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晴窗霞帏夕照明

——林德冠诗文集《晴窗霞帏》读后

http://www.clnews.com.cn  2014-10-29 08:18:39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那是酷暑的午后,天气燠热,人有几分寂寞,就随便翻阅报纸。正在此时,“快递员”送来了著名诗人和画家、我的学长林德冠刚出版的新书,仿若吹来了一缕清爽的风,令我感到十分舒心和欣喜。我当即打开快件封包取出新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晴窗霞帏”四个字,我暗自为这书名叫绝。倏然间,在我的眼前不由得出现了这样的画面:一片嫣红的晚霞照临窗户,似一幅轻柔的帏幔,迎风飘曳;透过霞帏,诗人凭窗远眺近观,但见“满目青山,夕阳明艳”,不禁浮想联翩,心遂流云,意触万物,思接千载,心灵与窗外世界与大自然亲密无隙,我仿佛听见诗人在朗声吟诵自作的《海上落日》的诗篇——“该发出的光芒都已经放射了/该发的热量都已经作了奉献/但它还在憋住劲一鼓作气/把最后的心头热血在海天涂抹/是为了再为结尾写下精彩的一笔/是为了把仅有的余热凝进熔铸明天的太阳……。”

  记得今年初,林兄在电话中告诉我,欲将近些年断断续续写的诗文结集出版,并拟以“晴窗霞帏”为书名。自那时起,我就天天期候着能早日拜读大作。如今,林兄在新书出版后,即时通过“快递”,将书寄赠予我,令我万分感动。

  我平素喜欢阅读林兄的诗文,但我浅学薄技,自知与林兄作品之间的距离,始终有一种“隔”的感觉。这种距离是文化的距离,是学养的距离。因此,我从来未敢对林兄的作品妄加评说。况且,许多名家大师对他的作品早有了肯定和好评,我怎敢拾人牙慧,说些不着边际的外行话?然而,当我将这百余首(篇)诗文品嚼过一遍之后,似乎又觉得有话要说;当然,这绝不是关于“书评”之类的话题了。

  林兄是一位富有才情、且具有渊博的学识、尤其是文学功底的诗人(作家)。我知道,要想成为一位风格颖异的作家,除了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才情,还要渊博的学识。前者是形成风格的根基,但不经由后者的充实、陶冶、涵育和提纯,只能停留表层的、原生的状态。创作上的风格,是一种特定的高层次的思想艺术境界,它既是从作家的生活、个性、才情中来,也从其渊博的学识中来,是二者相激相发、无间之后的一种无形的结果。在这方面,林兄具有扎实的基础。

  林兄自小爱好读书,他对书籍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爱好,有一种与生俱有的亲密感。他曾对我说过,他喜欢购书、藏书,好些书都是重复了买。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阅读和写作上。他在《观书》一诗中这样写道:“又一扇神奇的窗口/在眼前展开色彩的斑斓/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多美妙的现实图景/多情最是书香在/毫不离弃拥心旁/让我漫游在世界的长廊/心扉与书页一起漫卷。”数十年来,他与书相伴,“不离不弃拥心旁”,书香浸染了他的书生气质,温文尔雅。

 

  无论是散文创作还是轻车熟路的诗歌创作,他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一种思考成熟、行文老道的形象。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在他的作品中,丝毫看不出有向老之年的心境;就连最初写作诗歌时(他就读初中二年级时,就开始在《上海青年报》、《萌芽》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诗作),也没有风发年少的冲动。

  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浮世的躁动,也没有怀旧的哀叹,伤往的牢骚,有的是一种自信、包容、明达和理解。长期从政的职业,赋予了他置身于时代发展的前瞻性与“兼容性”;其学理功底又使得他具有把握时尚与潮流的那种从容和笃定。这些均能从他的许多作品中领悟到。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人那里获取活的题材,来反映生活,来反映时代(因而,他的作品总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他是个对社会有担当的人,他始终抱持着这样的理念:既然一管笔握在手,且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写出来的东西白纸黑字,你难免有一份社会责任。他在《诗要抒发人民的心声》一文中慷慨陈言:“诗人的心应与现实紧紧相连,将诗歌的价值与人民命运、时代风雨有机结合起来;立足祖国大地,关注祖国命运,为人民立言,使诗歌作为人民的心声,社会的明镜,时代的见证。”他高扬“时代歌手”的大旗,热情讴歌“诗要抒发人民的心声”的主旋律。多年来,他始终坚守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理念,默默地创作温润心灵、涵养精神的作品,向社会传递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也许正因为有这种立心,他的作品均能得到良好的评价。

