、电报等电讯主权。蒋斌豪迈地写下:“还我主权!”此件至今还珍藏在蒋斌子孙身边。蒋斌在中国现代电信史与铁路交通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曾有“南丘北蒋”之誉。

  1927年7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义一提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秘密上奏日本天皇,世称《田中奏折》。1929年,《田中奏折》被揭发出来。据有的刊物介绍,是当时任张学良外交秘书王家祯,请在东京的爱国日籍华人富商蔡智堪设法搞到的。蔡经由日本反田中派内务大臣的协助,化装成补册工人,夜进私人皇室书库抄出,寄给王家祯。王立即组织翻译呈报张学良。张批准印发了200本,发给东北范围有实职的人员每人一册。蒋斌当时在东北军任少将交通旅旅长和东北电政交通总监,理所当然地能获得《田中奏折》。据蒋斌女儿蒋凤岗抄存下来有关蒋斌的记载:“蒋斌见到日本侵略满蒙的狼子野心,基于爱国抗日义愤,立即将《田中奏折》全文,自费翻印成小册子,分赠予内外同僚、同学、亲友和机关、学校、群众团体,揭露日本侵略野心及其狰狞面目,促使国人提高警惕,勿忘国仇!这个小册子究竟自费印了多少,现在无法查询,只知道装满了一屋子,至少当有万册。”蒋斌抗日的丹心赤诚昭然可见,这对于后来东北军将领及广大民众一致要求抗日救国的激昂情绪,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宣传鼓动作用。

  反对卖国愤而回闽

  1933年3月12日,蒋介石以亲日派何应钦代替张学良。张学良被迫下野后寓居上海,4月11日出国。蒋斌随张到上海,为躲避国民党,在上海住进租界。张学良出国后,蒋斌为避权势之争,借口以回老家祭祖为名,同年8月回福建长乐老家居住。这是对蒋介石的卖国政策极为不满,不愿在何应钦手下供职的权宜之策。蒋斌在张学良出国期间,一直按约定的时间与张联系。蒋斌十分热爱故乡,在军队常惦记故乡。蒋斌是几代单传的独子,自小读书刻苦,学业优秀,聪慧过人,胸有大志,为人善良,特别能吃苦。他在古槐乡读书,启蒙教师深知蒋斌将是一个不凡的人才,就将女儿石钟奇嫁给他。而当时蒋斌家境贫寒,结婚时他穿的长衫和马褂还是借的。石钟奇是个高素质的贤妻良母,蒋斌英年去世后,她含辛茹苦把一对男女抚养成人。蒋斌遇害穿的军衣她一直珍藏着,直到“文革”中被抄走。

  蒋斌儿子蒋桐,女儿蒋凤岗,都生有二男二女,长孙蒋锟一家定居加拿大,次孙蒋桢一家定居香港,其余均在北京定居。蒋斌当年回老家屿头村,捐资修缮公益设施,为乡亲办好事的精神至今还在家乡广为传颂。

  1933年10月26日,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订立了反日反蒋的协定。接着,他们又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势力和第三党的黄琪翔等,于11月20日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事变”。11月23日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福建人民政府进行了严厉的镇压,1934年1月16日调集蒋鼎文的第二路军等进驻福建后,蒋斌婉拒蒋鼎文请他出任福建省政府副主席,不愿在亲日派手下做高官。

  蒋斌对家乡百姓生活十分关心。他留居家乡当年正遇天旱,蒋斌发动乡亲增高屿头湖堤,开深沟三条,修围塘堤防海潮,扩大水稻田面积,使粮食增产,解决乡亲们的吃饭难题。蒋斌为改变家乡文化落后面貌,出资兴建了二宫寺学校,使孩子们有机会接受教育。长乐东山村,林、陈两姓宗派械斗,危急关头,蒋斌出面调解,解决了纠纷。蒋斌在家乡留居半年多,常给乡亲们作抗日爱国演讲,提倡乡亲邻里团结和睦,与外姓及邻村互敬互助,深受乡亲们的敬重和称赞。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特意在蒋氏祠堂里为蒋斌立匾。

