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千年风物 抚慰乡愁

——读诗人梁征诗集《寻找雪峰》有感

http://www.clnews.com.cn  2014-10-28 11:28:05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在福州参加诗事活动,每有新诗集出版,总会有诗友赠阅,诗人梁征的诗集《寻找雪峰》也是其中之一。

  《寻找雪峰》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选入诗人的诗作几十首,抒写的均为福州市的山水名胜、景观风物,诗集中有八首是有关长乐的风光景物。虽然只八首诗歌,但长乐的重要传统文化和名胜,均已囊括。

  诗人梁征,在长乐度过青少年时光,小学、初中、高中均就读于长乐城关。大学毕业后,回到长乐工作。他在长乐任团县委书记时,组建了“长乐县青年文学协会”,并任会长,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当时,还邀请文坛祖母冰心任顾问。冰心同意家乡文学爱好者的邀请,回复担任顾问的消息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我们几十个文学青年欣喜若狂。

  那个时候,梁征都在写诗,也热心举办诗歌活动。记得一个“七一”建党纪念日,团县委举办诗歌征稿比赛,我当时荣获一等奖。长乐有线广播电台进行了宣传,还通知领奖。

  那时,我在农村学校任教,秋天时,专门请假赴城关领奖。到了团县委,说明了来意,工作人员引入书记办公室。当时梁征穿着灰色中山装,脸带微笑地接见了我,并亲手递来一支钢笔和获奖证书。那年,我刚满20岁,是文学方面的第一次领奖,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梁征,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亲切而又和蔼的。随后,组织了“长乐县青年文学协会”,那就经常碰见了。其实,也是从那次的获奖,我走上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写诗的道路。

  梁征调到省城后,基本上听到的,都是他从政的消息,直至《寻找雪峰》的出版,才知道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诗歌。

  读着《寻找雪峰》,心中激荡的是故园的情怀。那福州地域的山山水水,特别是行走过的一景一物,无不在眼前出现。正如北大教授、长乐乡亲谢冕在“序一”中说的:“以现代诗的形式如此集中而充分地表现此间山山水水,诗人梁征可能是第一人。有心的读者不难从中体认到作者对于福州的那种深情厚谊。而对于我这个游子来说,阅读这些散发着浓郁的福州气息的诗,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温暖的怀抱”。

  《寻找雪峰》一书,写长乐的八首诗歌之中,排在最前头的是《首石凝云》。诗人长期生活在长乐首石山下,对这吴航十二景之一的壮观,真是情到深处。作者写道:

  就这样站在高高的山顶

  在那时隐时现的梦中

  在一个超乎尘嚣之上的世界里

  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雄伟

  永无休止地

  引领着一个远航的城市

  作者写“雄伟”的气势,用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笔触,把首石山的高昂、孤峭以及在长乐地位的重要,都纳入诗意。长乐民间有“首石山鸣大魁出”的传说,古代出过多名状元与近千名进士的长乐,全倚靠这“风水宝地”,明朝马铎中状元时,首石山就曾鸣响过,不知这是否可信。

  在长乐,这山上的巨岩,状如状元帽,也像直竖的姆指。因此,古邑人称姆指山、状元帽均可。诗人用60行的诗句,把这巍峨的气势写得十分饱满。他还写:

  就这样扬起头

  昂起应有的风度

  吞食霹雷饱饮云潮

  跃龙翔凤倚天长啸

  在整个天宇的深远中

  展开生命的音域

  横溢进一个磅礴的时代

  这些诗句,仿佛在读者的眼前,矗立了一座伟岸的顶天巨岩,惊天动地般的灵动与磅礴,给千年古邑带来“跃龙翔凤”的吉祥,给悠悠吴航带进“音域”“磅礴”的新时代。句句诗行,流露着诗人对故园山山水水的敬仰与爱恋。

