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海滨崛起 邹鲁如闻

http://www.clnews.com.cn  2022-07-01 16:21:02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长乐被誉为“八闽首郡,长乐为冠”是在两宋朱熹避学禁、过化长乐和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致力于安贫乐道、广施教化等推动下,成为“海滨崛起,邹鲁如闻”。

  “海滨邹鲁”一语由来已久。孔子、孟子的故里是鲁国、邹国(均在山东境内),他二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学术探讨,开一代文风,故后人把人文荟萃的地方称为“邹鲁”。福建省的福州、闽侯、长乐、福清、莆田、泉州等东南沿海城市,自古文风昌盛,世人称之为“海滨邹鲁”。

  长乐民歌云:“长乐文化开通早,历史传来千百年,汉时三国东吴地。就出董奉本事人,八闽首郡曾称府,海滨邹鲁县出名……”

  长乐旧志书有:“春秋时,吴灭越,尽得越地,吴王夫差尝略地至此造战船航海。以及战国中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战败,诸族散居南海,邑金峰越王山即散居地之一。”笔者于1995年7月1日与原县政协常委张善贵一行5人考察金峰镇西石岩至越王山,发现越王宫及碑刻等。

  长乐是承接“八姓入闽”和历次中原望族南迁的重要区域。中原望族“衣冠南渡”,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长乐先民以舟为家、居无定所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科教理念和工商意识在长乐的觉醒。

  长乐耕读之风,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唐时在县治前就建有学宫和私学在北部建鸿山书室、坑湖草堂等5处,故书院发端于唐、勃兴于宋、延续于元、鼎盛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上下延续千余年。

  长乐北部,山临水处,有八姓入闽之一、忠义林氏林禄十六世孙林升。居邑崇贤乡钦平里鸿山,生五子,以耕读为家,筑鸿山草堂,俱登进士,时称“五桂联芳”。五子林慎思举宏词科第一,后成为八闽第一思想家。

  长乐西部,岱峰之麓。聚居有“西晋永嘉二年(308)中原板荡,东汉陈实子,季方五世孙陈润,官南海太守,后聚族而居晋安郡岱峰之麓,有十八姓和睦相处,立“二难乡”示“不忘祖德”。其后裔分迁二都阳厦传二十六世。陈烈与省垣陈襄、周希孟、郑穆等四人誉称为北宋闽学先驱海滨四先生。

  陈襄弟子达1000多人,郑穆门人达1000,周希孟弟子达700多人。陈烈于庆历元年(1041)举乡荐赴京会试,无考中,此后无意功名,便回乡安贫乐道,致力乡间教育事业,先后在翁山之巅建“江山第一楼”、在阳厦祖祠(后称江山寺)为授徒讲学之所,入门学子有数百人之多,如今陈烈有诸多文物古迹应该得到保护(如图)。

  长乐在北宋海滨四先生之一陈烈和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游学讲学倡导推动下,兴学之风日盛,最具代表性的是“独先天下兴州学”,群贤辈出蔚然大观。

  朱熹避学禁留寓长乐二刘岩,踏遍全县23处留寓龙门、北湖、古槐、三溪、江田灵峰书斋寺、二刘6处建书院授徒,其中18人成为朱子门人。

  《吴航书院赋》云:“望月楼前,卓午书声倾耳;阳春桥畔,通宵灯影横衢。课督宛同白鹿,精勤宁减鹅湖,培斯文之文脉。”长乐呈现“家诗书,户弦诵”“彬彬向学,兴仁兴让”的盛况。古人有联云:“誉吾乡有邹鲁遗风,可喜人知礼让。”读书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科举折桂成为学子的人生追求。

  综上所述,长乐建书院、登进士、育人才成绩可观。两宋309年间建书院、精舍、书室31处,比唐、五代300多年间只建学宫、书室5处,猛增6倍。两宋举进士634人,比唐、五代53人,实现了突破性跨越,是唐、五代进士人数的11倍。两宋以降,长乐学子科场折桂,光两宋一代举进士634人中,就有钦点状元6人、探花4人。

  状元:

