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长乐旅游 >> 正文

罗联“双涧禅寺”

http://www.clnews.com.cn  2012-12-03 14:13:02   来源:长乐旅游网  【字号

  长乐罗联乡与福清、闽侯交界,境内的“七岩山”是长乐主峰之一,海拔578米,传为长乐祖脉。七岩山的“星绕”是“吴航十二景”之一。山上七组岩石,鬼斧神工,形状各异,因而得名。位于东林村的双涧禅寺就坐落在七岩山下,因寺院门前有两条山涧交叉而过而得名。

  双涧禅寺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最早在两坑中间建庵,称为双涧庵。明代万历戊午年间,由里人林东野、林应晓改建,共四进,称双涧禅寺。寺前有一棵500余年树龄的大红松,围径超4米,全年常青,生机盎然,成为古寺的一大景观,在古寺附近还有10多株百年以上树龄古榕树。

  禅寺前墙面系红砖结构,墙头上残缺的古老彩色泥塑,构图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一进寺门就见二重门顶上前后有两面匾额,其中一面匾额,是康熙皇帝打台湾视察三江、福州等地时对双涧禅寺的题匾“如朕亲临”(复制品)。二重门连接着戏台,戏台顶上有个精雕细刻的八角形藻井,为古寺添加了不少庄严崇高的气势。戏台周边有明万历年间和清同治年间修建的4块石碑,到处散发着古扑的气息,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进是盘古观,正中匾额大书“开天辟地”四个字,上头有八卦木盘一座,显然是道教的。第三进是佛教寺院,中间有佛祖、观音、弥勒,两边有十八罗汉等。第四进是文昌阁“朱子祠”,是儒家的。大家根据自己的信仰,创立了各自心中的偶像,互不干扰、各自膜拜。释、道、儒共融,“三教合一”的供奉,是双涧禅寺独特的风景,形象表达不同文化碰撞交汇与融合的过程与结果。反映出东林先人开放、宽容、和谐的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向往与追求。

  整个禅寺景色宜人,古树参天,山水环绕,环境幽静,生态和谐,是乡人宋代兵部尚书林粟、明朝山东左布政使陈应春、礼部尚书马思理等人的读书处。

  禅寺后山通往闽侯、福清,地处广野,山路四通八达。1941年日本侵华,长乐沦陷,国民党伪政府县长张灿逃亡,地下共产党员、代理县长刘润世将长乐伪政府机关,以及档案材料迁搬双涧禅寺,在这里成立了临时长乐县政府,并汇合力量成立了抗日游击队,以刘润世、陈亨源、林得利、林葆荣等领导的一批游击队员在此进行抗日活动,时间达半年多之久。日军曾到双涧禅寺进行围剿,游击队及时转移往马台、福清等地区继续开展抗日活动。日军扑空,恼羞成怒,就放火烧双涧禅寺,幸好躲藏在后面坑内的林依坝和林长利2人出来,及时把大火扑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