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月光光》,照“两马”

http://www.clnews.com.cn  2013-07-26 10:25:45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马祖的王建华校长送了我一本《月光光》,这是第一本马祖童谚选集。望着封面上亲切的“月光光”三字,我的心不禁一阵激动:还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奶奶就手指着天上的明月教我唱这首《月光光》。唱着《月光光》,我作了人父,今天又把它唱给我的外孙女听:

  月光光,照池塘,

  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难得渡,

  娘子撑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

  问郎此去何时返?

  这首歌流传到马祖后,“难得渡”改为“不能渡”,末句却少了“问郎”。其实此处是不能省去“问郎”二字。这样唱起来更加琅琅上口,两句诗三次“问郎”,加重语气,也加深了娘子对郎君的思念:“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整首诗共六行,三行六字,三行七字,排列整齐,韵律协调。童年时,我家宅院四周都是稻田,东边还有一口池塘,有两、三亩大。池岸边植着一排榕树。一到天黑,房前屋后响起一片盘歌声:“月光光,照池塘……”《月光光》是福州地区一首经典歌谣,饱含浓郁的闽东风情,也是福州府被记录的第一首童谚。它意境幽美,歌词婉约清丽。《福州歌谣甲集》(魏应骐编著)中,有容肇祖和何遂写的序,序里两人共同提及这首歌谣。容肇祖评《月光光》为绝妙好辞,何却将它与《长干行》相媲美。数百年间,《月光光》唱遍了福州城的大街小巷,也唱遍福州府十邑,凡是有福州人的地方都有《月光光》。

  收在《月光光》一书中的童谚共有31首,这31首中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盘传承,原汁原味,像《指纹歌》、《跋蜀倒》、《蓝尾星》、《排排坐》、《眚盲歌》、《起厝盘答》、《月光光》(一)、《月光光》(二)、《圆复圆》、《蜀条箠仔》、《真鸟仔》、《鸡角囝》、《蜀岁蜀层层》、《讨亲》等,占了绝大部分。这些歌都曾在大陆传唱了数百年,又从陆地传到海岛上。这不奇怪,马祖地区四乡六岛的居民都是讲福州方言,属于福州十邑。东引、西引属罗源,南竿、北竿属连江,东犬、西犬属长乐,同根同源同种,语言相通。到马祖我们没有一点陌生感,如同到长乐的松下或平潭岛作客。乡亲会乡亲,乡音暖人心,这乡音就是福州话。

  第二部分童谚在流传中作了更动,如《南竿竹·北竿猫》。这首童谚原为“连江竹,连江猫”,在马祖各岛屿传唱时改为“南竿竹,北竿猫”。《粟曲》大陆上又名《砻砻粟》,到马祖后只存头,去尾。“主侬无著厝”后面还有一大段:“骑牛骑马去祭墓,墓又高,跌落田,田没水,拾著一条鲤鱼尾。头煮糟,尾煮醋,吃得目瞅红露露。”有的地方版本是:“田里一条葱,股川(屁股)摔两空(瓣),田里一条草,股川摔青九(青肿)”。

  《转外家》在大陆有叫《姑嫂盘答》,有叫《我姑今旦转外家》。此歌在海岛流传中也是存头去尾。“鸡著菜园啄菜花”后面还有一大段歌谣都被删掉了。常言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过去出嫁女回娘家通常不受欢迎,除非是嫁了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这首童谣末尾四行诗姑是含着泪花应答的:“依嫂讲话真稀奇,多少家财是嫂其(的),侬是江中鲫鱼仔,清水拨浪客溜人。”

 

  第三部分童谚是马祖的土特产,如同盛放在海岛上的野花,土生土长。如《宝藏歌》:

  芹囝芹连连,

  七缸八缽九排连。

  大水滵卖著,

  小水滵鼎墘,

  底侬得的著,

  快活千万年。

  马祖自古就被称作“寇岛盗乡”。北竿的芹壁村山顶上至今还屹立着一幢海盗石屋,外观壮丽。有关海盗藏宝的故事流传在马祖各岛,其实盗亦有道。当海盗的多半是贫穷的老百姓,官府压迫得他们无法生存了,才铤而走险。他们劫富济穷的行径让人又敬又畏,也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首《宝藏歌》堪称马祖一绝,在福州五区八县歌谣中从未出现过,是结在马祖海岛上的一粒野果。

  另一首《蜀条船囝》,就像是海岛沙土上长出的一株番石榴树,是从北竿岛朴实渔村的渔民那里采集来的。它很短,只有四句:

  蜀条船囝,长啊长,

  蜀枪拍过就两断,

  船尾掏转来烧火啊,

  铁钉拾著来换糖。

  这首儿歌题材很奇特,取材内容是福州地区,不,应该算是福建沿海前所未见的。初读此诗,我就惊得直咂舌头,连呼三声:“好诗!”一条渔船平静地行驶在大海上。突然,一声枪响断为两截。这是大陆的渔船呢还是马祖本地的渔船?少小不懂事的孩童为捡到几条铁钉来换糖而欢呼雀跃,却不知这条船的主人已经倾家荡产。《蜀条船囝》“记录了马祖战地生活的过往”(主编语),也是民族分离历史的真实写照。这类童谚在《月光光》中只有四、五首,不多。很显然马祖的民间文艺家已经意识到歌谣必须走出传统范式,注入创新的活水,否则死路一条。

 

