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探讨出旗为民政策对水师旗营影响

作者 郑巧蓬

http://www.clnews.com.cn  2021-08-09 18:18:15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所谓出旗为民,就是清朝乾隆年间,为了给满洲八旗更多的兵额以解决满洲八旗的生计问题,许多汉军旗人出旗为民,到乾隆中后期,汉八旗的出旗几乎是带有强迫性质的。当时在广州、杭州、福州等地驻防的汉八旗的旗兵或离开军营入民籍,或转入当地绿营。但是福州驻防三江口水师营大部分汉军旗并没有出旗为民,只是带来少部分的变动。为了弄清个中原因,笔者查阅一史馆与台北故宫,找到一些档案,结合琴江志内容,最终弄懂,将研究的成果分享给更多读者。

  当出旗为民谕旨下达福建时,乾隆十九年六月,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和福州将军新柱联名上奏,详述有关福州驻防汉军出旗的实施方案,具体共六条。分别如下:

  一、情愿为民之汉军,应听其散往各处入籍也。

  二、汉军仍愿食粮甲兵,应分派近省绿营坐补粮缺也。

  三、汉军甲兵仅马甲先改一半,以便满兵坐补也。

  四、汉军原住房屋,无论官房自盖,均应留给满兵驻防也。

  五、汉军水师甲兵,应暂行存留,令满兵渐次学习顶补也。

  六、京城满兵应分次分路进闽,以免壅滞也。

  查三江口水师,额设汉军甲兵六百一十名,水师不比陆路,一切驾驶船只、操演水务,京城满兵初至闽省,必须逐渐习练,方能谙晓娴熟,应请俟挑发来闽顶补省城驻防披甲之满兵到闽。伊等所有户下随带弟兄子侄成丁之人,逐一挑出,拨往水师营,随营学习,遇汉军水师兵事故出缺,先将学习谙晓之满洲壮丁顶补,俟随营学习之满洲壮丁于水师船务习熟者多,再将汉军甲兵移补附近督标水师营闽安协绿旗名粮。所遗汉军甲缺,即以满洲补额。如此渐次学习顶补,方于水务有益。福州省城旗人全部换成满洲八旗,定期派出满洲兵随船学习,但是多年后水师营出旗为民方案迟迟没有行动,清廷对此很不满意,力促福建高层快点行动。

  福州将军臣新柱 右翼副都统臣曹瑛 谨奏为奏请水师旗营暂就汉军照例挑送领催以资拨补事。窃照福州水师旗营,向例预选领催六名送部引见,奉旨记名发回后,俟有骁骑校员缺,臣等将记名领催挨次题补,久经遵行在案。兹查该旗营于乾隆十五年三月间,保送领催六名,内除一名病故外,其余五名迄今悉已用完,现值驻防四旗汉军为民,惟水师营之汉军□□□□办理。伏思骁骑校一□有管驾战船□率水兵操防,非熟识海洋水务者不能胜任。新来满兵派往学习,未必克期即能谙练,此后遇有骁骑校员缺,必须仍挑熟识水务之汉军领催补放,以供指臂之用。臣等公同酌拟水师旗营记名领催业已用完,后有员缺无人可补,仰恳天恩俯准,此次暂就汉军领催内挑选留名送部引见,奉旨记名发回,遇缺照例题补,约计六名,陆续补用之时,先后约需数年之久,其学习水务之满兵,应臻纯熟,再于满兵内挑选。是否可行,理合恭奏,伏乞皇上睿鉴,训示钦遵。谨奏硃批:如所议行

  此份奏折是在乾隆皇帝颁布汉军出旗政令之后,福州将军新柱根据三江口水师旗营的实际情况,决定向皇帝申请仍然选用熟悉水务的汉军骁骑校作为领催人选的奏折。其理由是“非熟识海洋水务者不能胜任,新来满兵派往学习,未必克期即能谙练”,并且新柱也提出,等到学习水务之满兵日臻纯熟之后再行挑选。这样一来,即能够“特事特办”,又兼顾到政令的严肃性,也给皇帝一个台阶下。既然将军都这么诚恳了,皇帝也没有更高明的办法,自然也就顺势答应了。这件事再次证明,乾隆皇帝试图通过汉军出旗来解决满人生计问题的想法,理想很丰满,现实还是有点骨感的。但不管怎么说,即使有所打折,这一政策总体上还是比较有成效的。在大原则的基础上,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这也在情理之中。

