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
人民日报重刊
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
《<福州古厝>序》
编者按: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书撰写了序言。2019年6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重刊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这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遗余力,树立了光辉典范,重读序言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对于在全党、全民中大力倡导热爱文化、珍惜文化的情怀,对于我们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明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今天就请跟小编去看看长乐古厝。
鹤上九头马
长乐鹤上镇岐阳村福庭自然村,有一组清代民居建筑群,俗称"九头马"。这里三座青山坐北,七溪灵水汇南,东西紫微照应,迎面万亩平畴,"龙潭晓瀑"比邻,"五峰岚横"来朝。
石狮凝望 韵味如诗
老宅斑驳 精美如画
姿态低调不张扬
像沉默的诗人
静守远处绰绰的山峦
明月寄相思
厚重而悠长
倾听流年往事
那深宅老巷里
黛瓦青墙上
刻画着多少的乡愁和心结
回忆
如山岚的雾漫卷思绪
似屋檐的雨洒落心底
儿时的画面 透着思家的温暖
总在不经意间
出现梦里
玉田镇洋中厝
玉田镇洋中厝位于玉田村东,周围水田环抱,坐南向北,土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洋中厝,建于清乾隆末至嘉庆初,乾隆五十年(1785年),玉田郑子栋心怀创业之志,以故居不敷兄弟四人居住,奉父命辟地筑屋,设计“百鸟朝凤凰”建筑群体,历时18年,起号“种玉堂”,俗称洋中厝。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老宅默默陪伴着荒草
细说着百年往事 人世沧桑
思念的光 透进窗
叩响的是谁的心门
推开门
仿佛翻开一段历史 悠远而沉静
走进它
犹如在品味着一首诗 隽永而深邃
踏着青石板 走进玉田洋中厝
轻轻地抚摸着爬满青苔的斑驳老墙
抬头仰望着马头墙
用心体会岁月留下的痕迹
感触着历史的苍老和岁月的幽深
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过去
站在天井中央,抬头是四方湛蓝的天,与毗邻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相比,青砖灰瓦的洋中厝,散发出熟悉的家乡味道。
那些残破老物件,静静堆放在角落,一如青石缝间的野草,在古朴典雅中彰显着生命的期许。
阳光从门外窗棂缝洒落,将斑驳的光线碎成时光的音符。
淡淡的乡土气息,从坑洼绿苔的地面,古旧的竹梯上蔓延开来,氤氲了心绪、沉醉了乡思 。
昏黄的斜阳下,慈爱双手揉搓着洁白的元宵,母爱的温情和着儿时味道穿过岁月尘封,从最初的记忆中苏醒来。
古屋在岁月风雨中飘摇,曾经的繁华已经没落在灰尘上。
大厅上悬挂有匾额和对联,隽秀苍劲的字迹,漫漶着古宅的过往。从这些对联中,你不难寻觅出郑氏先人倡导仁义忠心、乐善好施的家风祖训。
图:郑祖植
都说人走多远,相思就有多长
因为每个人心中
都有一座活在光影深处的祖屋
让心念念不忘
远山隐隐 日缓缓
古宅绰绰 烟袅袅
每座城市的深处
都隐没着几处古厝老宅
每幢古厝老宅
都有自己的斑驳时光 深长故事
这些古厝老宅
最纯朴的方式
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承载了人们的乡愁依恋
保护它们
就是保存城市的文脉
保存文化的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与时俱进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让宝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 陈勋/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