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改变明史的长乐人(三)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2-27 14:39:44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永乐十九年(1421),明王朝正式迁都燕京。这个时候,姚广孝已经去世三年多了。

  但是朱棣一定会想起姚广孝,因为朱棣在迁都之前在北京营建了故宫、天坛和永乐大钟等三大工程,姚广孝参与了故宫的规划营建和永乐大钟的铸造。

  而天坛的开工建设,则是在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 如果姚广孝能多活几年,也许建设天坛的重担一样会落在姚广孝的身上。

  1、想起姚广孝

  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

  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比如南京、杭州、扬州;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比如西安、洛阳、开封。

  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无法抵挡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因而,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自秦开始,大都建都北方。

  聪明的帝王都会看到这一点。

  朱棣不笨。因而迁都北方绝不是朱棣的一时性起,也决不是朱棣一个人的心血来潮。

  朱元璋也有过同样的念头,因为虽然历经30多年的浴血奋战和苦心经营,通过用兵和招抚等手段,初步奠定了东起朝鲜、西距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的明朝疆域,但是,西北尚未完全统一,北方还经常受到蒙元残余势力的威胁。

  为了更好的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了当时的太子朱标到北方去考察合适的首都地址。但是朱标考察回来之后,不久就不幸去世了,迁都这件事情也就这样被搁置了。

  现在轮到朱棣当皇帝了,迁都就又摆上了日程表。毕竟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守成帝王,朱棣必须要巩固和扩大朱元璋所创下的大明基业。

  朱棣的目标很明确:必须要迁都。而且就是要迁往北平。

  因此在南京登基之后,朱棣就宣布以南京为京师,北平为北京。这下,明朝就有了两个都城,谁都看出来朱棣有迁都北京的意思了。

  当然,造反起家的、疑心特别重的朱棣想迁都北京,也许还有一条潜意识里的想法:他一直担心他的兄弟也来一次“靖难之役”。如果定都南京的话,不仅容易四面受敌,因为毕竟南京是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地盘,难以保证人心的向背。

  想到这一点,朱棣就觉得在南京当这皇帝当的很不踏实。

  如果在北京当皇帝就不一样了。

  毕竟北京这个地方,从洪武十三年(1380)开始,朱棣就在那边当藩王,轻车熟路不说,至少人脉也广:左右都是自己信的过的人。再说北京背靠长城,即使,真来再来一次“靖难之役”,绝不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因而,朱棣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坚定。

  但是反对的大臣们却不少。反对的理由更是千奇百怪。有说劳民的,有说伤财的。但是有一条反对的理由引起了朱棣的注意:“北京绝对不适合当首都。胡元将其做为首都,只坐了九十多年的江山!”

  朱棣是相信风水的。而且连年的战火已经让曾是元大都的北京元气大伤。所以,迁都之前,必须重修北京城。

  那么,究竟要让谁来重修呢?皇家的风水可不是随便乱搞的,除了要有能力之外,还必须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也必须是对自己非常忠心的人。

  朱棣把自己身边的人数过来数过去,觉得这事还是非姚广孝不可。

  这一年是永乐四年(1406),姚广孝已经72岁了。

  2、建起北京城

  朱棣决定让姚广孝负责修建北京城的时候,姚广孝正在一个寺庙里,面对着青灯古佛吃斋念佛。

  作为“靖难之役”最大的功臣,为什么会住在寺庙里?

  这是因为姚广孝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他更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惨剧已在过去不断上演,他可不想死于非命,所以一点都不敢居功自傲。

  但是朱棣偏偏非要感谢他。这也怪不得朱棣,谁让姚广孝“靖难”有功呢?如果连这个最大的功臣都没有奖赏的话,其他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的“靖难勇士”们要怎么打赏?

  朱棣首先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可姚广孝只愿意当个六品的官“僧录司左善世”(相当于今天的全国佛教协会会长),管理全国佛教事务。

  然后,朱棣又命姚广孝返俗,甚至把元朝宰相托托的宅院也赏赐给了姚广孝,还特地挑了两个非常漂亮的宫女给姚广孝。可姚广孝不仅坚决不返俗,还将宫人辞去,宅第更是不常去,依旧住在寺院。

  几次三番之后,朱棣终于死了心,他深知对姚广孝已经没有了办法,只能让其自便了。如果我们也生活在600年前,也许经常可以看到平时穿朝服上朝议政、退朝后随即换上僧服的姚广孝。

  但是这样一来,朱棣对姚广孝也就更信任了。一个对什么都没有了兴趣的老和尚,又没有后人,即使折腾,还能折腾出什么东西来呢?