  第二首是《三溪春雨》。三溪村,是长乐市著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她有江南水乡的妩媚,她有千年古韵盎然的馨香。暖意初绽的三溪,处处如诗如画。诗人写道:

  三溪的春天

  褪去寒冬的霜绒

  细雨霏霏

  小草吐绿

  雨在心中荡漾

  一个春的约会

  与三溪的约会

  几行短句,溢满了诗人对三溪雨景的喜爱与激动。

  三溪汇成一本四味的的诗集

  溪溪生机的似水柔情

  映满溪才下心头的愁绪

  三溪是诗,三溪充满了柔情,三溪带着乡村浓浓的愁绪,让人无法释怀。诗行处处流淌着浓烈醉人的芳香。

  春雨为三溪而绽放诗意

  绵长了我冬季的温暖

  三溪村人文荟萃,封建科举时代出过74名进士,朱熹曾在这里寓居讲学,苏轼、范仲淹曾为三溪村的潘氏族谱作过序。这些都成了三溪人引以自豪的历史。诗人陶醉在三溪村的山水之中,陶醉在三溪村的历史与文化之中:

  三溪的春雨

  习惯酒杯倒不出一滴月光

  习惯没有阳光抚摸叶子

  把自己变成一朵带雨的云

  有一丝风你就奋不顾身

  滴下飞去的云和将飞的雨

  滴下冬日的枯萎和明朝的生机

  “明朝的生机”,也是诗人在陶醉之余,留下的莫大的期盼,就像他写道的“徘徊在三溪,我晕眩了,我晕在你的怀抱里,那盛开的花朵,是我们共同的夙愿”。

  第三首是《潮起太平港》。我们都知道,长乐的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伺风开洋的启锚地。历史上七下西洋的事件,给长乐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人文与辉煌。

  诗人开句就写:太平港,血脉般深入周身。诗人把这长乐的母亲河,比作流动在自己身上的血液,无须细解,这是深深的赤子之情,流诸笔端吟唱。诗中的“下橹桥”、“三峰塔”、“郑和钟”,都是著名的文物,都是长乐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的佐证。

  “泮野水,两头涨”,更是长乐人家喻户晓的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的谚语,读起来,让长乐人亲切而又热乎,拉近了文学与平民百姓的距离。

  以一种豪放的尊严

  一路放歌 一路引航

  从容地扬帆出

  淼淼大水 万里平畴

  历史上那一壮观的场景,在诗行中激荡人心,置身其中的感觉让人热血沸腾。伟大时代的壮举,让人永远歌咏不尽,永远抒写不竭。

  长乐,有绵长的海岸线。海岸线上有连绵的绿色长城,那就是沿海防护林木麻黄。诗集中吟唱长乐的第四首诗《童年在木麻黄树梢上摇曳》,就是写长乐特色的沿海防护林带木麻黄。树木底下,是一片广袤的沙滩。在长乐海边生活过的人都经历过木麻黄树林下“扒楸”的日子,木麻黄针叶扒回去当柴火,特别是少年时代。那“楸”,就是木麻黄落下的叶子,状如丝线,色泽金黄。诗人童年时代也和广大长乐海边子弟一样,在沙地上度过许多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沙地里有“欣悦的精灵”,有“雏莺的歌啼”,有“绿色的种子”,有“五彩风筝的拉线”。也许,木麻黄树林下的沙地上,还在“摇曳着童年的梦”。即使,那“有梦的年月”,父亲“出海的风帆”还在经受“风暴”的撕扯。童真时光是那般无邪,童真时光是那般美丽。

  第五首是《陌上小花》。诗歌通过长乐十八孔湖畔的小花,仿佛看到“沉静的姑娘”,仿佛走进“树林的梦乡”。恬静的农村小景小吟,跌落的是清馨牧歌。

  第六首是《郑和碑前》。文物郑和碑,又名“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当年亲自督造的,记述了六下西洋的经历与收获,又写出了七下西洋的计划。这是世上研究郑和七下西洋最为珍贵的实物和文字。

