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赐进士属二甲进士

http://www.clnews.com.cn  2013-12-13 10:05:53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我市城关和平街,有座明代古桥叫太平桥,桥边立有碑刻,在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太平桥”右边上款注明“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左边下款写着“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建”。许多人看后都认为知县蒋以忠没有通过考试,是皇帝赐给他的。其实,蒋以忠是通过正规考试获取进士功名的。11月15日,由吴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的“东溪文化进讲堂”一镇一品活动中,退休老教师黄世鼎先生主讲《六平精舍生风采》时,曾对此作出说明。

  近日,记者采访了黄世鼎先生,请他对古代科举制度进行详细地解说。黄先生讲,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成形于唐,定制于宋,集大成于明、清。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又叫童试,属县级考试,每三年两次,考中者为生员,俗称秀才,头名称“泮元”、“案首”。生员有资格赴省城,参加钦派考官于各省会主持的乡试,每三年一次,即于夏历子、卯、午、酉年秋季,习称“秋闱”,考中者为举人,头名称“解元”。举人有资格赴京城,参加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会试,习称“春闱”,考中者为贡士,头名称“会元”。全体贡士须再通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而成为进士。殿试,顾名思义,于皇宫大殿里举行,且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主持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施行的一系列考试中,殿试属于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进士。殿试之制,始于武则天。

  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约占考中者的三分之一。三甲若干人,称“赐同进士出身”,约占考中者的三分之二。二甲、三甲之头名均称“传胪”。因殿试后,由礼部用黄纸书写新科进士姓名、甲第及名次,并张贴以布告天下,故称“金榜题名”。

  殿试考中者就是钦定的进士,已属国家的官员,部分可以直接做官了,也有部分在翰林院边工作边学习,待时期出缺为官。殿试颇似考生的一身鲤鱼跳龙门时之腾身一跃,所以又称“鲤鱼跳龙门”。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不到10万人。获“状元”(又称殿元、鼎元)称号的只有几百人,连中三元者才10多人。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2人而已。

  由此可见,知县蒋以忠当年考中进士时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被称为“赐进士出身”,应是列考中者的前三分之一之列。

  ( 记者 林 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