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改变明史的长乐人(一)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1-27 08:49:58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永乐三年(1405)7月11日,一支27800人的船队驶离南京的龙江港,然后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又沿海南下进入福建长乐的太平港。一直等到太平洋上吹起西北季风的时候,船队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到达占城,然后再到东南亚各国,最后进入印度洋。

  因为率领这支船队的正使名为郑和,因此中国历史上称之为“郑和下西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远航,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远航。

  据《宁波海州平阳矿流年表》记载:“永乐元年,奉使差官”中,除了郑和外,还有“李恺、杨敏等出使异域,躬往东西二洋等处”。但是,这些与“郑和下西洋”差不多同时进行的“下东洋”活动,很快就偃旗息鼓。但是“下西洋”的壮举却一次接着一次,前后延续有28年之久。

  按照《明史》的说法,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惠帝(朱允炆),但是,下西洋的统帅郑和自己却说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仁政柔远人”。可是,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无法说明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多次下西洋呢。”

  其实,我们如果详细翻阅相关的史料,就会发现,其实朱棣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之前就已经有了其结束的想法——因为第三次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送各国使臣回家。

  所以,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这一次的下西洋船队数量与前两次比起来,稀少到只有48条宝船?所以我们也能解释为什么在这次下西洋回来之后,郑和会远赴云南立了《故马公墓志铭》碑。碑文为:“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宗坟茔追荐,至十二月吉日回还。记尔。”这就表明,郑和自己也觉得下西洋将到此为止,所以他才有心情回乡扫墓。

  但是,隔了两年之后,1413年,郑和的船队又出发了。为什么下西洋能够得以继续呢?也许,是因为多了一个姚广孝。

  《逃虚子诗集·集补遗》中附录的《姚广孝事迹》,它写到的:“太子读书文华殿后,广孝复以使事出……”,太子读书文华殿的那一年是永乐五年(1407),在这一年之后,究竟姚广孝有什么“使事”?文章里并没有说明。

  与这段记载可以遥相呼应的正是长乐姚坑的《姚氏祖谱》,在其中的“姚广孝条目”里,详细记载了姚广孝一件不为人知的事情: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姚广孝曾一同前往。而且,族谱中还记载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事竣,诣阙复命。”这句话也就点出了姚广孝下西洋是朱棣指使的,很有可能就是朱棣希望了解有没有继续下西洋的必要?

  毕竟许多国家派了使者,有的国家甚至皇帝本人,搭乘郑和宝船并带了其国之特产珍奇,向明朝进贡。这极大地满足了朱棣好大喜功的心理,也和他的志向“明朝大一统”的想法吻合。但是下西洋的巨大支出,又让他对要不要继续下西洋迟疑不决。

  这一次的亲下西洋,姚广孝应该给朱棣带回了许多详细的信息。而这,应该就是姚广孝向朱棣“诣阙复命”的内容之一。我们相信,一定是亲自下过西洋的姚广孝的建议,才得以使后面的几次下西洋能够继续下去。

  于是,又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姚广孝是谁?朱棣为什么会对他言听计从?

  (作者 姚行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