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郑和舟师是从哪里扬帆出海?

作者 张端彬

http://www.clnews.com.cn  2016-04-29 15:51:56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与地点在《天妃灵应之记》碑中记得很清楚了。第一次是永乐三年(1405),第二次是永乐五年,第三次是永乐七年,第四次是永乐十一年,第五次是永乐十五年,第六次是永乐十九年,第七次是宣德六年(1431)。地点是长乐太平港。

  对此,绝大多数学者表示认可,只有少数学者持有异议。他们的依据是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祐。镇抚蒲和日记立。”另,清嘉庆年间蔡永蒹抄《西山杂志》中《三宝下西洋》条也曾记载:“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王景弘闽南人,雇泉船,以东石沿海名舟代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上九日岩祈风,至清真寺祈祷。满载陶瓷丝绣币帛,历漳、潮、琼崖至占城。”

  其实永乐十四年(1416)郑和舟师就到长乐了:“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郑和复使西洋。”(见《明史》卷七《成祖三》)这并不矛盾。永乐十四年是郑和奉使时间,至于船队出发时间应是永乐十五年。这在《天妃灵应之记》碑中说得很清楚:“永乐十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刺法并长角马哈兽……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沉沙棲陆之伟宝,莫不争先呈献。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又据《明史》卷三○四《郑和传》记载:“永乐十四年冬……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必须指出:《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率领众部将亲手立的:“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立。”而且是在正一住持杨一初,稽首请立石后才立的碑。时间、人物、地点(长乐南山)俱全。铁证如山!谁也无法推翻!

  而泉州灵山圣墓《郑和行香碑》是“镇抚蒲和日记立”的,也就是说是别人代立的。更奇怪的是这个立碑者镇抚蒲和日名不见经传,在泉州府的地方府志中找不到他一星半点的资料。在《浦氏家谱》中仅找到一个叫“浦日和”的人:“日和字贵甫,寿宬公次子。秉清真教,慎言谨行,礼拜日勤。光(元)至正间,清真寺损坏不(治),里人金阿里与之共成厥事,重修门第,皆以大石板砌成之,极其壮丽。右匾额上镌有名字,至于(今)犹存。至永乐十三年,与太监郑和奉诏敕往西域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司,圣墓立碑犹存。”

  疑点有五:

  一、《郑和行香碑》中的“蒲和日”与《蒲氏家谱》中的“蒲日和”是否系同一人?

  二、《行香碑》中只注明郑和到此行香,并不能证明泉州驻扎过郑和舟师,也不能证明郑和舟师是从泉州出海下西洋的。况且碑文中的“五月十六日”正是夏季,刮的是南风,是不能出海下西洋的。郑和舟师七下西洋,开航时间都是选择冬季,即刮北风的时候,郑和舟师驻扎长乐基地的时间短者两、三个月,长者则达十个月以上(如第五次下西洋),就是为了等风。“伺风开洋。”众所周知:郑和舟师是往南开的,没有北风,船是走不动的。冬季伺东北风顺风南下,而夏季则伺南风顺风北上。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也是古代航海的规律。

  三、《蒲氏家谱》中记载蒲日和“至永乐十三年,与太监郑和奉诏敕往西域”。错!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应为永乐十一年(1413)而不是永乐十三年。永乐十四年郑和又率舟师来到长乐,“伺风开洋”。现在尚不知立碑人“蒲和日”与《蒲氏家谱》中的“蒲日和”是否系同一人。如果是同一个,那“郑和行香碑”真伪就很难确实了。另,将家谱作为史料也是欠妥的。

  四、泉州在宋时曾经是“梯航万国”的“都会”,也是东方第一大港。入明以来,当权者施行海禁政策,泉州港在“朝贡贸易”中只限通琉球。况且当时泉州港海沙汙积严重,无法停泊像郑和舟师那样“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吃水一丈二尺”载重量达五、六千吨的巨舰。

  五、古代人刻石立碑是有讲究的,应先标明帝号,如“永乐”,再注明年份,如六年岁次辛亥,最后注明月份,如仲冬(11月)。农历每季每一个月为“孟”,第二个月为“仲”,第三个月为“季”。直到现在仍保持这种惯例,只不过把帝号换成公元,如公元一九**年或公元20**年,《郑和行香碑》中的“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提法在古代碑刻中是不多见的。

  人们不禁要问:郑和是否到过泉州?是否在泉州驻扎过水师?

  至目前,除了那块《郑和行香碑》,还没有发现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也许有人会举嘉庆二十三年(1818)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西蜀马建《重修泉州灵山回教先贤墓碑》所载“明永乐钦差太监郑和前往忽鲁谟斯,行香于此,蒙其保佑,立碑记”和同治十年(1871)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执勇巴图鲁盐亭江长贵所撰《重修泉州灵山回教先贤墓碑》“明永乐太监郑和出使西洋,道此蒙庇,曾立碑记”为证。这是不对的。上面我已经提到《郑和行香碑》的立碑人是蒲和日,而这两处文中的立碑人却变成了郑和。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另,这两块碑的立碑时间分别是1818年与1871年,距郑和活动的时代相差四、五百年。不是原始材料,也不足信。

  我个人的意见认为:即便郑和曾到过泉州行香,也不能证明郑和舟师是从泉州扬帆出海。郑和舟师七下西洋前都是驻扎在长乐太平港。“累驻于斯,伺风开洋”。当时太平港水深港阔,四面青山环绕,东西长、南北短,形状如同葫芦,水域面积达50平方里(洋屿三江口至长乐县城吴航头10里,吴航头到畔野尖峰山5里,号称五里洋)。如果上溯到坑田、赤屿,水域面积达到100平方里,是避风良港,也是东方第一大港,足够停泊郑和舟师上百艘巨舰。

  郑和选择了长乐,长乐也成就了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