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改变明史的长乐人(六)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4-10 09:33:31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有一些历史上存在过的人或者发生过的事,可能是我们想方设法却都永远也不能知道的。

  这些人或者这些事可能已经堙灭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之中,但是也有可能以一本书的形式,或者以一段话的记载存在于某一个安静的乡村,然后静静地等待。

  可能会是一个温暖的春天上午,然后有一个合适的人在不经意之间将这些秘密打开。

  在苏州,在北京,我们看到了姚广孝的“现在”。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姚广孝的“过去”我们居然要到一个遥远的叫做“长乐”的南方城市里去找寻。

  1、长乐的人文

  如果你打开中国的地图,在福建省的版图上,很容易就会找到那条浩瀚的闽江。沿着闽江的南岸,一直延伸到东海,然后再以西北的高山为界,这片沿江面海又靠着大山的盆地就是福建省长乐市。

  长乐这个地方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武德六年(623),正是武则天当政时期。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女人,绝对不会想到,她偶然的一次设县,居然会使这个小小的地方在日后以“海滨邹鲁”显赫于历史。

  根据现在发现和整理的档案,我们发现在长乐这块只有1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曾经孕育出了12位状元、3位榜眼、4位探花、955位进士。

  中国的科举历史,从隋初开始,到清末结束,一共存在了1300多年。然而,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的时间里,却只出过504位的状元。即使再加上辽朝的18位状元、金朝的15位、大西国(张献忠)的1位、太平天国的14位,也只有区区的552位状元而已。

  上天一定十分偏爱长乐这一个地方,否则长乐怎么能以不到全国0.00002%的面积,居然可以抢占全国2.2%的状元名额?

  上天都厚爱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甚至根于斯的人怎么可能不爱呢?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著名文学家冰心先生,为什么虽然出生在福州,一次都没有去过长乐,但始终逢人就说:“假如我的祖父是一棵大树,他的第二代就是树枝,我们就都是枝上的密叶;叶落归根,而我们的根,是深深地扎在福建横岭乡的田地里的。”

  横岭就在今天长乐的金峰镇。

  还有那个郑振铎,写的文章常以“长乐郑振铎”落款,名片上甚至只有“长乐郑振铎”五个大字,虽然他一辈子只回过一次长乐。

  那么,是不是还有什么人也是根于长乐,也曾默默地为长乐这块土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却不曾为人们所知呢?

  历史有时候很狡黠,喜欢和人开玩笑:它一方面表现出很健忘的样子,但是又在另一地方偷偷地留下一点点的蛛丝马迹。

  长乐这个地方,曾是郑和下西洋的候风港。我们知道,郑和之所以能有机会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和姚广孝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历史会不会在长乐留下一点点关于姚广孝的蛛丝马迹呢?

  2、姚坑的辉煌

  在整个长乐,一共有370多个姓氏。其中以陈、林、王、郑等姓人口所占比例较大,有“陈林过半,王(黄)郑满街摆”的说法。

  但是你要找姚姓,却十分好找。因为在长乐,几乎所有的姚姓人都出自同一个村庄。而且这个村的村名中还带着一个“姚”字。

  这就是长乐市的姚坑村。

  姚坑村景色优美,四周峰峦层叠,龟蛇捍卫,水口牢密。南宋的兵部尚书林采曾在他的文章里描述着这里的景致:“……东有玉狗之石插入云霄,西有飞来之石凌于汉表,南则有花林五里胜似上林之境,北则有梅树十里时占百花之魁。春有玉罈之石可以酿酒,夏有莲花之石可以吐锦,秋则有金钟之声逐潮而响,冬则有渤海之水当面而潮……”

  姚坑村的始迁祖叫做姚能举,宋绍圣元年(1094)由侯官徙居长乐,以姓为村名。姚坑村至此出现在长乐的版图上,至今900多年了。

  如果从姚能举上溯,则可一直追溯到唐朝名相姚崇,姚能举是姚崇的十五世孙。

  长乐姚坑姚氏祠堂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堂号为“耕历堂”。历经宋、元、明、清等诸多朝代,900多年的风雨和世事变迁使它屡毁屡建。

  1994年,姚坑将原来破落的祠堂推倒重来,这是姚氏祠堂最近的一次修建。虽然祠堂早就不是最初的那个格局了,但是祠堂中一副对联始终没有变,这副对联是“宋室状元府,明时宰相家”。

  姚坑姚氏人才辈出,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南宋宝祐元年(1253)先后出了两个状元姚颖、姚勉,除此之外,姚坑还出了姚能举、姚宗虞、姚子才、姚垍、姚直夫、姚同、姚简中、姚震、姚逢午、姚灼等十位进士。另外,未中进士而做官的还有十九人,福州府学廪膳生员,长乐、侯官学生员的多达三十多人。该村最后的一名进士,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的武进士姚承恩,他是姚能举的第二十五世孙,他当初用过的练武石还依然存在。

  这,也许就是上联中说写到的“宋室状元府”的由来。

  但是下联的“明时宰相家”指的又是什么呢?