  在这里,着重要提到云台乐府艺术总监翁玉峰先生的两首童谣《讨亲》与《老鼠讨亲》。先谈第一首《讨亲》。该诗前四句“蜀粒手指(戒指)赤赤金,城里媒侬来看亲,看到我妹生得好,金鼓花轿来讨亲”是福州地区流传已久的歌谣。“蜀粒手指赤赤金”是从“一粒手指金蓝蓝”演化而来,是旧瓶装新酒,用黄英琴先生的话讲是“为传统歌谣旧衣新穿”,他的话更贴切、生动。马祖是海岛,地小人少,乡风淳朴,一人有喜,举村同贺。“拍锣拍鼓吹知答”,山垅村里,笼罩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山陇村里炮连连,拍锣食酒叫翻天”。妙就妙在“叫翻天”这句福州土腔,短短三字描绘出了整场婚礼的欢乐气氛。《讨亲》成为具有马祖地方风味的一首迎亲歌谣,也是古为今用的典范。

  《老鼠讨亲》是一首原创歌谣。传说大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时候,大人们都会吩咐小孩在厝后、墙脚下、后厅角撒一些糕饼或米粒,专供老鼠食用。这一习俗称作“老鼠分钱”,表示要与鼠类共享一年丰收的成果。天地生万类,上天既然生下老鼠来了,人类就要与它们和平共处,化敌为友。用一句福州谚谣:田园蛮大,何在鸟雀?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翁玉峰先生根据中国民间传说《老鼠讨亲》运用福州方言创编出饶富诗意的马祖童谚,也是一次大胆、勇敢的尝试。它的出现表明马祖的儿歌创作已突破收集、整理的传统窠臼而走上创新的道路。

  翁先生的路子走对了。须知福州方言是中国最难懂的语种之一,有的话有音无字,福州歌更难懂。记得十年前我丈人来福州,住了不到10天就跑了,说你们讲的是番话,此番他到了番国。从此他再没敢到福州来。福州话流行地域狭小,就十邑,全世界讲福州话的人怕不到1500万。福州歌要想走向中国,首先要让外地听众听得懂。像《月光光》,福州本地读者喜欢它,福州以外的读者也能接受它。这事难,但也不算很难,福州方言中有不少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词语,像“本山牛吃本山草”,“月光处处光”,“江中不去讨,碗里相争吃”,“路上讲话,草缝有人”,“会偷吃,不会拭嘴”,“金厝边,银乡里”,“接亲长长阵,拜堂只两人”,“少吃多嗞味”,“年节摆椅囝上做”,“纸褙福州城”,“风吹单条竹”,“酒肉兄弟,钱财母仔”,“有天没日头”,“老鸹叫,别人死”,“金苍蝇屎腹”,“有做没吃是你命,没做没吃怨谁人”,“锣著掏(拿)过山打”等等等等。这些词语福州以外的读者都看得懂,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上面下点功夫呢?原长乐县长、孙中山女婿王伯秋就曾作过尝试,他创作的《新长乐歌》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至今人们还在传唱:

  新长乐,乐何如?

  背山面海,人文之区,

  有田可耕,有海可渔,

  更有壮丁十万,保护我乡闾。

  生产日丰财用纾,

  民智日开人无愚,

  礼、义、廉、耻,声被海隅。

  努力,努力,大家齐努力,

  共建新长乐。

  新长乐,乐何如。

  这首歌深受长乐人民欢迎,福州以外的读者也喜欢。

  被郑振铎收入《月下之话》长乐三首歌谣堪称佳作,也被我收入《吴航歌谣》中。其中有首《共哥相约》就写得非常优美,情意绵绵。那首歌是这样唱的:

  共哥相约月出来,

  怎样月出哥未来?

  没是奴家月出早?

  没是哥家月出迟?

  不论月出早与迟,

  恐怕我哥未肯来。

  当年我哥未娶嫂,

  三十无月哥也来。

  人家哥都讨嫂了,这个妹仔还在痴情地等待着,你说傻不傻?尤其“没是奴家月出早?没是哥家月出迟”这两句,更是惟妙惟肖地写出那个痴情女子苦苦相思的心境。

  哥等不来,妹只好满怀惆怅地离开了,欲哭无泪,边走边怨薄情郎:“当年我哥未娶嫂,三十无月哥也来。”月上柳梢头,地上月光光,留在乡间小路上的是那多情女子悠长而削瘦的身影……整首诗只有八句,有人,有景,有情,诗中有画,声情并茂,这样的诗会比《长干行》差吗?

  这样的好歌在福州还有好多。如《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又如《小姐人样一朵花》:“小姐人样一朵花,一朵花插牛屎巴。丈夫好吃又懒做,蛤蟆三跳两歇脚。”再如《哥是钥匙妹是锁》:“哥是钥匙妹是锁,哥爱妹来妹爱哥;水不离鱼鱼跟水,砣不离秤秤跟砣。”以上这些诗多半是我跟二叔张善吉先生收集整理后进行再加工的,既有传承,也有创新。福州读者看得懂,五区八县以外的群众也能接受。这样的诗在福州多得像田园地头中的茉莉花,一採一大箩。还是那句老话:对民间歌谣,要传承,更要创新。只有这样,福州歌谣才能走出死胡同,走向中国,走向华人世界。用编者的话:“企盼能藉由乡土童谚的重视,能唤起地区乡亲对地方文化保存的自觉,也藉由童谚蕴含的文化宝藏,重新认识我们的故土。”

  话扯远了点,还是书归正传,在民谣的传承上,马祖的文朋诗友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当然它收集的童谚不是很全面,比如福州地区那首脍炙人口的《真鸟仔》就漏掉了:“真鸟仔,啄坡坡,三岁孩儿会唱歌。因(不)是爸、奶教奴唱,是奴腹佬通通歌。”就数量来讲,也不及福州地区童谚的百分之一,但他们已经尽力了。为了出这本《月光光》,他们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从大陆请专家作艺术指导,为福州童谚留下了一方净土,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了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

  感谢《月光光》,给歌乡福州吹来一缕清新的流风,我们期待着第二本《月光光》出现。

  (作者 张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