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的福建答卷】志智并扶“授之渔”

http://www.clnews.com.cn  2021-02-27 10:30:36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脱贫攻坚的福建答卷】志智并扶“授之渔”

建宁志愿者走进偏远的溪口镇枫元小学进行“艺术扶贫”。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脱贫决胜,有一个关键问题: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我省给出的答案是:打出“教育+就业”的扶贫组合拳,把水浇在“根”上。

  托起未来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照亮人生。只有让孩子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才能让贫困家庭看到希望之光。为此,福建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针对重点区域、特殊人群,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精准施策补短板,让贫困家庭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优就业,一起托起家庭未来的希望。

  “拆掉的老教学楼房顶经常漏雨,淋湿学生课本。门窗破损严重,冬天北风刮得学生直打哆嗦。”说起以前的学校,宁化下沙小学校长陈日先感慨万千。这所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现在变化可大了,新建的教学楼配备了“班班通”,并增设科学实验室等功能室。操场整修一新,彩虹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一应俱全,沙池内配有单杠、双杠、爬杆等器材设施。

  与此同时,下沙小学与县第二实验小学“牵手”,派教师进城参观学习,二实小派出优秀教师分批到下沙小学送教。

  “孩子在家门口能上好学,村民外出务工也放心了。”下沙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雷旺金说。

  通过标准化建设、创新乡村教学点教师招聘办法、送培(教)下乡等政策抓手,2020年底全省所有百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长期存在的缺师资、缺课程、缺资源等问题正在各个击破。

  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省更注重把帮扶的精力投到弱势群体上,打一场控辍保学的攻坚战。

  保障随迁子女公平入学,凡有学位余额的公办学校都向随迁子女开放。2019—2020年,全省103万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残疾儿童行动不便、学习困难,便积极完善送教进社区、进儿童福利机构、进家庭等“送教上门”制度。全省“送教上门”服务的县域覆盖率达92%,接受居家教育学生2596名。

  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免费为他们提供校内课后托管服务。

  确保“应助尽助”。我省建成从学前至研究生各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9项资助项目,从制度层面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寄宿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免费教科书……一项项暖心的政策,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吃了热乎乎的营养餐,肚子不饿了!”长汀县古城南岩小学五年级学生赖小英开心地说。该校第二节课下课铃响后,每个孩子都分到一块面包、一个鸡蛋和一盒牛奶。

  赖小英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做早餐很简单,就是一锅稀粥。以前,每天上午的后两节课,赖小英经常因为肚子饿,没法集中精力听讲。现在有了课间营养餐,让她精力充沛,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创造稳稳的幸福

  教育扶贫要稳得住、走得远,不仅要让学生有学上、上好学,还得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稳定就业、实现致富。

  2018年以来,我省对困难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就业补助金2000元,每年惠及6000余名毕业生。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2020年10月,我省启动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专项攻坚行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实行“帮、包、保”就业联动援助制度,全力做好就业推荐、创业引领、能力提升“三帮扶”。

  为未就业困难毕业生推荐不少于3个针对性岗位信息,各地积极开展实名摸排专项行动、升学深造专项行动、“红娘”帮扶专项行动、专项招聘行动、求职补贴专项行动、基层岗位托底专项行动、社会救助专项行动等“七行动”,每年帮扶800名左右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2020年,在开展“助力圆梦”活动中举办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专项网络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1000多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业扶贫,提升劳务技能是关键。我省对有培训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为他们送去技能这把“金钥匙”,提升就业增收能力。

  截至2020年11月,全省省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有就业意愿的就业率达99.92%,有培训意愿的培训率99.99%。

  就业率、培训率两个99%是怎样做到的?答案还是“精准”二字。

  2018年初,我省建立精准就业扶贫实名制数据库,目前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涵盖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15.52万户、43.98万贫困人口。

  2019年初,我省率先研发全省就业扶贫信息监测平台,实现“挂图作战”。平台对有就业意愿但未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地域分布、薪酬意愿等方面进行精准分析,督促各地“一对一”帮扶,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送岗位。

  针对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经多次推荐仍难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我省通过开发绿化、保安、保洁、护林、养老、河道清理等公益性岗位,精准就业兜底。

  南安市洪濑镇油园村村民黄贞育是国定贫困户,75岁的他还有一个身份——村里的水利协管员,靠这个工作,老黄每年可增加4200元收入。

  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让贫困户脱贫有底气、有志气,端牢“饭碗”,创造稳稳的幸福。

  故事

  “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

  每天清晨,43岁的刘春生准时清扫长汀县幸福小区办公室及1、2、3号楼的环境卫生,然后走进13楼101室的数据连接线扶贫车间,他管理的35位贫困户姐妹都在剥线、涂锡、焊接、包装四道工序上生产。