  所以,朱棣非常放心地把打造新北京城的任务交给了姚广孝,因为他知道姚广孝不会让他失望。

  朱棣松了一口气,但是姚广孝却皱起了眉头。新的北京城究竟要怎么建?北京城的帝王之气要怎么体现?姚广孝心中没有谱。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他曾经去过的潭柘寺。潭柘寺在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里,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因为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姚广孝爬上了潭柘山,凝望着山麓里的潭柘寺,只见潭柘寺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非常大气。

  看着看着,一抹微笑爬上了姚广孝的嘴角。北京城要怎么建,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但是姚广孝自己应该也没有想到,北京城的建设居然整整进行了十五年之久。

  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

  如果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高空将元大都和明朝的北京城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就会知道这个工程为什么浩大了。

  因为姚广孝并没有保持元大都原来的“哪吒城”结构,而是把整个北京城从元大都的基础上向南推移,使原来处于北海、中南海一带的宫殿移到了北海、中南海的东边。在当时没有鸟瞰技术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个“乾坤大挪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是姚广孝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乾坤大挪移”之后的北京变成了一座方城,而宫殿正好处在了北京的中轴线上,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宏伟的、令世界瞩目的帝京气象至此形成。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可惜这个时候,姚广孝已经去世三年了,完成后的北京城格局,他并没有亲眼看到。

  但是,老百姓的口碑是最好的丰碑。因为姚广孝对北京的贡献,《姚广孝擒龙·修成北京城》的故事现在还在北京城流传,而“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至今还挂在北京人津津乐道的嘴边。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历经了朝代更替、多次战火之后,姚广孝建起的那个北京城格局,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3、响起永乐钟

  这日,朱棣找来了姚广孝。他对姚广孝说:我突然想起了“靖难战争”中的阵亡将士,希望能铸造一口大钟,希望以“一撞可抵数遍唪经”来超度这些为了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的亡灵。

  姚广孝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更何况已经追随朱棣这么多年,他怎么会不知道朱棣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知道朱棣的心里始终放不下一个心结,这个心结就是朱棣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朱元璋不把他定为皇位接班人呢?

  因而所谓的“超度亡灵”只是朱棣的一个借口,朱棣铸钟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这座大钟来昭示自己扫北、“清君侧”、“定鼎北京”的功德。

  因为祖宗成法说了:“唯功大者钟大”。

  朱棣也想借这口钟告诉天下,自己创造的历史功绩和朱元璋相比毫不逊色,朱元璋选择自己当皇位接班人才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就已经铸造了一个大钟悬挂在了南京城里。朱棣胆子再大,也不敢将朱元璋铸造的大钟取而代之。那么,在北京城里悬挂一个他朱棣铸造的大钟,这应该没有问题吧?

  因而,这口钟必须要铸造,而且一定要比南京的大。

  姚广孝不辱使命。他为朱棣铸造的这口钟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匣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朱棣一见,非常满意。因为他看到了《大明神咒回向》被姚广孝铸在大钟东侧下方大钟“御制款识”附近非常容易看到的显著位置。这是经过将23万余字佛经铭文按“三进三出”的方式,精心排列的结果。

  这种安排当然就是为了突出这一《回向》文及其中心思想。该《回向》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敬愿大明永一统”,而且只有朱棣才能实现“大明永一统”!

  因而朱元璋必须要把皇位传给他,也只能传给他。

  朱棣不禁在心里暗暗喝了一声彩:这个姚广孝果然明白我的意思。

  这口钟被称为“永乐大钟”,历经数百年来的地震和风雨,保存良好,且未被锈蚀,至今依然悬挂于北京的大钟寺。每当除夕来临、新岁将至,大钟寺都要撞响永乐大钟,以其苍凉浑厚的声音为人们祈福。

  明代著名文学家蒋一葵在他的《长安客话》中曾对永乐大钟的声音有过详细的描述:“声闻数十里,其声宏宏,时远时近,有异他钟”。

  作为总工程师,姚广孝谦虚地没有在大钟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但历史还是在不经意之间留下了许多的蛛丝马迹。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他的《万寿寺观文皇旧钟》诗中说:“先皇举手移天毂,无冠少师鬓发秃。”

  而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距永乐大钟的铸成不过百年。

  而《长安客话》更明确点出永乐大钟乃是“少师姚文荣公监造”,甚至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在诗中提到:“道衍俨被荣将命,犍椎冶尽丹阳铜”。

  “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间无情却又蜿蜒地向前,总是给人留下无穷无尽的遗憾和猜想。

  除夕守岁去大钟寺聆听一百零八响浑厚深沉、震人心灵的鈜音已经成为了很多新老北京人的传统。可是我们已经永远无法知道,在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里的那一天,在姚广孝去世的那一夜,这口姚广孝亲手铸造的大钟有没有因为姚广孝的离去而哀鸣不已。

  (作者 姚行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