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张元幹籍贯续考

http://www.clnews.com.cn  2014-10-30 15:24:26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拙文《张元幹籍贯考》刊出后,引起了争鸣。这是好事。张元幹的籍贯问题,自宋以来就歧见迭出,莫衷一是。因为《宋史》没有为张元幹立传。更令人遗憾的是张元幹本人也没有交待清楚他的籍贯在何处?作者在《芦川归来集·附录》中,《芦川豫章观音观书》只是说:“先祖幼养于姑,长则为其婿。”同书《祭祖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墓文》:“昔我先祖,未取科第,于时夫人始作元配。儒生穷愁,想见中馈。”从张元幹的自述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一些他祖先的情况:他的祖父张肩孟是由其“姑”养大的,后来又成了“姑”的女婿,但仍无法了解他的籍贯。张文中的“姑”究竟是哪里人?是永泰还是长乐?或是闽县、侯官?无疑这也给后世研究张元幹的学者留下了重重疑团。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张元幹的评价不是很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北京第1版)只是简略地点了一下张元幹的名。自从毛泽东引用了张元幹的词后,才在学术界掀起了一阵张元幹研究热。以专治张元幹词的王兆鹏、曹济平以及香港学者曹佩玉为代表的一派专家,考定张元幹为永福人。主要依据是《乾隆永福县志》与《永泰张氏宗谱》。众所周知:张元幹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永福县志》修于清乾隆年间,两者相距六、七百年之久,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张氏宗谱》其实也是乾隆年间重修的。即便是万历十九年修的距张元幹生活的年代也有500年以上了。因此他们的这一说法并没有为《辞海》所认可。

  2005年3月,刊发于《厦门教育学院学报》第7卷第1期的谭燕(浙江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新作《张元幹籍贯新证》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宋42册71页)及连云港孔望山龙洞摩崖石刻两种石刻题名为依据,断定张元幹为长乐人。

  其实早在谭燕之前,《福建金石志》就收有崇宁癸未(1103年)臧子常等人长汀苍玉洞题名石刻。长乐学者张善贵先生在他所选辑《长乐历代诗词选》中收有张元幹诗27首,词187首。

  林廉先生发现的张元幹和他父辈几处宋代摩崖碑刻(见林廉《有关张元幹和他父辈的几处宋代摩崖碑刻》,刊《福州晚报》2012年3月27日)对张元幹的籍贯提出新的实证材料,也是新世纪张元幹研究的重要成果。铁证如山:张元幹应为长乐人。

  本来我们以为有关张元幹籍贯的争论可以划句号了。没想到张卫忠先生又写了篇《张元幹籍贯考辨补》。其实张先生前后两文所引用的都是三、四手的材料。比如《永福县志》关于张肩孟的籍贯源本出自《淳熙三山志》:“半月州,在蛰龙潭之旁,形如半月,宋张肩孟居此。其子劢六岁诵唐诗云‘谁把玉环分两片,半沉江水半浮空。’以形容其胜,座客惊叹。”(见《淳熙三山志》卷一《山川》)。《月州张氏宗谱》甚至把“张劢”误作“张励”。在林文之前,整个学术界几乎都将“劢”误为“励”。以误传误,其真实性有几分可信。还有一点也必须指出:许多方志纂修时,往往为地方拉拢名人。所以文史学者对方志的应用应该谨慎。

  另,关于“长乐郡”与“长乐县”问题,在这里也要弄清,不然又会陷入误区。长乐县于公元623年置县,距今已有1389年了。期间,公元742年(唐),改福州为长乐郡,至758年,又改长乐郡为福州,计16年;五代后晋(公元933年),改福州为长乐府,天福九年(944),又改长乐府为东都,计11年。长乐郡、长乐府,两者总共只有27年。后晋以后,长乐县的名称就固定下来,再没有更改过。连云港孔望山龙洞摩崖石刻:“莆阳余授传师,长乐张劢深道,建中靖国元年十月八日同游”。铭文中的长乐是指长乐县,不是指福州。众所周知:福州是府衙,也是福建省会,它于抗战胜利后才设市的。宋代人多称“晋安”,也有称“三山”的。在古代,很少有称“福州”的。王兆鹏先生不了解长乐的历史,在他所著的《张元幹年谱》就闹了大笑话:“盖长乐,宋代有两指,一指长乐县,一指长乐郡。”张卫忠先生同样也犯了这方面的错误,前后两文他都武断地认为长乐应指“长乐郡”。不妥!与张元幹同时代的李纲在他所著的《荔枝后赋》中云:“宣和己亥岁,余谪官沙阳,次年夏,始食荔支,尝为之赋;后十二年,岁在辛亥,寓居长乐,于今又四夏矣。”此外,他还写有《泛舟如长乐》等诗词四十余篇。这里的长乐指的是长乐县,不是福州。又如绍兴十九年(1149),张元幹与友人同游鼓山时留有石刻。石刻中就是明确称福州为“晋安”。宋、元以后无人再将福州称长乐郡、长乐府了。

  (作者 张端彬 陈彩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