  我以为,林兄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意蕴与手法的特点,在于它使描摹自然、反思历史和慨叹人生况味浑然一体,为读者展开了丰富的想像空间。其诗文的篇幅都不是很大(他只能在工作之余的晚上“抽灯夜战”,无暇笔耕“鸿篇巨制”),但深邃的意绪和大气的文字,都显示出他所拥有的一种文学原创的潜能。其所见所闻,多摄取人文风景而非自然山水;其所思所感,多缘于社会人生而非一已悲欢。他的作品不仅有厚积薄发的文史积淀,更有即时触发的思索与感怀。因而,他那浸泡着中国文化学养的诗文,就不能不是学养诗文和文人诗文了。

  诗言志,歌咏言,言为心声,发而为诗。作为抒情艺术的诗歌,是一个美丽的国度,是上苍泻过云罅落地生辉的天光;是诚实的智者之间的对话,是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人生至味和真味,又是诚实的智者感悟自然大化的便当方式。

  形象思维与抒情并用、自然山水与人文交融,在林兄的诗文创作中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他所亲历过的山水风物不再是纯粹的自然风景,而是用文化咀嚼过了的人文风景。自然免不了一番浮想联翩,生发了许多历史的、人文的喟叹。如他在参观安徽合肥“廉泉”后,不禁歌吟:“历史曾把你化成千百面明镜/不因蒙灰而混淆浊清/只要人间有邪恶在/你就会发出正义的光明。”(《廉泉吟》)“尽管类山关的隘口/已凝固成一页辉煌战史/但石崖上的弹洞/还高悬在苍莽山巅/提示河谷还有时沉时浮的迷雾/山峦还有浅浅深深的悲欢……。”(《遵义城头》)我想,如果没有历史感怀与人文触发,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不大容易成为他的创作诱因。即使是兴致勃勃地游历名山大川,也不是单纯的摹景,必定是感性的、形象的、灵动的;是视觉的、听觉的、甚至是触觉的。他在游览“六盘山”时,感慨高歌:“你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个制高点/你是一面胜利的旗帜/你山上跋涉的脚印/是摧不毁的信仰象征/你巍巍雄姿/永远耸立在我的胸中/一代伟人的豪情/也永远在我心湖中激荡。”(《六盘山》)

 

  他的作品构思之讲究,谋篇之严谨,辞采之丰瞻,读者是不难体验的。他对大自然有细微的观察力,写起来也生动传神,且富有哲思。

  “叶叶相扶枝枝相倚/不分彼此共撑一方时空/和谐地把鲜绿染碧溪水/亲密地把生机注入山岩/为九曲武夷又谱一曲/撼人心灵的无声乐章。”(《溪边竹林》)“哎,旱地上的向日葵/你的命运在乖蹇中摇曳生长/你的倔强生命使我战栗/化成了我灵魂的喧响。”(《旱地上的向日葵》)“我的思绪在山野间盘旋/我的目光在历史长廊中延伸/啊,我百倍赞美李花的品格/我万倍赞美胜似李花的人生/崇山峻岭因此才得以长生不老/漫漫人生因此才得以繁衍着生命……。”(《李花吟》)像这样富含哲理的诗句,在林兄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瀑布吟》和《夕阳吟》更是作者心迹与胸臆的直抒:“既然被推到了高位/危难处又岂能却步不前/挟着风雷呼啸着/悬崖边一跃奋不顾身/生命化成缤纷的花雨/滋润焦渴的土地……。”“什么都舍弃了/只留下心的雄壮/还要让大山撑着/写尽燃烧的辉煌。”

  他的作品很少信马由缰的性情之作,也无闲情逸致的性灵之作,也许是记忆中经典作品在起作用。他的作品信实严谨,厚重紧俏,惜墨如金。即使是“短章”,也不肯稀释字义的内涵。“夏日漫游太姥山,山在缥缈苍茫天/他日与君登高处,览胜抚月谈笑间。”这些诗句又颇见古诗文熏陶出的那种感怀诗的功力。

  我自小与林兄相识,深知他的为人。无论从他深情歌赞党和祖国的《生命的灵魂》和《十月的阳光》,还是从感念妻子“挚手之情”的《老伴》和感恩母爱的《目光》以及缅怀前辈冰心先生的《心灵的明灯》等诗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真切地感知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感情河流的奔腾;他的心中蕴藏着浓浓醇醇的情愫。这是向往真善、向往纯洁、向往爱和被爱的真情流露。

  “爱你,红旗/成为我心中最美好的声音/……你用铁锤和镰刀锻造的信念呵/无时无刻都牵引着我的心/我呵,步步紧随/时刻倾听你召唤的声音/爱你,红旗/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声音/红旗,爱你/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语言/红旗,你是我生命的灵魂/你引领我们未来的希望……”(《生命的灵魂》)“用庄严、炽热和亲切的目光/迎接又一个十月的阳光的辉煌”/……“我的祖国终于在蓝天下崛起/谱写着壮丽的盛世篇章” /……“我倚在黎明的窗口/歌唱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和希望……。”(《十月的阳光》)

