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我市开展“长乐与海丝”文史创作采风活动

http://www.clnews.com.cn  2017-05-08 08:31:45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5月7日,长乐市委宣传部、长乐市社科联联合主办“长乐与海丝”文史创作采风活动,邀请福建师大教授徐心希、戴显群、黄新宪,省集邮协会秘书长宋晓文,《海峡姐妹》总编、福建新丝路诗书影画院院长邱胜斌,省电影公司原总经理萨本敦等省、福州市、长乐市30多位文史界专家学者参加,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以“长乐与海丝文化”为主题,通过探访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遗存,挖掘长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更好地为推进福州滨海新城建设提供人文支撑和决策参考。

  采风组一行实地调研圣寿宝塔、郑和史迹陈列馆、海丝馆、郑和广场、天妃庙、登文道、百榕街、湿地博物馆、滨海新城规划馆、智慧中心、首占名贤文化馆等地,认真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并于市委勤政堂召开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们就长乐与海丝的历史渊源、创作取材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深入挖掘海丝内涵,迸发出更大的灵感和热情,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见解的好文章。

  届时将把这些专家学者的文章择优结集出版,在此之前先陆续在《吴航视界》期刊刊登。市领导郑子毅及宣传部、社科联、科技文体局、文联、侨联、作协、郑和研究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链接:长乐与海丝有关的印记

  “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就在此造船。三国时期,东吴也在此造船,这就是长乐又被称为“吴航”的由来。

  到了明代,福州由于造船工艺先进、装备精良,成为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所造船只既可以用于海上作战,又可作为商船远航。

  郑和七下西洋,以长乐太平港为庞大舟师驻泊基地,招募水手、修造船舶、补给粮草,先后七次在此伺风开洋,到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经南海、印度洋,由中国直通西亚和非洲的远航壮举,铺就了开放、和平、共赢的“海上丝绸之路”。

  因此,吴航大地上便有了许多与海丝和郑和有关的印记。

  圣寿宝塔

  圣寿宝塔是长乐的标志建筑之一,位于市区南山(俗称塔坪山)之巅,又称雁塔、南山塔,是为北宋徽宗皇帝祝寿而建,塔身二层塔檐“圣寿宝塔”石匾至今保存完好。

  据记载:“宋绍圣丙子三年(1096年)始建,政和丁酉(1117年)十月二十二日圆满。”塔高27.4米,八角七层,仿木楼阁结构花岗石建筑,塔内有石阶可登至塔顶。此塔造型优美,塔壁刻有取材于佛教故事的精美浮雕,大理石基座八面环饰牡丹、狮等图案石刻。

  圣寿宝塔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塔的结构稳固均匀,建筑牢固,虽经多次地震,仍巍然矗立。

  天妃灵应之记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监李兴、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长乐以等候季风开洋,在重修长乐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后,镌嵌《天妃灵应之记》碑。此碑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价值很高的实物史料。

  郑和碑曾一度运至南平市保存,抗战胜利后,又运回长乐,存放于长乐师范附小院内,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建碑亭加以保护。现移置长乐市南山郑和史迹陈列馆内。

  郑和史迹馆

  1985年,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际,长乐人民在郑和所建的“南山天妃宫”旧址上建成郑和史迹馆,以展示郑和史迹,再现历史壮举。整个建筑为三进式,以三峰寺塔为中轴线,依山就势而建,红墙碧瓦,雕梁画栋。

  郑和钟

  郑和钟也是在明宣德六年第七次下西洋前,为新建的长乐南山三清宝殿铸造的。原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记者陈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