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明长乐 >> 文明典型 >> 正文

新动力 新实惠 新契机

——长乐撤市设区后享受多方利好

http://www.clnews.com.cn  2018-01-12 16:34:26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长乐撤市设区后,福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我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落实各项惠民举措,长乐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给企业和百姓带来了多方利好。

  城市规划建设注入新动力

  长乐作为福州主城的延伸区和南翼重要组成部分,撤市设区后,经过福州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长乐的空港、海港、信息港资源优势发挥更加充分,产业布局将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让长乐从福州的郊区县域跃升为福州大都市的核心区域。

  滨海新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将全面纳入福州市整体发展规划,有利于整合利用福州市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区域发展水平,为长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同时,我区还将承接福州市城市公共资源的外溢效应,共享共用省会中心城市在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优质资源,通过福州市统一建设、统筹安排,长乐整体融入福州市高水平的公共资源保障圈,让长乐人民更好地享受福州市城区公共资源。

  民生福祉提升得到新实惠

  2017年11月10日,长乐撤市设区正式授牌的第4天,白湖亭至下洋的199路公交线路就正式开通了。该线路的原票价实行一票制2元,20天后,票价又降到了1元钱。“只要1元钱就能从家门口到达福州中心城区,实在实惠。”在营前街道下洋村自爱公园内,刚下公交车的老李,便和村民们热情地打起招呼来。

  1元钱直通福州主城区,这是撤市设区为长乐百姓带来的民生福祉之一。

  为让长乐人民在撤市设区后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福州市委、市政府给长乐五年过渡期政策,即五年内长乐各项政策保持不变,在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将出台相关政策,实现同城同待遇,明确纳入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让长乐人民群众享有双重利好,既享有长乐原来各种优惠政策,又享有设区后各种优惠政策。

  为更好地做好撤市设区过渡工作,给长乐百姓带来更多民生福祉,我区先后三次专题协调研究撤市设区民生政策衔接有关工作,对区直各部门与福州上级政策衔接情况进行汇总,梳理出包括民政、交通、社保、教育等的诸多民生政策。

  在公共交通方面,区交通运输局积极对接市交通委,争取新增一条长乐公交枢纽站至福州白湖亭的城际交通线路,让长乐更好地融入福州大都市圈。地铁6号线长乐段11个站点全部进入主体建设阶段,建成后,市民只需迈上地铁,福州中心城区和长乐机场即可一步到达。与6号线共轨的道庆洲大桥已完成主栈桥施工,建成后将为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支撑。在教育方面,福州三中与文武砂中学、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与壶井中心小学、福州金山小学与尚迁小学、福州市儿童学园与壶井中心幼儿园合作办学协议的签订,有力地提升了我区的办学水平。国际双语学校和滨海新城安置房一期幼儿园的动工兴建,让我区教育事业在未来可以释放更多潜力。在医疗卫生方面,滨海新城医院提前完成年度交地任务,建成投用后将把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带到长乐,极大地缓解市民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在民生政策方面,我区提高了多项保障标准,农村低保对象救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00元,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企业退休职工活动经费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40元,让群众有了更多保障。

  目前,我区在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市低保补助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含灵活就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等涉及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及相关退休待遇以及计划生育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测、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城镇奖扶部分家庭奖扶补助标准与福州市执行标准一致。

  滨海新城发展迎来新契机

  为推进撤市设区后滨海新城发展提速增效、加快建设,福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以及《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三条措施的通知》。

  2017年12月26日,区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对福州出台的优惠政策兑现工作进行专题部署,会上确定各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与经办人员,制定滨海新城入驻企业政策兑现申请表以及相关流程,兑现360、国信优易两家企业展厅补助823万元。福建浪潮公司、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双创中心补助拟提交区政府专题会议审定。

  大数据产业作为长乐转型升级的方向,在撤市设区后,将更好地享受到省会城市相关优惠政策,极大增强对国家部委、央企和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吸引力,把大数据打造成为支撑滨海新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记者 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