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古桥

作者 张端彬

http://www.clnews.com.cn  2016-05-30 08:56:26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太平桥,位于县城东隅汾阳溪上,上接六平山,下通普照桥流入下洞江。太平桥建于唐上元元年(760),名永泰桥,明弘治年间埸垮,署县事姚祯重造,改名丰泰桥,嘉靖间再次塌垮;隆庆四年(1570),知县蒋以忠重建,改为“太平桥”。桥东北碑刻“太平桥”三字,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建”;背刻“太平桥碑阴记”;记述太平桥历史沿革及重建经过。1986年4月29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橹桥,在县衙东30步左右。桥长4米,宽2.5米,石桥。它上接资圣溪,下通永济桥,入文洽浦。古时桥下通舟楫,岸边有埠头。宋治平三年(1065),里人陈毅造。清乾隆九年(1744),邑人陈鹤鸣募缘重修。桥栏石刻“下橹桥”。民国间,为拓宽街道,将桥栏移置今址。下橹桥、太平桥是古时县治通往南北乡的水陆要冲。

  亨平桥,又名中桥,利行桥。在城关岭口,上接九溪山水,下入河头浦,后圮。清乾隆十九年(1754),里人陈亨平捐造。二十六年,亨平重修。

  迎春桥,即新桥,在县东外。明隆庆间,知县蒋以忠造。上接铁炉溪水,下达普照桥。

  永济桥,在孔庙前,俗呼“达道桥”。桥长四米,宽约2.5米,上接下橹桥溪水。宋元祐间(1086-1093),里人郑君等造。今存。

  普照桥,俗呼“红桥”,位于南门外河头浦。宋治平间(1064-1067),僧光觉造。夜间桥旁泗州小塔长明灯通亮,直到天光才熄灭,故名“普照”。普照桥上接县东九溪诸水,下经奎桥,通下洞江,圯于明朝中期。嘉靖年间,乡民集资重建,万历二十七年(1599),里人陈省重修。桥南边刻“万历己亥兵部侍郎陈省重修”。清乾隆二十四年(1159)知县贺世骏再次重修。1964年以桥建闸,蓄水灌溉农田,至今桥闸完好。

  奎桥,在县治南两里。成化癸卯(1485)为洪水冲塌,1491年(弘治辛亥)知县潘府重造。邑民感念潘公恩德,叫此桥为“潘公桥”。古时,奎桥是水陆交通要冲,桥畔有埠头,舟船可通往上下洞江各乡镇,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有舟船往返上下长乐之间。

  坞前桥,在县衙西300步,上接花眉台金斗坑之溪水,下通柿浦注入下洞江(俗呼河下江)。

  西关桥,在县衙西350步,桥架在下洞江上,俗呼河下江,雅称“马江”。下洞江原为闽县、长乐的界河,直至民国24年,闽县“六里”划归长乐后,下洞江才成为长乐内河。西关桥水陆两路可直通省城。陆路经峡南还可通向闽南各县市,至今仍是长乐水陆交通要冲。

  长乐号称“水乡泽国”,自置县以来,长乐城乡共建造166座石桥,其中唐代4座,宋代58座,元代3座,明代37座,清代19座,民国2座,不知年代52座。另有一座建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