  1.陈诚之,宋绍兴十二年(1142)钦点为状元,官至同知枢密院。

  2.姚颖,宋淳熙五年(1178)钦点为状元,官至平江府通判。

  3.陈良彪,宋庆元五年(1199)钦点为武状元,官至邕州知州。

  4.郑性之,宋嘉定元年(1253)钦点为状元,官至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5.姚勉,宋宝祐元年(1253)钦点为状元,官至秘书郎。

  6.陈文龙,宋咸淳十年(1268)钦点为状元,官至参知政事。

  探花:

  1.黄桂,宋嘉定元年(1208)为探花,官至太常寺少卿。

  2.张翀,宋嘉定四年(1211)为探花,官至四川制置使。张镇之父,世称父子两尚书。

  3.张镇,宋绍定五年(1232)为探花,官至尚书。父张镇考官,易第一名为第三名。

  4.潘牥,宋端平二年(1235)为探花,官至宣教郎,潭州通判。

  自两宋期间,长乐文苑佳话传颂云:“翰苑先声状元榜眼探花,庙堂重寄枢密巡抚尚书”。宋宝祐四年(1256)东渡等地“同榜折桂十四士,登科兄弟叔侄”、宋时县治东隅陈毅一族父子孙曾科第世家、东隅溪下儒英第有联云:“金枝玉叶世胄,青灯黄卷名家”,陈刚翁与弟陈合、陈谊相继登皇榜,理宗帝相赠“三桂”匾。阳夏“江山一门七条金带”,有联云:“半床牙笏趋朝罢,满壁金花侍宴归”。五都罗城五位郡马出东林;东渡杨氏一家“河东四凤”福州地张翀父子双探花;八都三溪潘氏兄弟同登进士榜,立二难乡;方安里姚坑七世二元十二进士;长乐十三人掇巍科,姚颖占鳌头;古槐林姓祖孙九进士;宋北湖宰辅郑性之有“青灯黄卷连三捷,碧水丹山第一家”;宋状元宰辅有“一代状元垂硕范,两朝宰辅著廉声”;宋状元陈良彪有“唐室国公世胄,宋朝鼎甲之家”;宋状元宰辅陈文龙有“咸淳状元府,景炎宰相家”“节义文章光宋室,衣冠礼乐著神州”。相传县治有“河下街隔河两宰相”等等。

  故宋转运使蒋之奇巡视长乐时以“全闽八郡,长乐为冠”点赞。

海滨崛起 邹鲁如闻

  2000年6月27日,原市政协文史委成员至阳厦为陈烈题“江山第一“诗碑描红(左:陈和栋)

海滨崛起 邹鲁如闻

  “江山第一”诗碑

  陈烈题“江山第一”诗碑考

  “江山第一”诗碑,据《长乐县志》载:“‘江山第一’碑,巍石犹存,则乡先贤陈烈所书也。”明嘉靖至清康熙年,江山陈氏后裔重竖于江山寺前,后遭人为破坏截成二段,一段置于水井之上,一段丢弃在小浦中。

  1987年4月11日,原县政协常委张善贵,约同林萱孙、陈和栋、陈明清等,在首占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修复该诗碑,竖于洋尾下江山寺前壁间。1980年经政协复原。碑文系正楷,横额书“江山第一”四字。诗文曰:“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向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洲翠似苔。”上款:宋元丰国子直讲二十六世祖陈烈公题,下款:明嘉靖辛卯三十六世孙、三十七世孙,清康熙己未。

  陈烈(1014-1091)北宋著名理学家,字季慈,学者称其为季甫先生,原居大宏里,迁阳厦。安贫力学,品行端严,清节茂行,屡召不出。与侯官陈襄、周希孟、郑穆并称“海滨四先生”。宋嘉祐三年(1058),欧阳修上表荐授安州司户参军,召为国子监直讲,均未就任。后侍御史陈襄以“臣甘坐面欺之罪”力荐,称其“忠孝英勇根于成,能自任以天下之重”,请让位于他,遂任太学博士。著有《孝极经》3卷。

  陈烈题“江山第一”诗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与其相关讲学处江山寺是研究地方历史变迁的重要场所。

  (文 / 陈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