  对党和祖国的教育培养,使他成为一名国家干部,他始终衷心铭感。他总是以“自有诗心为火烈”的挚诚,用饱蘸浓墨的笔,以诗的激情去讴歌党、祖国和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本性与良知的体现。他在后记中说:“我尽管年迈,还要活到老、学习到老、革命到老,”……并要以《晴窗霞帏》的出版“作为新的起点,鞭策自己再努力写出新的篇章,以奉献给哺育我生长的党、祖国和人民”——“写尽燃烧的辉煌”。我们期盼着能早日读到更多的“抒发人民的心声”的华彩诗章!

  《心灵的明灯》是林兄缅怀文坛泰斗冰心先生的一篇散文,篇幅虽不大,却寄寓着作者对前辈冰心先生的无限敬仰和伤悼之情——“......思绪漫无边际地翻腾着,我仰望长空,觉得星光是那么明亮,我并没见到有星辰陨落。......冰心先生,您是明灯,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里。”

 

  卓有建树的作家,诸如冰心先生等,她(他)们是最好作品的生产者,更因为她(他)们是一种特殊的优秀文化载体、人类精神通天塔的支撑者,堪为后学师表。一代宗师,人所共仰;巨星陨落,令人椎心。我想,林兄正是怀着这种感念和悲悼之情,写下了《心灵的明灯》,以期后来者勖勉焉。敬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重应该敬重的人,等于敬重自己。

  最感人肺腑的是,在家庭这个特殊的亲情环境中,至纯至美的伉俪之爱和孝子尊亲的殷殷之情,充盈在诗作的字里行间,让我们真切地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体味到生命是一种承担。

  “你的钙质渗入我骨骼/你的微笑镌在我眉梢/自从你走进我陋室的屋檐/就撑高了我家明朗的天空。”(《老伴》)“我就着如豆的灯光苦读/母亲,身后燃烧着您不眠的目光/……“家,徒有四壁弥漫着冰冷/……母亲,您的目光是我唯一的温暖/严冬过后,春日灿烂/母亲,您的目光闪射着希望/伴着我走出山村跨山越水/注视我攻读在人民大学的殿堂/如今我已能吟诗作文/我知道是您的目光化作行行复行行/以至今夜我仍不敢懈怠在灯下读写/母亲呵,您的目光仍是我心中的召唤。”(《目光——献给母亲》)一声声“母亲呵,……您的目光……”,情深意切的呼唤,饱含孝意,动人心魄,让人动容。

  我深知在那艰苦的岁月,林兄的母亲以一个女性弱质之躯支撑着贫困的家庭,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女长大,使林兄能“攻读在人民大学的殿堂”,并走上从政之路,这是多么不易啊!林兄的母亲现已九十高龄,与林兄一家人住在一起,幸福地颐养天年。真是:感念贤母亲教诲,歌吟衷曲报深恩……

  《目光》一诗牵引着我的目光,一件难忘的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林兄邀我到他家作客。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极为短缺。他的母亲特意煮了麦粥给我吃。伯母坐在我身旁,用怜爱的目光望着我,一再要给我添饭,要我多吃点。在那清贫的年代,能吃上喷香的麦粥,简直胜似“美食”啊。数十年来,无论是月黑风高的长夜,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喷香的麦粥和伯母仁慈淳厚的情怀,始终温暖着我的心,永远是那样的鲜明,不曾一日释怀。我祝愿伯母:松柏长岁月,颐年养精神……

  当我写完以上文字抬起头来时,发现屋内被什么晕染得一片微红,仔细一看,原来是晚霞映在窗帘上。那是一片嫣红色的晚霞。我第一次见到晚霞映在窗帘上竟是如此之美。窗帘上的花纹有了红色的流动,屋子里弥漫着晚霞的温柔气息,带着透明的嫣红的色泽。我的眼前是一片静谧、温馨、使人陶醉的美。此刻,书案因为红霞的照临,已经书香四溢了。我又深情地望了望案头上的那本《晴窗霞帏》,心想:林兄决定取这书名时,也许正是“夕阳无限好,晚霞尚满天”的美好时光吧!不禁吟咏起他的诗句:“什么都舍弃了/只留下心的雄壮/还要让大山撑着/写尽燃烧的辉煌。”

  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托说过的话:“诗是人们心里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烧着,发出热,发出光......。但是真正的诗人却是身不由己地怀着痛苦去燃烧自己并点燃别人的。诗的工作全部就在于此。”

  多情最是书香在,睛窗霞帏夕照明——我的心里盈满了平和、安宁与喜悦……

  (作者 陈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