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乐新闻网讯 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我市的春耕备耕工作开始了。日前,记者来到猴屿乡象屿村的长乐茂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了解春耕备耕有关情况。
作为我市的种粮大户之一,同时也是我市种粮大户协会本届会长,长乐茂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方茂早早就为今年的粮食生产列好计划:春节后开始早稻的选种、备种;3月15日左右育秧;4月15日前后插秧。等早稻成熟后,种植些丝瓜、黄瓜、西葫芦等蔬菜;蔬菜收成后,又是种植晚稻的时节,刚好6月底开始晚稻的育秧,7月15日左右插秧……方茂告诉记者,现在都实行土地轮作,菜、稻轮种,充分利用农田资源,节约土地成本。同时,种植蔬菜时所施的肥刚好够水稻汲取,也节约了种植水稻的成本,一举多得。
选对品种很重要
记者在长乐市种粮大户协会生产服务中心看到,许多农户正忙着选购种子,大家都期盼着今年有个好收成,方茂也在此行列。
看着桌子上摆放着的各种包装的水稻种子,记者不禁眼花缭乱。方茂却对它们十分熟悉,“这是早稻再生稻‘深两优5814’,它的特点是秧苗存活率高,两斤种子可以种一亩的地,常规稻要10斤种子才能种一亩,而且亩产可达1200—1300斤左右,可以称之为高产。在闽北地区已经试种,效果很好。这是‘Y两优302’,适合做中、晚稻,已经在我们合作社试种了两年,也是高产品种,米质也好,且抗病虫害能力强,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今年我们准备大面积推广种植这个新品种。”
记者了解到,去年茂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将近2000亩,平均每亩产量1000斤左右,其中早稻600多亩。方茂告诉记者,由于去年大量外地大米流入本地市场,本地水稻市场不景气,因此今年他没有扩大水稻种植规模,只是在水稻品种上下功夫,种植新品种,以品质提升自身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科学管理益处多
“与传统的种植方式不同,我们合作社采用机插(机器插秧)、机耕、机收、机防(机械化施药防治病虫害)全机械化生产模式,高效率高产量。以前,一个人种20多亩地算是顶天了,现在依靠机械化生产方式,一个人可以种几百亩。”方茂告诉记者,他们合作社通过运用新技术,控水控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管理等科学管理方式,保障水稻产量。“以前为了防治病虫害,水稻从插秧到成熟要用高浓度的农药喷洒5—6次,现在只要1—2次,而且是低残留无公害的绿色农药——植物生命素,这种植物生命素是由植物提炼的,用在水稻上,可以大大提高水稻的抵抗力,更好地预防病虫害,让水稻增产15%左右。”
作为我市种粮大户之一,长乐茂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运用新农药,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去年,该合作社更获得了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称号。
新技术运用前景好
方茂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最“新”消息,今年,他们合作社将投入200多万元,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以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为基础,利用机械化生产线播种,采用温室或大田集中培育的一种大规模育秧方式,是一项新兴的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日前,省里通过仔细筛选,挑选了15个种粮大户进行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推广试点,茂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则是福州地区唯一的一家。
据悉,今年茂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建设一个576平方米的玻璃棚,还有炼苗房、机库房、水稻烘干房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预计今年6、7月时可以投入使用,即在晚稻育秧时,该合作社就可运用这项新技术。方茂说,工厂化育秧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秧苗的存活率,不会烂秧,死秧,还能够节省育秧时间,20天左右秧苗就能出棚种植,比在常温田地1个月的育苗时间节省了1/3的时间。
采访中,方茂毫不掩饰对我市农业部门的赞赏之情,他说,市农业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做得很好,给农户带来了很多帮助。每个季度都组织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农技站的成员还经常下乡指导一些技术方面的疑难问题。他们合作社能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我市农业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黄燕云 陈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