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长乐刘姓青年,日本彭城家族老祖,诞生于海丝之路的翻译世家

http://www.clnews.com.cn  2014-12-24 16:10:23   来源:掌上长乐  【字号

  明万历年间,一位刘姓文人从长乐前往日本,以家族堂号“彭城”为日本姓氏,由此诞生一个翻译世家。

  翻开日本历史,“彭城宣义”之名常见诸史料。

  彭城宣义,日本唐通事,他与父亲、儿子、孙子、曾孙……形成了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中文翻译世家之一,这个家族是依福州通向日本的海上文化丝路而生而成的。

  彭城宣义本来姓刘

  彭城宣义本姓刘,父亲叫刘一水。刘一水生于书香之家,幼承庭训,饱读诗书,能文工诗,但屡试不中。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移居日本长崎,娶日本女子高原氏为妻,生子刘宣义。刘一水为使自己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而且姓刘,是大汉皇帝刘邦的后人,遂以“彭城”为姓氏。

  彭城是中国古县名,相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历史上的彭城郡,统辖范围大致包括如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濉溪县东部以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因刘邦祖籍地为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地,故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

  正因如此,刘一水以此为自家姓氏,希望子孙永远记住自己的根在中国。

  彭城宣义家在长乐二刘村

  在史书中不难发现,介绍刘一水、彭城宣义时多指出他们是长乐人,有的书还标明他们是筹港人。

  筹港在哪?记者在长乐调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时,了解到长乐有一地旧称“筹港”,细查之下,得知被称为“筹港”之地即是筹峰山下的潭头港,潭头港古名为“筹港”。

  筹峰山位于长乐市潭头镇,潭头镇内有一个二刘村,村民全部姓刘。二刘村临江,古称“筹峰境”。

  二刘村刘氏,为肇基福州凤岗刘氏始祖刘存之后。刘存,字一心,号淮叟,彭城刘氏十七世裔孙,生长于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中原大乱,烽烟四起,刘存率子侄辈一同避地入闽,于僖宗文德元年至昭宗龙纪元年(888年~889年)经广东潮阳抵漳浦,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抵福州,天祐元年(904年)遂迁凤岗,即今天仓山区刘宅村。自此,凤岗刘氏在这里繁衍生息,后来其中一支子孙迁至长乐二刘村,二刘村古属方安里,得名与朱熹有关。

  宋庆元年间(1195年~1200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因“庆元党案”,避难于二刘村后山,村中刘砥、刘砺兄弟闻之,上山拜其为师,后同登进士榜,蜚声儒林。

  走进潭头镇,寻找刘一水学习、生活的遗存。村中央的刘氏大宗祠,始建于宋乾道年间,刘一水从小就跟随长辈来此祭祖,他娶了日本女子后,曾携妻随商船回村,来到宗祠祭祖。每生一个儿子,他都带回长乐,来到祠堂认祖归宗。宗祠有两口明朝古井,刘一水每次从日本回来祭祖,都在祠堂外设席会亲,用的就是这两口井的水。现在右边井水只能用来洗衣冲地,左边井水仍能饮用。

  距离祠堂百米,即是村中塾馆——勤有堂,建于明代初年,刘一水曾在此读书。住在勤有堂旁边的刘老伯说:“我们祖宗讲究勤奋读书、勤奋做事才能丰衣足食,所以塾馆取名‘勤有堂’。”

  二刘村后山有晦翁岩,至今保存着刘砥兄弟跟随朱熹读书的“朱刘讲席”,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时,曾在此建文峰书院,期待二刘村文风浩荡。刘一水曾在此读书。

  当年刘一水往返日本登船出发的筹港,至今仍存,有4座码头,最大可停泊500吨驳船,可同时供20艘10吨~20吨和4艘50吨船停靠。

  都说时势造英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日本德川幕府建立,开启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此后,长崎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成了日本与外界接触的唯一正式门户。江户时代日本的豪门贵族、富商和百姓对中国生丝、绸缎、糖类、书籍的需求不断增长,中日民间贸易极为活跃,福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航海传统,使福州商帮成为与日本贸易的四大商帮之一,而福州商帮中主要由长乐人、福清人和闽侯人组成。因此,需要大量既懂日文又懂中文,还会说福州话的翻译人员。长乐潭头刘一水家族,因此成为长崎贸易中的唐通事世家。

  唐通事是日本江户时代长崎贸易中对从事汉译人员的通称,其职务是多方位的,不仅是翻译官、外交官和商务官,还是华侨领袖及华人事务管理官。

  刘一水因为是书生,有见识,遇事沉着果断,且颇有语言天赋,到日本不久就学会了日本话。从福州到日本的商船,需要与日本政府当局、商人沟通,多委托他去帮忙,后来他被长崎当局任命为唐通事。

  根据目前查到的史料,刘一水家族至少四代皆为长崎知名唐通事。当时长崎唐通事是世袭的,退休后每月依然可以领到津贴。

  刘一水是二刘村刘氏长崎唐通事家族第一代唐通事,他娶日本女子高原氏为妻,生子彭城宣义,中文名刘宣义(1635年~1695年),字耀哲,号东阁。史料记载:刘宣义“天资明敏,最善华音,方言土语无不通晓”,18岁时被选为“清馆译司”,27岁时被长崎当局委任为唐通事,做翻译“四十余年无一过失,子孙袭职至今”。刘宣义的儿子也是一位出色的唐通事,他的日文名为彭城善聪,中文名为刘善聪,字士明,号素轩,袭职大通事。他退休后,其子接班,也颇为知名。

  在中日交流中作出贡献

  刘一水家族以彭城宣义最著名,他是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中国语言学家。史料记载:“在贞亨、元禄年间最为著名,即使方言土语,也无不通晓。所以凡是想学唐音汉语的学者文人,都来到长崎向他们请教。”彭城宣义不但将中国古典名著通过商船带到日本,还经常用日文向日本各阶层讲述中国古典故事,激起日本人学习中文的兴趣,“从而促使《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等小说在日本读书界流行起来,不仅直接或间接对日本文学产生影响,还在学术上形成了所谓的长崎派,主张直读唐音。”

  包括刘一水家族在内的唐通事,还是日本中文教育的先驱,正如许多从日本各地跑来向彭城宣义学习汉语一样,唐通事通过持续不断的汉语教学,直接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作用。由于唐通事精通汉语,他们首先要承担对各级唐通事子女的中文教学工作,定期考查,以备人才选拔。当时唐通事常在长崎开设学校,刘一水父子也曾长期开设唐通事学校,专门教中国语言文学,并广收门徒,日本文化史中的“长崎派”因此形成。日本历史把江户时代唐通事从事中文教育的阶段称为“唐话时期”,当时他们使用的“唐话”主要有福州口音、南京口音和漳州口音。唐通事学校采用中国传统的私塾启蒙教育方式,初级阶段教学内容以《三字经》、《大学》、《论语》、《孟子》、《诗经》为主。这一传统延续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明清时期,福州刻书业十分发达,长乐二刘村刘氏家族不但将大量中文图书通过商船带到日本,还将福州刻书工匠带到长崎,在那里刻书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