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福建:不砍树也致富

http://www.clnews.com.cn  2021-04-08 14:53:11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福建:不砍树也致富

  在位于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黄振芳家庭林场里,村民在种植铁皮石斛发展林下经济。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黄起青 摄

福建:不砍树也致富

  俯瞰位于长汀县河田镇的中国石油万亩水保生态示范林区(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中国最绿省份探索天然林保护新路

  福建:不砍树也致富

  核心提示

  春风拂绿,万象更新,正是植树造林好时节。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是中国最绿省份。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领跑全国。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实现碳中和,保护天然林和植树造林的地位举足轻重。保护天然林与发展民生如何兼得?福建在潜心探索。

  2016年,福建被列入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外天然林保护试点省份之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此,“森老虎”下山,天然林重归天然。福建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管护天然林,用接近自然的方式科学修复天然林林分,让山川更绿、家园更美、林农更富裕,着力探索“不砍树也致富”的更多实现方式。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刘建波

  把“森老虎”请下山,端起“绿饭碗”

  清明时节,正是严防山火的关键时期。

  一大早,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的生态护林员范炎孙,全副武装,乘船抵达金溪对岸的回头山,开始新一天的山林巡护。一进入责任区,他便打开手机上的智能巡护终端。一旦发现盗伐、病树、火情、偷猎,范炎孙就要及时干预,并当即拍照上传。林业部门通过后台收到反馈后,将根据巡护轨迹,第一时间赴现场处置。

  范炎孙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经过层层选拔与培训后,被优先聘用为护林员,负责管护回头山、百石洞、对门山等山场7000多亩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每个月,他至少要巡山护林20天。智能巡护系统事无巨细地记录下他的巡护轨迹与出勤情况。

  “把‘森老虎’请下山,放下了铁锹镐,端起了‘绿饭碗’。”脱贫后的范炎孙说。2万多亩天然林是常口村的“无价宝”。曾经的常口村穷得叮当响。上世纪90年代,一家企业看中了金溪对岸的一片天然林,出价10万元收购建木筷厂。

  “这似乎是变现的最快途径,但这座山部分是坚硬的石头,很多天然阔叶树长在悬崖绝壁上,一旦砍掉,恢复原样要几十甚至上百年。”常口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木有说,经过激烈思想斗争,村民最终决定守住这“无价宝”,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走绿色发展之路。这条金科玉律后来写进了村规民约。

  天然林真正得到成体系的保护,则源自天保工程。

  1998年,我国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及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11年起,福建暂停对天然阔叶林采伐,暂停对天然针叶林皆伐。2016年,作为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的福建,被列为天保工程区外天然林保护工程六个试点省份之一。

  从此,福建6000多万亩天然林真正回归天然。

  “我们相继出台一系列制度规章办法,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制度,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同时建立天然林保护体制和补偿机制,有效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之间的矛盾。”省森林资源监测总站一级主任科员黄传春说。

  2016年起,我省开展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管护补助试点,对国有、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天然商品乔木林每亩补助15元。此后,补助政策逐步提标扩面。2020年,每亩补助达到23元,与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相统一。今年起,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范围扩大到灌木林地、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

  “我们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责任,将天然林保护修复纳入各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黄传春说,福建构建以“乡聘、站管、村监督”的管护模式为主,政府购买管护服务和自主专业化管护模式为辅的多元化天然林管护机制。

  与此同时,福建加快构建“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的天然林管护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北斗定位、5G、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和无人机等现代技术装备,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的天然林监测监管信息系统。

  近自然科学修复,天然林重归天然

  不久前,龙岩市上杭县步云乡崇头村50多户林农收到了一笔赎买资金。福建省梅花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每亩1.88万元的价格,赎买了位于上杭红豆杉生态园内的300亩天然林。按照计划,当地将劈除其中的毛竹,补种枫香、木荷、女贞等乡土阔叶树种,为园内具有千年历史的天然南方红豆杉争取更多生存空间。

  红豆杉生态园地处梅花山南麓,园中耸立着千余株南方红豆杉,树龄上千年的就有十几株,其中树王见证了梅花山1700多年的变迁。由于被村民视为风水林,这片国内罕见的天然南方红豆杉群落得以完整保留至今。

  “早年,种毛竹经济效益高,竹材是村民重要收入来源。谁家买不起肉了,指一指山头的毛竹,就能换来现钱。”在梅花山当了27年护林员的池绍培说,毛竹根系发达,生长穿透能力极强,随着地下竹鞭不断蔓延扩张,毛竹与南方红豆杉竞争加剧。为了修复天然林分,当地花费数年时间做通林农思想工作,保住了“老祖宗留下的绿色遗产”。

  无独有偶,位于将乐县的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遇到了竹林扩张的问题。

  “我们通过赎买或者租赁的方式,对天然林中的毛竹进行封禁,用时间换空间,逐步促成单纯的毛竹林过渡为生态效益更高的天然阔叶林。”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熊拥军说,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东南延伸的支脉,林地面积30多万亩,其中天然林占比90%,已记录到的植物种类超过1700种。过去的3年间,保护区累计完成了1.37万亩天然林赎买或租赁。

  天然林不仅要严格管护,更要科学修复。福建正以接近自然的方式,构建天然林科学修复体系。

  “我们将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部署,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区位重要性、自然恢复能力、生态脆弱性、物种珍稀性等指标,合理确定全省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黄传春说,在重点区域内,对天然阔叶林实行全面封禁、严格保护,对天然针叶林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为辅的保护措施,引导形成多种乡土阔叶树混交或针阔混交为主的优势林分;一般区域内,采取天然更新和人工培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修复,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混交复层林。

