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那些由来已久的长乐俗语竟然来自海上丝路

http://www.clnews.com.cn  2014-12-04 14:54:18   来源:掌上长乐  【字号

  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促进了长乐的发展,而且留下了相当多的俗语,至今还在老百姓的口头流传。

  当劢艜

  在长乐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忍受不了某种巨大的压力时,就会说:“当劢艜”或者“实在当劢艜”。这条俗语,就和郑和有关。

  “当劢艜”是行船走海这一行业的特殊用语。“劢艜”就是摇橹手。古人行船,船舷两侧的大橹,需十至三十个壮汉方能摇得动。而且,由于船舱低矮,摇橹手得弯曲着腰、半蹲着身子使劲。时间一长,无论体力还是耐力,都受不了。当时长乐民众应征上了郑和下西洋的各艘船舶后,大多栖身于船舱里摇橹。于是,闲暇之余,便相互揶揄“当劢艜”,意思就是“受不了”。

  如今,“当劢艜”这一句从摇橹手这一特殊行业假借过来的蕴含着“受不了”真切感受的用语,至今还鲜活于长乐人的口头。

  讲葩

  长乐人在不相信别人说的话时,就会说别人“讲葩”。实际上,“讲葩”的本意却是讨价还价。

  原来,郑和下西洋时,西洋的一些国家都使用一种叫“葩”的货币,每一个“葩”相当于明洪武初年间的银币二十两。《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岛夷志略》等书中都有记载。

  郑和船队的船员们与当地人进行交易时,往往询问:“你们自己讲,该用多少的‘葩’来买我一个瓷器?” 所以,“讲葩”就是讲价钱。遇到价格不合适的时候,就会说“太葩”,意思是太不切实际了。

  时间久了,“太葩”、“讲葩”慢慢就演变成了“吹牛”的意思。

  水底讲一身汗

  长乐有一句话“水底讲一身汗”,形容与外行难以沟通交流的窘境,非常传神精彩。

  有一次,郑和船队在万里石塘(即今西沙群岛)触暗礁。以长乐人为主的技术人员,冒着性命危险潜入水底抢修,并根据船底触礁情况向官员索取名目繁多的各种桁料板材。但是负责管理材料的行政官员,不但听不懂闽腔官话,而且对造船修船技术一窍不通:不仅听不懂,而且人家要桁他拿板,人家要板他给桁。工匠眼见官员延误时间而导致海水不断地灌进船舱,急得浑身冒汗。

  从那以后,就有了“水底讲一身汗”的说法,说的正是“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二艜脚

  在长乐方言中,“二艜”和“二艜脚”是偷懒的代名词,这也和郑和的船队有关。

  长乐话中的“艜”字,就是指舵。一般一只大船上,有一个正舵,还有许多副舵。因此,掌舵者就分为“老艜”与“二艜”。“老艜”就是老舵手,“二艜”就是充当后备力量的脚色。一般情况下,轮不到“二艜”扳舵掌握方向,时间一长,就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不良陋习。因此遇到大风大浪,“二艜”往往反应迟钝、行动缓慢。但是到了论功行赏时,“二艜”却争先恐后。于是,评功官员便诘难:“你在船上只是‘二艜脚’而已!”

  久而久之,长乐地区对工作中偷懒者,往往指斥为“二艜”或“二艜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