  宰相,或称丞相,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一直以来,我们都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它的特殊地位。而在明朝,一共只有徐达、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杨宪等五个正副丞相。因为洪武十三年(1380)的正月,朱元璋就废除宰相这个官职,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从此明朝再无宰相。

  而这五个宰相之中,并无一个人姓姚。那为什么在这个姚氏祠堂里要挂这一副联呢?

  姚氏祠堂里还悬挂着许多匾额,有状元匾、进士匾、大夫匾等等,令我们意外的是,在祠堂的正中央悬挂着一块“荣国公”匾额。

  历史上曾被皇上封为荣国公的有好几个人,但是,姓姚的荣国公却只有一个,他就是姚广孝。难道姚广孝和这个叫做“姚坑”的乡村会有什么联系?

  下联中的“明时宰相家”难道说的会是姚广孝?可是姚广孝什么时候当过宰相呢?

  3、下联的秘密

  永乐十六年(1418)的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去世了。

  朱棣想起了这四十年来与姚广孝相处的时间,想起姚广孝为他做的点点滴滴,不由得悲从中来,于是给了姚广孝他能给的一切待遇:不仅亲自写了《御制姚少师神道碑》,而且还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

  姚坑村挂的这个“荣国公”匾就是姚广孝的吗?

  村里的老人并不知道更多的情况。他们说,他们知道这个匾是为了姚广孝而挂的,但是他们并不清楚姚广孝究竟是什么人。但是从他们懂事起,就看到这块“荣国公”匾一直挂在祠堂的正中间。后来,祠堂重修了,依然把“荣国公”匾挂在了正中央。他们想不通的是,为什么祖上会把两个状元匾挂在两边?

  难道荣国公会比状元更辉煌?淳朴的村里人更津津乐道的是姚坑两个状元的故事。

  村里的老人还告诉我们,那副下联中提到的“宰相”,村里故老相传是和“荣国公”姚广孝有关。

  这就让我们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我们知道,姚广孝一辈子都没有当过宰相。他生前当过的最大的官职是“僧录司左善世”,这只是个六品官,而且并没有实权。

  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过所谓的“黑衣宰相”。

  黑衣是指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黑衣宰相”通常就是用来形容这些参与政事并且影响较大,而且在政治上比较成功的僧人。

  这些和尚在朝廷有官职(并不一定真的官居宰相),在寺庙也有法号。南朝刘宋时期,宋孝武帝宠信僧人慧琳,有关政事都与他商议,而且言听计从。慧琳因此成为势焰熏天的政治和尚,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黑衣宰相”。

  如果以姚广孝辅佐朱棣所取得的那些成绩来看姚广孝,以“黑衣宰相”视之,姚广孝当然当之无愧。

  而且,姚广孝去世后被封为“荣国公”,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公是第一等,是正一品。在老百姓的心里,“宰相”也许就是和“公”一样大的官。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清朝康熙年间的那个叫尤侗的老学究,为什么会在湘城妙智庵内墙上留下这么一首《胖和尚》的词。这首词中有这么几句:“左善世,荣国公,黑衣宰相老秃翁,功业可方刘秉忠。”

  这,难道就是姚坑村“明时宰相家”的由来?

  上联的“宋室状元府”是实指,下联的“明时宰相家”是虚指。一实一虚,倒也符合对联的基本对仗。

  只是这个村里的姚广孝,真的就是历史上的那个姚广孝吗?难道历史上那个姚广孝居然会是唐朝著名宰相姚崇的后裔?

  我们知道姚广孝生前是一个低调的人,没有想到身后居然也低调到可怕。难道姚坑的姚氏村民纪念了他几百年,对他的生平居然一无所知?

  一切都只有去姚坑村的祖谱之中去寻找答案了。

  (作者   姚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