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长乐圣寿宝塔:昔看郑和下西洋 今见海丝再辉煌

http://www.clnews.com.cn  2020-05-25 08:52:24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最美长乐  【字号

  在长乐塔山公园

  雄浑矗立的圣寿宝塔

  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塔是郑和下西洋船队进入太平港的航标塔

  也是郑和俯瞰太平港的瞭望塔

  它与陈列于郑和史迹陈列馆的天妃灵应之记碑

  昔日记录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如今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再创辉煌

长乐圣寿宝塔:昔看郑和下西洋 今见海丝再辉煌

  发现档案

  圣寿宝塔,也叫三峰寺塔,始建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建成于宋徽宗政和七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塔身八角七层,仿楼阁式建筑,石构,高27.4米,一层塔壁饰有佛教故事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

  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是郑和在明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刻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碑以黑色页岩为料,高1.62米、宽0.78米、厚0.16米,全文共1177字,记述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年~1431年)间,郑和统率远洋船队百余艘,以先进的航海技术七次下西洋的经历,是研究我国明代海外交通史及中外交往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长乐圣寿宝塔:昔看郑和下西洋 今见海丝再辉煌

  ▲圣寿宝塔

  历史溯源

  记录郑和下西洋往事

↓↓↓

沿着陡峭台阶拾阶而上

  到达长乐郑和公园山顶

  一座雄浑矗立的石塔出现在记者眼前

  塔八角七层

  石构仿木楼阁式

  建在近一丈高平台上

  塔基八面环饰狮子

  牡丹等石刻图案

  各层的塔壁浮雕及壁龛内的圆雕

  多取材于佛教故事

  造型生动,神态逼真

  穿过塔楼阶梯,只见第一层塔壁上浮雕文殊、普贤、五十罗汉、十六飞天乐伎及佛教故事画面。塔身转角各立一尊石雕护法天王,执剑或按剑,戴盔披甲,足踏宝莲,顶护宝盖。各种浮雕造型生动风格古朴。第一层门额上还刻“雁塔”二字,第六层、第七层塔壁刻有造塔记六条。

  说起圣寿宝塔,那就得先说一说太平港。长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闽江口南岸。太平港原名吴航头,别名河阳港,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为祈求往返航行的太平安顺,故将此地奏改为“太平港”。太平港位于三峰寺塔的西侧,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在出海前均要在太平港停留,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祭祀海神,伺风开洋。

  与圣寿宝塔交相辉映的是陈列于郑和史迹陈列馆的天妃灵应之记碑。碑文记载描绘了当年郑和下西洋贸易的盛况。据记载,永乐十五年,郑和下西洋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古里国进麋里羔兽”。可以从文字中看出,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带去了本国的奇珍异宝,也将各国的珍奇动物从长乐带到了全国各地。

长乐圣寿宝塔:昔看郑和下西洋 今见海丝再辉煌

长乐圣寿宝塔:昔看郑和下西洋 今见海丝再辉煌

▲天妃灵应之记碑

  保护传承

  加速推进文保规划

  圣寿宝塔为金峰华恩(柴桑)人林昂舍钱,法涧寺僧景休募众缘建造。宋绍圣三年(1096年)始建,政和七年(1117年)十月二十三日竣工。明永乐年间改为三峰寺塔。明弘治三年(1490年)长乐知县潘府改名为雁塔。

  1961年5月10日,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2日,国家拨款维修,在各层走廊底部用钢筋混凝土圈固,开裂处用水泥灌浆,修补缺损构件,复原各层围栏,重新安装避雷针、电灯,仿宋代风格砌筑塔坪。1984年10月1日竣工,费资6.85万元,其中用于修理塔身5.59万元。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长乐区不断加强对圣寿宝塔的巡查工作,筑牢安全防线。2017年,长乐区委托福建博物院文保中心针对圣寿宝塔制作了全面的文保规划,目前规划已基本完成,已提交国家文物局最终审批。待审批通过,将根据规划整改提升。

  天妃灵应之记碑最早时立于长乐南山天妃宫内,后因天妃宫倒塌埋于荒土之中。1930年,一位农民在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发现了石碑。当时的长乐县长吴鼎芬立即派人将碑移到县署“思善斋”侧。吴鼎芬离任后,这块碑又被荒草乱石掩盖。后来,时任长乐县长王伯秋找到了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不让石碑落入敌人手中,长乐人将其北运南平。抗战胜利后,几经辗转,石碑又重回长乐。

  1985年在原郑和奏建的天妃宫遗址之上建成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一直被保护陈列于馆中。

  天妃灵应之记碑1961年5月16日经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寿宝塔附属文物)。

专家点评

  长乐政协文史委员陈明清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起,郑和船队驻长乐太平港,塔山成为官校、旗军活动中心,郑和在此重修天妃行宫和三峰塔寺,铸刻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修葺和兴建的南山建筑群多已消失,仅存的圣寿宝塔仍耸立于南山,是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和石雕艺术的珍贵史迹,也是研究郑和宗教信仰以及郑和下西洋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天妃灵应之记碑为郑和撰记的石刻实物,前一部分详细记载了郑和率领船队不畏艰险,乘风破浪的远航历程,并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以及郑和等人修建长乐南山宫殿群的过程。后一部分主要记载郑和船队七次奉使西洋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所到的国家进行贸易及友好往来的情况,记录详尽绝无仅有,更显珍贵。其碑文可订正和补充史书记载中的某些错误与不足,是我们祖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特约记者 余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