  2013年因患糖尿病截去左小腿、安装假肢,小儿子听力残疾,要安装助听器、耳蜗,刘春生为此曾欠了一屁股的债。如今,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创办了全县第一家扶贫车间,成为该县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提起他的新生活,要从易地扶贫搬迁谈起。

  2016年11月,刘春生一家5口从古城镇马头山村搬到长汀县幸福小区,住上了三室两厅的大房子。这个全省最大的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共安置贫困户394户1598人。

  不久,刘春生就在幸福小区管委会得到一份公益性岗位工作。

  在小区当保洁员时,刘春生发现了小区贫困户妇女因做家务、带小孩而无法就业的窘状。于是,他向小区管委会主任赖进礼建议:能不能引进企业,把扶贫车间办到小区内,吸引不能外出的劳动力就近就业?

  政府提供免费场地,人社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很快,刘春生创办的棒垒球加工扶贫车间在2018年底顺利开工。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工作时间灵活,一下子吸引了50多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去年春节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扶贫车间不得不停产。心急如焚的刘春生多方奔走,附近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被他感动,将生产数据连接线的业务外包给他。去年4月,扶贫车间再次开张。

  刘春生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据了解,长汀县在策武、大同等8个乡镇共建立高优农业、服装、鞋业、电子、伞架等扶贫车间15个,吸纳200余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让阳光温暖每位学子

  在北大医学部深造的宁化籍学子曹兴辉,每年得到宁化县政府1万元的资金帮扶。提起求学经历,曹兴辉感恩地说,没有教育精准扶贫,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他。

  刚考入宁化一中时,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曹兴辉不仅得面对生活的困境,而且一度偏科严重,学习态度有点悲观消极。“他自己认为即便考上大学,也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他的英语老师黄文利说。

  黄文利作为结对帮扶教师,除了周六晚上对小曹进行专门辅导,也关心他的思想和心理,经常家访,激励他刻苦读书。其他科任老师也相应地进行帮扶。

  宁化一中免除了曹兴辉高中三年学费,各类奖助学金也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全心投入学习当中。2017年,曹兴辉以631分的高分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

  曹兴辉不是个案。宁化县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等贫困家庭的学生共2325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立体式精准帮扶。

  2016年,宁化县推出“三全三扶一档”模式,通过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和扶志工程、扶智工程、扶助工程,为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建立专门档案,闯出了一条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

  档随人走,实现动态跟踪、信息共享。相关学校通过档案能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脉络,有利于每个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因材施教,最大程度达成育人目标。

  一生一策,针对每一位贫困学生,全员协力,扶志、扶智、扶助相结合。各校校级班子成员每人挂钩几位学生,通过谈心交流、专题讲座、助学仪式等,帮助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给每位贫困学生选定一名责任教师,和科任教师一道扶智,定期做好成绩分析,制订学业帮扶计划;每个学校设立资助管理专兼职人员,确保贫困学生各类资助政策的落实。

  “‘三全三扶一档’教育扶贫模式是综合性系统性探索,重在实效,让政策雨露和人文阳光温暖每位贫困学子。”宁化县教育局副局长林安说。

  数说

  ★转移就业

  至“十三五”末,全省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21万人,就业率100%;公益性岗位安置13334人,组织输入宁夏籍贫困劳动力3757人。

  ★学生资助

  我省学生资助项目达29项,2016—2020年,全省财政性支出资助资金达122亿元,惠及学生545万人次。2016年实施精准资助政策以来,共发放建档立卡等学生补助资金11亿元,资助学生90万人次。

  ★扩大招生

  实施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2016—2020年招生计划规模逐年扩大,累计招收8500人。

  ★全面改薄

  2016—2018年,我省“全面改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省级以上专项补助资金,安排70个老区县31.12亿元,占全省资金总量的96.41%;安排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38亿元,平均每县4947.83万元,比全省平均补助水平高出1476.86万元。2019—2020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省级以上专项补助资金安排70个老区县6.47亿元,占全省资金总量的94.45%;安排23个重点县1.81亿元,平均每县达787.57万元。

  ★营养补助

  全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1729所,受益学生266886名。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生、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中低保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寄午餐学生,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进行营养餐补助。

  ★学前教育

  我省每年省级投入1500万元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建设,为1.1万余名偏远山村幼儿提供在家门口接受学前教育机会。

  ★线上学习

  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免费提供终端学习设备、网络数据流量等方式,助力全省超过2万名家庭困难学生开展线上学习。

  (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