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话说清明“压纸”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3-28 08:05:23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任凭岁月怎样变迁,空间如何隔阂,人们总是沿承着“清明扫墓,中元祭祖”这一传统习俗。长乐人称清明扫墓为“压纸”。除春节外,长乐人对清明节特别重视。不仅外出经商或打工的人纷纷回乡,连已经移民海外好几代的,只要有可能,也都要赶回来扫墓。有的还把下一代年轻人也带回来,让他们记住祖先的墓址,以便在自己走不动的时候,清明扫墓还能继续下去。

  每年清明节前后,特别是正日,家家户户扶老携幼,上山为祖先扫墓。孩子们伙同兄弟姐妹一块登山,大一点的,带着砍刀、锄头,和大人们一起把墓埕上的杂草芟除干净,并用红漆丹书碑文,修整墓地;小一点的则“不懂世事”,满山乱跑,玩他们的捉迷藏、“打狮”等游戏,和学校组织的春游、远足同样有趣。山上异常热闹,俨然一派节日景象。

  据说,先民把墓地看成是死者生活的场所,墓穴相当于房屋。坟墓如果长满了青草或者坟土流失,就像房屋被毁坏了一样,因此必须除杂草,填新土,等于是对死者房屋的修缮。有条件的人家,清明时还修坟立碑,可见扫墓之重要。

  墓园整修好后,拿出备好的纸帛,用小石头或土块压上压在坟顶或坟堆的四角。那纸帛也是有讲究的。它是用做纸钱的纸裁成的,约莫巴掌长、三指宽,五六层厚,用锥子在上面戳六个洞,最上面的是一层红纸或金箔。“压纸”跟烧纸钱的意思一样,都是给先祖送钱花。

  清明上坟只压纸帛,不烧纸钱,原以为这是出于防止山林火灾而制定的“乡规民约”,后来听长辈谈古论今,才明白这习俗还大有来历。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在外流亡。有一次重耳一行人被困在山中,粮断无食,介之推割股饲君,救了重耳。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复国后犒赏群臣时却忘了介之推,而介之推看到功业已成便与其母退隐山中。晋文公为请出介之推,知其孝顺,竟在山下放火,留一条路让介之推出来。大火烧了三天,还不见介之推。晋文公带群臣上山寻找,在山上一棵树下见到介之推把母亲抱在怀里,母子俩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为了悼念他,下令这一天起全国禁火三天,定为寒食节,寒食的第二天就是清明。后世人们把纪念有功于国家民族的圣贤日子与古代祭扫祖先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清明节祭扫祖先坟墓的习俗。福州人的祖先多由河南固始和晋地迁移来的,从晋地迁来的移民后裔,都还保留着严格禁火习俗的痕迹,代代叮嘱后人清明上坟只压纸帛不烧纸钱。

  “波波粿”是我们这儿清明禁火寒食的主要食品。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全乡大男小女多有上山采摘叫波波的野莱,用它熬汁和米浆,以黑豆或萝卜丝作馅,制成一种别有风味的食品——波波粿,用以供奉祖先,也用以待客,或馈赠住在城镇的亲友。只是近年人民生活提高,市面上食品花样层出不穷,上山采波波菜的人少了,许多地方的人们再也尝不到这种令人垂涎的美食了。

  扫墓仪式结束后,若遇上大晴天,大家还会不约面同地围坐在墓埕。有的是预先约好了的,也有的是临时凑合的,开始饶有趣味的“野餐”。他们拿出各自准备好的波波粿,互相请吃品尝。每逢这时,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就会向后生们讲述祖先的源流和前辈们筚路褴缕的创业精神,本姓家族的光荣历史以及有趣的故事和传说,孩子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一阵风吹过,那些纸帛便忽啦啦地飘动起来。那是先人的笑声幺?感谢清明节,使我们每年都有一次跟远行的亲人“重聚”的机会。

 (作者   马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