  诗人站在碑前,展开对风起云涌时代的想象翅膀,用与小孩对话的形式,让人心胸激扬着无限想象的空间。

  苍穹的风 浩渺的海

  东方的光 不落的帆

  郑和七下西洋的无畏胆识与大海般的胸怀,永远是长乐儿女“不落的帆”,将引领长乐儿女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最后两首都是抒写长乐风物的精致小诗,《鹿屏烟霞》和《三峰塔》这鹿屏山,这三峰塔,都是长乐标杆式的传统风物。

  鹿屏山就在长乐市政府背面,千年吴航就靠着一座彩屏式的大山的呵护。三峰塔是宋朝古塔,矗立在太平港的岸边,是郑和下西洋时,常常登临的地方,他还出资修葺。

  诗句“东溪长流,北涧如画”。“东溪”、“北涧”都是鹿屏山的两个景点。古代学子,曾在“东溪精舍”私塾就读,科举高中的人员不少,比如状元马驿、榜眼陈全等,均在“东溪精舍”用功课读,时有六人高中,使此私塾声名大振,成为长乐学子心中仰慕之地,前往观光瞻仰的历代文人墨客从不间断,山上如今尚存摩崖石刻50余处,真、草、篆、隶各呈其致,犹如艺术长廊,令人赏心悦目。诗人对鹿屏山情有独钟,就像对情人的深恋,美丽的晚霞,多情的岩石以及诗意之外的深厚历史,都让诗人如痴如醉,留连不已。

  八首吴航大地风物的吟咏,可见诗人对长乐地域文化、历史掌故、人文环境都倾注了全身心的热情,可谓是浓缩了千年吴航的深沉与厚度,展示了诗人对改革开放后故园翻云覆地变化的欣喜与赞扬,并对未来与前景,怀着殷殷的期盼与祝愿。读着这些诗作,仿佛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故乡的味道。长乐籍乡亲谢冕教授说:“感谢梁征的诗篇抚慰了我的乡愁”。

  诗人在“后记”中说:“有时糊涂的确是非凡的清醒,离别的确是铭心的幽会,的确是水没动而桥在流,的确是行者非我,而是我相依相恋的福州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我对这思美唯美的境界领悟甚晚,乘诗兴尚存,我仍然对福州山山水水说:我歌、我咏、我爱”。这八首关于长乐的诗作,是诗人对生于斯长于斯故园的依恋情怀。离开长乐20多年后今天出版的诗集,想象作者在整理撰写中,必定是许多往事,许多景文,许多情愫都像电影一样,在眼前一一定格,或者是久久凝眸,双眼沉重。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首是《潮起太平港》。我们都知道,长乐的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伺风开洋的启锚地。历史上七下西洋的事件,给长乐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人文与辉煌。

  诗人开句就写:太平港,血脉般深入周身。诗人把这长乐的母亲河,比作流动在自己身上的血液,无须细解,这是深深的赤子之情,流诸笔端吟唱。诗中的“下橹桥”、“三峰塔”、“郑和钟”,都是著名的文物,都是长乐引以为豪的辉煌历史的佐证。

  “泮野水,两头涨”,更是长乐人家喻户晓的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的谚语,读起来,让长乐人亲切而又热乎,拉近了文学与平民百姓的距离。

