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方池印月鉴古今

作者 郑师恩

http://www.clnews.com.cn  2019-02-01 08:57:04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方池印月”为六平十二景之第二景,它位于太平桥的东北侧,六平山的支脉芝山上种芝宫内,俗称临水宫,种芝宫前身系北宋莆田状元徐铎故居,与对面成化阁(今已毁)隔溪相望。

  徐铎(1051-1105年),字振文,一字振甫,莆田延寿(今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社区)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参加殿试高中文举榜首,成为文状元,官至吏部侍郎。他当年游览六平山时,对这里的灵山圣水流连忘返,就选择在六平山山麓、汾阳溪东岸筑室而居。

  据史料记载:延寿是荔枝之乡,徐铎衣锦还乡后,拜访下横山村学友,感念当时在此读书习文之情,特地从家乡带来荔枝苗(延寿红)种植于下横山兰水旁,后人就把这株荔枝称为“状元红”(也称荔枝王),其家乡至今留有一口八角水井,人称“状元井”。

  斗转星移,几番兴替,当年的徐铎故居成了“种芝宫”,究其原因,到底是徐铎“舍屋为庙”,还是其屋舍倒塌之后建宫?其建于何年?今人不得而知,但从其斑驳的外墙便可知其有一定历史。

  之所以称之“种芝宫”,其中寓含乡人之期望,期望生子生女如芝兰一样能成龙成凤之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种芝宫”曾被占用为寺庙,称作“弥陀寺”,后被恢复为“种芝宫”,但是寺庙供奉的弥勒和韦陀塑像却一直留在宫里。现宫内所供的临水夫人和弥勒、韦陀“同舟共济”,可谓是道家与佛教不分彼此,合二为一了。

  种芝宫小巧精致、古朴大方,圆拱形的大门上方有一块被烟熏得灰黑的石匾,匾上直书“种芝宫”三字,苍劲隽永、端庄凝重,颇有古人之风。墙头长满了野草,赭红色的围墙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早已斑驳陆离,再加上烟火的炙烤,呈现出一种厚重的暗色,更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迈进宫门,抬头就见一尊弥勒佛,其背后是韦陀,面对正厅的天井是一泓方形水池(约四十平方米),由一道如虹似弓般弯弯的小石桥横跨在水池之上,直通大厅正门。桥是单孔石拱桥,两岸桥栏由条石砌造,上部两层出挑。桥两旁设石板护栏,如两张摊开的经卷,书写石桥的历史与沧桑。栏柱顶雕饰石狮与莲花,造型典雅、古朴大方。石栏板外侧分别镌刻“大清、道光岁次、已亥”和“蒲月、三社重新、鼎建”等文字。这些桥栏间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这口方池百年的经历与神奇。全桥长约5米,宽1.5米,系汾阳境三社铺(“汾阳境”分为汾阳大社、汾阳祖社、汾阳东社,合称“汾阳三社”)乡亲于清道光己亥(1839)筹资修建的。

  桥两端各有四五级石阶用于方便行人上下,桥下绿水清波,不时有鲤鱼戏水,亦有蓝天倒映其中,情趣盎然。但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不管烈日当空,溪涧断流,还是大雨滂沱,山泉迸发,池中的水位不增也不减,且池水平面总是高出西边汾阳溪水一丈左右,今人将分币浮于水面,经久不沉,个中之谜,至今年无人破解,这兴许就是种芝宫得以千年不毁的生命源泉。

  站在拱桥之上环顾,方池四周景色一览无遗。其建筑多砖木瓦面结构,略显沧桑之感,与经过修葺焕然一新的正厅形成鲜明的反差。

  正厅堂前圆柱有一副楹联道出这里的沧桑变化遗留的景观:“历劫景犹存方池印月,探幽今不见古堞斜阳”,此联系乡人郑义润先生所撰。厅门上方张挂“神恩浩荡”牌匾,两旁还有一幅对联“门迎汾水,恩泽桶覆载;座拱芝峰,德声播春秋”。但不知是何原因,柱联的上下两句却颠倒张挂了。

  种芝宫是个宫观,主祀临水娘娘陈靖姑(767~792年,福州下渡人。)因其嫁到古田临水,故称临水娘娘。在民间,人们更喜欢尊称陈靖姑为“临水奶”“大奶夫人”“顺懿夫人”,甚至是“娘奶”。清道光皇帝因皇后难产求女神灵验,直呼再生父母,故又有“陈太后”之称。“娘奶”在福州话里是母亲的尊称,故以此名,乃尊之也,所以这座“种芝宫”也被称为“娘奶宫”。正厅中间端坐三尊神像,最中间就是陈夫人,两旁分别是李夫人(773-791年,原名李三靖,民间尊称李三奶、李夫人、李三娘,连江马鼻人)和林夫人(即林淑靖、林元君,又名林九娘,福建罗源县飞竹村人),后人将她们合称为“三奶夫人”,成为道教闾山“三奶派”的教祖。再两旁神龛里供奉的是其弟子三十六尊毓麟婆姐的塑像,辅助生育之神。龛前方柱也有一幅楹联“护产保婴,汾阳兆瑞;诛魔祛病,三社呈祥”,东西两面墙上都是巨幅山水花鸟画。

  每逢正月十五庆祝临水娘娘诞辰之夜,庙内锣鼓喧天,张灯结彩,许多还愿的香客将长条烟花绑在竹竿之上用火把点燃,营造出火树银花不夜天之盛况。此时天上一轮圆月和灯光倒映在池水中,共同演绎出“方池印月”这一道人间胜景。

  种芝宫的格局虽小,园林式的布局却让人赏心悦目,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地分布着泉石楼台,营造出内涵丰富的方寸天地,小中见大,闹中取静,令人于移步之间感受着它的精致。

  如今桥栏上小石狮,依旧静静地蹲坐在栏柱顶,看着香客一代又一代走去,又走来。透过袅袅的线香,只有你心里才会明白那些信徒的虔诚与执着,这也许就是种芝宫历经千百年而香火不衰之所在。昔日“方池印月”的胜景也许难再,但种芝宫永远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这轮圆月不但映照在这口方池之上,也永远烙印在代代香客信徒的心中,亘古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