  乾隆二十五年福州将军舍图肯奏折中也提到出旗为民方案,充满太多无奈,乾隆皇帝不得不妥协。折子中是这样写道:前经军机大臣议准,暂行存留。遣闲散满洲人等操练,俟熟习者多,再行陆续改补等语。现将三江口水师营汉军兵弁,照原奏陆续出旗,但查驻防兵一千名内,甲缺尚不敷挑,实无拨往水师营操演之人。三江口水师营汉军兵弁,请照原议暂留。数年后,另户满州生齿日繁,俟其年力强壮,可得五十名时,另行奏请。以五十名为一队,前往水师营充补。如不敷,照原奏将汉军人等出旗,调拨闽省绿旗水师营,即以此缺挑补闲散满洲。由满员内,将可以弹压兵丁者,拣派一员,暂行遣往水师。令其操练,遇水师营员弁缺出充补。其水师营六百十名兵,照此办理。硃批,著照所奏行。

  根据此份奏折的描述,可见汉军出旗制度推进缓慢,其主要原因还是满兵员额不足,所以不得已只能将旗营汉军暂行存留。只派了1名满旗协领前往琴江旗营管理,以便日后行动做了准备。一边操练,一边等待汉军出缺。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奏折中提到“查驻防兵一千名内,甲缺尚不敷挑,实无拨往水师营操演之人”。意思是,驻防福州的兵丁甲缺都不够挑补,所以就更没有多余的兵丁可以拨往琴江水师营。按照汉军出旗制度最初设计的行动路线,应该是将旗营汉军拨往绿营顶补绿营甲缺,然后再由京城满兵顶补旗营汉军的甲缺。但是满州八旗在福州省城编制有二千多名,还没有补充完,哪里有人调拔到水师营,希望朝廷可以考虑一下他们的困难,而且来自京城的满兵还需要长时间学习,才能熟知水务,还有水师营所在的地方是在闽江边,条件远不如省城来得好,多数满州旗兵不愿前往。

  当清廷看到水师营换防方案没有办法实现,后就转对水师营兵额进行减少,也从郑家庄那边调7户过来补充。《琴江志•营制》卷收录一篇题为《八十一户之裁汰》的记载,所述是关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琴江旗营汉军出旗制度实施的一些细节。原文如下:乾隆二十一年奉准户部咨,另记档、养子、开档人等出旗为民案内,现在当差人等仍照常当差,停止挑补,缺出时裁汰。查本营有现食钱粮之另记档案开户户下兵八十八名。自乾隆二十二年起至三十四年止,陆续出旗停缺。内除乾隆二十八年将军福具奏、军机处议覆,原在京城三四帮另记档案人等拨往福州驻防,因不足五百之数,将满、蒙、汉另户三十二名拨往足数驻防。此三十二名内,满州、蒙古另户二十五名拨归满州旗分当差外,所有汉军另户七名拨归汉军水师旗营顶补另记档案人等之停缺兵额外,其余八十一名兵缺停补饷银。汉军出旗制度正式颁布于乾隆七年(1742),然而,此项制度实际上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现实困难,导致越到后期,其实施效果越打折扣。第一,该项制度原本规定必须完全以京城满兵来顶补地方汉军出缺,但从《八十一户之裁汰》一文中我们看到,由于京城满兵员额不足,只能以满、蒙、汉另户中抽调一部分以补足员额,且最终拨补琴江旗营出缺的仍然是汉军旗籍另户。根据琴江人黄心书所撰的《琴江黄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原为河北郑家庄驻防汉军,于乾隆二十八年来闽驻防。可见其正是当年被调拨来闽的7户汉军之一。第二,汉军出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由原定的出缺即拨补改为以出缺停补为主、出缺拨补为辅,琴江旗营原有88名户下兵,最终只补了7名出缺,其余81名自然停补,这一年距离汉军出旗制度颁布已过27年。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汉军出旗制度的初衷原本是想通过保证兵员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缩小汉军比例、扩大满兵食饷份额,从而解决满洲八旗生计问题。但最终由于一方面满族人口增速不如预期,二方面汉军饷银依然数额庞大,导致只好通过直接裁员的方式被动解决生计问题,其结果实际上导致了兵员总量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清兵的总体战斗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出旗为民的政䇿给琴江带来一些变化,协领一职只能由满洲八旗协领出任,本营旗人最高只能担任佐领一职,琴江的六百多名编制在减少。琴江旗人来源大部分原来省城老四旗,少数人来自郑家庄驻防。清廷为琴江注入新的血液,促进琴江旗营社会更好发展。开发与保护琴江过程中,我们需发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才能迎着朝阳,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