 

  西安事变再立奇勋

  1934年l月8日,代蒋受过、背着不抵抗罪责的张学良为了抗日而回国。蒋介石没有派他去抗日前线,把他派到内战“剿共”的前线,2月7日,特派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忠于少帅的蒋斌又回到张学良身边,任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交通监督。蒋斌协助张学良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张的器重。1934年2月,张学良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时,蒋斌任北平军分会交通委员会委员长,军犬、军鸽教练所所长,北平电信局局长等职。

  1935年9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蒋介石急于消灭红军,10月1日下令,蒋介石为西北“剿匪”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总司令。东北军入陕后,张学良命蒋斌为交通处处长,晋升中将。

  这时候,张学良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蒋斌在张学良主张“三位一体”共同抗日的爱国主义行动中,积极地响应并支持和参与了“西安事变”全过程。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搜山捉住蒋介石后,押送蒋介石到西安城里新城大楼。晨五时,张学良立即把蒋斌叫到设在新城大楼的临时指挥所,让他掌握电报,立即发电给毛泽东与周恩来,报告西安事变并征求意见,并向南京及全国各方面拍发通电。这些通电成为研究西安事变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电文核心是“八项主张”,主题只有一个:“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电报9时发出,南京方面10时就有反应,随后就收到各方的复电。之后,蒋斌又发出请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团前来西安,以共商抗日大计等电文。至此,蒋斌完成了“西安事变”通电任务。

  《张学良年谱》一书记载14天的“西安事变”来往的电讯电文,达一百余页,可见蒋斌担当的电讯电台任务之繁忙。

  忠于少帅惨遭暗杀

  西安事变之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停止了内战,形成了全民一致抗战的局面。此时东北军内部少壮派妄图利用主帅不在、军心不稳的时机篡夺领导权。1937年2月2日策划了杀害拥护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方针,坚决执行张学良少帅撤兵命令的将领王以哲、参谋处长徐方、交通处长蒋斌、副处长宋学礼等将军。这就是有名的“二·二”事件。毛泽东称之为“左倾盲动”,刘少奇叫它是“暴动”。这次暴动的中心实质上是一股反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逆流。它严重挫伤了东北军将士的抗日情绪,破坏了东北军的团结,同时破坏瓦解了东北军、西北军、红军形成的“三位一体”,严重削弱了当时的联合抗日力量。

  凶手首先要夺电台之权,蒋斌拒不合作,被他们逮捕,于1937年2月2日惨遭杀害。有人目击惨景,蒋斌大义凛然,毫无惧色。蒋斌当面痛斥凶手的野心,痛斥发动暴乱的野蛮行径。凶手老羞成怒,疯狂地向蒋斌嘴上连开数枪,打碎了他满口牙齿。接着,面对不屈的蒋斌,凶手孙铭九又残暴地向他的胸膛近距离开火。更令人发指的是,当蒋斌尚在弥留之际,孙铭九就丧心病狂地下令将他埋在离小屋仅十几米远的城墙脚下。蒋斌被害时,年仅47岁。蒋斌遇害后,灵柩与“二·二”事件中一起遇害的王以哲、宋学礼两将军的灵柩,于 1937年2月18日启程,专列运往北平。灵车行至郑州、保定和北平前门火车站时,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公祭。1937年2月22日出版的《世界日报》和《北平晨报》均有详尽报道。

  蒋斌是福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参加过两次国内重大事件的海陆两栖爱国将领。他的英名及材料被列入“福州中山堂”内“九江举义、稳定大局”“辛亥革命、功勋卓著”“参加策划起义闽籍海军人士”的光荣榜上。

  (原载于2007年10月23日 《福州晚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