  天然林修复,要有章可循。过去的几年,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实施了1000多亩天然林修复计划,并自主制定了一套技术规程。

  “林分郁闭度在0.5以上的,封山育林、自然恢复;林分郁闭度在0.5以下的,以近自然经营的方式,开展林分改造更新。”白砂林场场长邹秉章说,在修复天然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割灌、劈杂、挖大穴、捡条带、施基肥等流程,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采用2年以上树龄的大苗,补植乡土阔叶树种,之后还要进行为期3年的抚育。

  天然林重归天然后,生机勃发。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福建天然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在2013年至2018年之间,平均每公顷增加了22.46立方米;近成过熟林面积所占比重由前期的35.42%增加到41.23%,天然乔木林龄组结构正逐步趋于改善;全省天然林的质量、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功能持续提高。

福建:不砍树也致富

  良好的天然林保护成就美丽乡村,雨后的泰宁县上青乡坝丘村显得格外清新亮丽(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在天然林下“淘金”,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天然林停伐后,广大林农守着绿水青山却无法直接变现,如何破解?福建山区林农转换思路,在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等生态补偿政策兜底的基础上,探索天然林下“淘金”新路。

  在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林农做起了“红色+绿色”文章。

  山塘村拥有天然林面积万余亩。在54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郭潮金记忆中,自他记事起,村里就有不能砍一棵天然阔叶树的规矩。

  “谁家砍了一棵天然林里的木头,就要杀一头猪款待全村,以示惩戒。”郭潮金说,久而久之,哪怕因为天灾倒了一棵树,也没人捡拾。2009年,眼看毛竹林扩边日益严重,村里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决定将天然林周边的毛竹悉数砍除,并自发划定天然林保护区域,勘界立标,严格限制毛竹林扩边。

  山塘村村民很快从绿水青山中尝到了甜头。一家矿泉水厂看中了这里优异的水源环境,决定落户山塘。村里和自来水厂约定,要取之有度,合理利用。如今,自来水厂每年为村集体带来70多万元收入,还让数十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山塘村还是闽西著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兵工厂——山塘兵工厂旧址就在这里。直通革命圣地上杭县古田镇的红军小道,起点也位于山塘。

  “我们将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深度结合,建立红军研学基地,修建农民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开展自然教育,把山塘村打造成了网红打卡点。”郭潮金说。

  在上杭县白砂镇峰源村,林农傅美兰则靠林下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去年,她依靠采集园子、生杂菇、生红菇,增收8000多元。

  “在开展天然林保护前,因天然阔叶林被破坏、被毛竹林残食,村民的采摘收入微乎其微。因缺少蜜源树种,养蜂业根本无法发展。”上杭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队长林堂洲说,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全县优势树种为阔叶树种的森林面积从2012年的59.3万亩提高到现在的65.6万亩,上杭县林农从林下采集和林中养蜂方面获得的收入,因此大大增加。

  以上杭县白砂镇丰源村上甲源自然村为例,全村25户人家,每年可采壳斗科的米楷、楼树、甜楷果实2500公斤,收购单价20元;杂菇2000斤,收购单价30元;红菇250公斤,收购单价240元。该村户均增收近7000元。

  导入金融活水,天然林开启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新路径。

  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瓦溪村拥有2.6万亩生态公益林与天然林。但由于商业性采伐受限,手握林权证的林农,只能望林兴叹。明溪在全省首推的“益林贷”破解了困局。

  2019年,明溪县林业局与明溪县信用合作联社合作推出绿色金融产品“益林贷”。广大林农可将生态公益林或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作质押担保,获得授信贷款。由于操作简单、额度高、授信周期长,当地林农称之为“自己的加油卡”。

  记者手记

  激活天然林保护“一池春水”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天然林保护,是民生大计。

  早年,由于长江上游天然林长期遭受过度砍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生态灾害频仍,尤其是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为全国敲响了警钟。天保工程由此而来。从试点到扩面,从保护重点区域天然林到争取把所有天然林保护起来,天保工程在中国走过了20多年历程,有效改善了林区生态,保障了大江大河安澜,构建起了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天然林还存在数量少、质量差、生态系统脆弱、保护制度不健全、管护水平较低等问题。在福建这样的南方林区,集体、个人所有的天然林占据着决定性比重。天然林曾是广大林农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放下油锯后,大批林农失去了生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然林有效保护不仅要依靠严密的法治、严格的保护、科学精准的修复体系,还有赖于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探索更多“不砍树也致富”的路径。

  目前,我们已通过下游补上游、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等方式,初步建立起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现了“社会得绿、林农得利”。但不可否认,囿于地方财力所限,生态补偿标准与林权所有者牺牲的经济效益不相匹配,生态补偿力度有待提高。要破解这样的困境,一方面需要财政持续提高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引入绿色金融、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激活天然林保护“一池春水”。

  激活天然林保护,需要导入新观念、引入新业态,在不破坏天然林资源的情况下,合理有序发展森林游憩、森林康养、林下种养等绿色产业,开展森林生态资源空间综合开发,实现森林生态资源永续利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一哄而上,必须规划先行,科学推进,发展森林游憩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切忌不加节制,超出森林生态环境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