  以一种豪放的尊严

  一路放歌 一路引航

  从容地扬帆出

  淼淼大水 万里平畴

  历史上那一壮观的场景,在诗行中激荡人心,置身其中的感觉让人热血沸腾。伟大时代的壮举,让人永远歌咏不尽,永远抒写不竭。

  长乐,有绵长的海岸线。海岸线上有连绵的绿色长城,那就是沿海防护林木麻黄。诗集中吟唱长乐的第四首诗《童年在木麻黄树梢上摇曳》,就是写长乐特色的沿海防护林带木麻黄。树木底下,是一片广袤的沙滩。在长乐海边生活过的人都经历过木麻黄树林下“扒楸”的日子,木麻黄针叶扒回去当柴火,特别是少年时代。那“楸”,就是木麻黄落下的叶子,状如丝线,色泽金黄。诗人童年时代也和广大长乐海边子弟一样,在沙地上度过许多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沙地里有“欣悦的精灵”,有“雏莺的歌啼”,有“绿色的种子”,有“五彩风筝的拉线”。也许,木麻黄树林下的沙地上,还在“摇曳着童年的梦”。即使,那“有梦的年月”,父亲“出海的风帆”还在经受“风暴”的撕扯。童真时光是那般无邪,童真时光是那般美丽。

  第五首是《陌上小花》。诗歌通过长乐十八孔湖畔的小花,仿佛看到“沉静的姑娘”,仿佛走进“树林的梦乡”。恬静的农村小景小吟,跌落的是清馨牧歌。

  第六首是《郑和碑前》。文物郑和碑,又名“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当年亲自督造的,记述了六下西洋的经历与收获,又写出了七下西洋的计划。这是世上研究郑和七下西洋最为珍贵的实物和文字。

  诗人站在碑前,展开对风起云涌时代的想象翅膀,用与小孩对话的形式,让人心胸激扬着无限想象的空间。

  苍穹的风 浩渺的海

  东方的光 不落的帆

  郑和七下西洋的无畏胆识与大海般的胸怀,永远是长乐儿女“不落的帆”,将引领长乐儿女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最后两首都是抒写长乐风物的精致小诗,《鹿屏烟霞》和《三峰塔》这鹿屏山,这三峰塔,都是长乐标杆式的传统风物。

  鹿屏山就在长乐市政府背面,千年吴航就靠着一座彩屏式的大山的呵护。三峰塔是宋朝古塔,矗立在太平港的岸边,是郑和下西洋时,常常登临的地方,他还出资修葺。

  诗句“东溪长流,北涧如画”。“东溪”、“北涧”都是鹿屏山的两个景点。古代学子,曾在“东溪精舍”私塾就读,科举高中的人员不少,比如状元马驿、榜眼陈全等,均在“东溪精舍”用功课读,时有六人高中,使此私塾声名大振,成为长乐学子心中仰慕之地,前往观光瞻仰的历代文人墨客从不间断,山上如今尚存摩崖石刻50余处,真、草、篆、隶各呈其致,犹如艺术长廊,令人赏心悦目。诗人对鹿屏山情有独钟,就像对情人的深恋,美丽的晚霞,多情的岩石以及诗意之外的深厚历史,都让诗人如痴如醉,留连不已。

  八首吴航大地风物的吟咏,可见诗人对长乐地域文化、历史掌故、人文环境都倾注了全身心的热情,可谓是浓缩了千年吴航的深沉与厚度,展示了诗人对改革开放后故园翻云覆地变化的欣喜与赞扬,并对未来与前景,怀着殷殷的期盼与祝愿。读着这些诗作,仿佛闻到了一股浓浓的故乡的味道。长乐籍乡亲谢冕教授说:“感谢梁征的诗篇抚慰了我的乡愁”。

  诗人在“后记”中说:“有时糊涂的确是非凡的清醒,离别的确是铭心的幽会,的确是水没动而桥在流,的确是行者非我,而是我相依相恋的福州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我对这思美唯美的境界领悟甚晚,乘诗兴尚存,我仍然对福州山山水水说:我歌、我咏、我爱”。这八首关于长乐的诗作,是诗人对生于斯长于斯故园的依恋情怀。离开长乐20多年后今天出版的诗集,想象作者在整理撰写中,必定是许多往事,许多景文,许多情愫都像电影一样,在眼前一一定格,或者是久久凝眸,双眼沉重。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 林秉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