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漫话晦翁岩

作者 陈伯莹

http://www.clnews.com.cn  2020-08-14 16:40:18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晦翁岩座落潭头镇二刘村龙峰山上,这里因山奇岩异,水秀洞幽,且多奇花异草,古木参天,人称长乐之小武夷。历代文人墨客、贤良志士多有慕名而登,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豪迹书颠,在刘润生、刘晃等先生主编的《晦翁岩志》中,已作了系统而详尽的介绍。《晦翁岩志》是一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佳作,可让后代人清楚地认识“晦翁岩”在长乐大地上的历史地位。

  现在,就晦翁岩的古迹景观以外的人与事,试做一番陈述。

  朱熹其人

  晦翁岩由原名“龙峰岩”,因朱熹在此讲学而得名。朱熹(1130-1200年),宋代理学大师,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年又号“晦翁”“云谷老人”。他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其父朱松任福建省政和县尉,后寓居尤溪。熹出生于尤溪,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登进士第,官至“宝文阁待制”。他的学说以“居敬”为主,主张“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世人称他为“朱子”或“朱文公”。在中国古代,被称“子”或“夫子”者,都是才高学饱,形象高大之人物。

  “伪学”之说

  朱子在南宋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为官清正廉明,在当时留下了极好的口碑。可惜他的施政理念与宁宗权臣韩陀胄不合。韩陀胄与当时另一权官趙汝愚相倾轧,韩则斥责亲汝愚的朱熹道学为伪学,请下诏严禁。宁宗信其谗言,朱熹等均获罪,故弃官不仕,后半生从事著书立说,授徒育人。

  脱冠从教

  朱熹脱冠从教后,在福建许多名山大川留下足迹:如在建阳武夷山等地,建有“武夷精舍”“寒泉精舍”“竹林精舍”“晦庵草堂”“岳麓书院”等。后来他来到长乐潭头,见筹峰山山奇岩异、水秀洞幽,便在此筑白鹿洞书院,收徒讲学,培养了一批名儒高足,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刘砥、刘砺、姜大中、郑性之、陈顗、陈如晦、陈梦良、黄勉斋等等。在教学之余,朱子还为后人留下许多惊人的著述。其中对“易学”方面也有他独特的研究,著有《太极图说》《易学启蒙》《阴符经考异》《伊洛渊源录》……等。

  郑和访龙峰

  郑和(1371-1435年),明代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祖父与父亲皆为回教徒,曾到过“麦加”朝圣,了解海外情况。1399年,明永乐帝朱棣起兵夺位,马三保协助燕王朱棣夺得皇位有功,擢为太监,并赐姓“郑”名“和”,时称“三保太监”。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起,郑和二十八年间七次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三十余国,开中外交通最远航路,宣扬国威,海外各国争相来贡,世称“三保太监下西洋”。船队常停长乐候风、补给。慕名到过长乐县城的塔山、闽江口南岸的龙峰岩,并对龙峰书院加以修葺。为追念郑和修书院之功绩,村民即异名龙峰岩为“三保岩”。后长乐知县蒋以忠认为太监只是皇宫中伺候皇帝的奴才,用他名号命名龙峰岩有所不雅,修改名“晦翁岩”。

  一段小插曲

  朱子对“易”的研究,与孔子、王弼、程颐等人有许多异同之处,在当时即有了名气。岭南村始祖陈顗,字万卿,原籍沙堤(陈垱头)村,早年就学于朱子门下。一日,其父陈圣集说:“你老师对地理堪舆很有造诣,问老师何日得便来我村看看,为什么迁此好几代,总是艰难发祥。”听学生说了以后,朱子十分重视,不数日便带罗盘来到沙堤,经一番勘测后写了“马家之旁可居”六字留下。寻找发现离沙堤村约二里的岭南村,有马姓人家,陈圣集便在马家西侧购得一块地建房,并取“马家之旁可居”的“可居”二字,号此房为“可居堂。”后陈氏在此繁衍生息,即今之岭南陈氏。

  (仅此,对《晦翁岩志》出版十六周年表示祝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