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景仰陈文龙

作者 陈震旦

http://www.clnews.com.cn  2019-01-04 15:04:14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今年是南宋著名民族英雄陈文龙,诞辰七百八十七周年,殉国七百四十三周年。

4版2条景仰陈文龙(无文字说明)1.jpg

4版2条景仰陈文龙(无文字说明)2.jpg

  或许同是莆阳大地孕育,或许同与吴航父老结缘。我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来到福州市长乐区文岭镇阜山村,拜谒忠肃公。

  我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一步一步向陈氏宗祠走去,脚下的石板透着一层清冷的光泽,那是岁月留下的屐痕,那是历史的折射,那是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的见证。数百年来,这些石板印下了多少先民的足迹,把昔日的古朴留给了现在;今天,它又把我们引向历史的深处,去寻觅过往的雨露风尘。

  状元及第

  阜山,原名后山,是陈文龙的第二故乡。九岁时,陈文龙随父从莆田玉湖阔口来到阜山,过继给早年迁居长乐的同宗族叔为子。从此,阜山“莲花山”赐他灵气;阜山“明教堂”授之鱼渔。

  他自幼濡染先训,励志殖学“能文章、负气节”“年未弱冠,以声律驰名郡庠”,终于在宋咸淳四年(1268年)10月,“龙飞射策”,殿试抡元。于是,阜山出现了世所罕见的一里同朝三状元的现象。

  陈文龙继姚颖、姚勉之后,又为阜山村添加了一笔浓墨重彩。

  倡修水利

  今日的长乐北乡,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肥沃的田园,纵横的阡陌,茶馆酒楼,集市商贾,无不体现百姓的丰衣足食,社会的繁荣安定。可是,谁能想到,十三世纪后半叶的北乡,又是如何旱涝频仍、民生困顿,那满目疮痍,令人心颤……

  咸淳十年(1274年)9月,陈文龙因得罪权贵贾似道而被弹劾,罢官回长乐。有感于长乐北乡子民受旱涝灾害疾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决定倡修水利。于是,他动员了成千上万的民众,把零散的旧港道进行疏浚、拓宽、加深。此间,陈文龙亲挖祖坟、卖字筹款、妻捐千金、文告催银、妇亡托孤……举举深明大义,幕幕催人泪下。

  在他身体力行下,当时疏浚开挖的港道宽七丈,深二丈,两岸防洪堤各阔三丈,蜿蜒数十里,汇东、西、北三湖及董峰山七十二洋之水。水网经北乡一百八十三个村庄,十多万亩农田均受其利。此港自渡桥起,南达壶井、三溪,北经王铺河入海,舟楫往来,可通域内外,万民额手称庆。

  是啊!陈文龙,你兴水利,恤民生,筚路蓝缕,造福桑梓,吴航父老乡亲怎能忘记你的恩典呢?于是,乡人把“前塘港”易名“陈塘港”。尔后,筹建“报功祠”世代祭祀。

  以身殉国

  在阜山陈氏宗祠中有一副对联:“为文信国生死至交,北顾伤心同一节;与岳武穆后先辉映,南枝棘竹共孤忠。”对联的内容,正是早年林则徐把陈文龙与文天祥齐喻“隆名并峙”,把陈文龙与岳飞同视“一代忠贞”的写照。

  陈文龙和文天祥都生活在外族入侵,山河破碎,吏治腐败,国家危亡的多事之秋。他俩同朝为官,共扶宋室,特别是相继以身殉国的壮举,被后人世代敬仰。

  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进入临安(今杭州),俘帝显、谢太皇太后、全太后并南宋宗室、官吏北去。皇兄益王罡、皇弟广王禺逃出临安到浙东,继转福州。为匡复赵宋江山,当年五月,宋室立益王为“端宗”,建立抗元救亡政府。陈文龙临危受命:漳州平定兵叛,福州斩使拒降,兴化誓死抗元……他为保南宋国脉,做到“生为宋臣,死为宋鬼”。

  陈文龙在禁中曾给仲子写了一首《诀别诗》:“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缧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真是披肝沥胆,矢志不移,气节耸云天!陈文龙不食元粟,被俘离开兴化时就滴水不进。押到杭州,他拜谒岳王庙,恸哭一场,昏厥过去。当晚,留宿庙下,因饥饿而辞世,年仅四十六岁。陈文龙殉国的消息传到朝廷,端宗念其忠贞,下诏赠“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

  我虔诚地在陈文龙的画像前缄默许久,走出陈氏宗祠,心中无法平静。我想,来忆念民族精英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怀旧外,难道更多的不是从他们身上汲取一种精神力量么?记得,在黄土高原深处的桥山,我曾点燃“万寿高香”拜谒“天下第一陵”——轩辕陵,体悟人文初祖奠定华夏宏大基业的艰辛;在西子湖畔,我曾三进岳王庙,在岳武穆的塑像前凝神肃立,追思当年朱仙镇抗击外侮的金戈铁马、吸纳民族英雄万古流芳的浩然正气。今天,我来到陈氏宗祠不也是重温我在杭州智果寺旁的忠肃公墓道前徘徊流连,感悟遗范人生,默诵节义文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