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族谱连两岸 血脉同宗源

http://www.clnews.com.cn  2022-04-06 08:22:28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海峡聚焦】

  又是一年清明至。清明,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以往每到清明时节,就有很多台湾同胞返乡寻根、踏青扫墓,和大陆亲友共同焚香祭祖。慎终追远血缘亲,作为以血缘为核心的亲缘关系的投影,族谱可以说是“根”的代名词,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台湾族谱更是起到了联结两岸同胞割不断的血脉亲情的作用。台湾族谱的编撰及研究进展如何?怎样用好台湾族谱等文献资料,增强台湾同胞的祖地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记者就此专访了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邓文金教授。

  台湾族谱进一步印证两岸一家亲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台湾族谱,并谈谈台湾族谱编撰及研究的意义?

族谱连两岸 血脉同宗源

  2013年,时任福建省漳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涂志伟(右一)深入台湾省台南市佳里区漳州里田野调查时与漳籍台胞杨姓乡亲对接并互赠族谱。受访者供图

  邓文金:族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人物世系及宗族事迹为主的史类文献,它与正史、方志共同构成中国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是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台湾族谱源自大陆,或是由大陆移民带去的旧版族谱以及由大陆旧谱翻印、续编重印的族谱,或是移民赴台后重编之新谱,不一而足。这些族谱综合性很强,资料丰富,生动地体现和反映了台湾地区家族与地域社会及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

  编撰和研究台湾族谱,可以了解大陆人民迁移台湾的历史,揭示大陆人民开发建设台湾及台湾宗族聚落乃至地域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而且,由于台湾人绝大部分祖籍都在大陆,其中约有80%祖籍地是福建,与福建具有十分紧密的血缘与历史文化联系,因此编撰和研究台湾族谱可以进一步印证台湾自古以来与大陆有着一以贯之的血缘与文脉联系。不论是曾经冒险渡海到台湾“讨生活”的先民,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的民众,广大台湾同胞都是祖国的骨肉天亲,海峡两岸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这是对台湾当局大搞“文化台独”逆流的最有力驳斥。族谱也能够从血缘亲情的层面上大力厚植两岸同胞的“根”和“魂”,强化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和社会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族谱助力沟通亲情,增强祖地文化认同

  记者:一直以来,台湾族谱编撰和研究备受各方关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台湾族谱研究的概况。

  邓文金:关于台湾族谱的编撰和研究情况,可以说,大陆和台湾有关方面都很重视。但实事求是地说,台湾的族谱收集和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较多。台湾族谱的编修热潮起始于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再次掀起热潮。目前,台湾地区收藏的族谱达6000多种1.5万册以上。

  大陆方面,有关台湾族谱的收集与整理也取得不少成果。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闽南涉台族谱汇编》《台湾文献汇刊续编》《台湾族谱汇编》《台湾族谱续编》等先后出版,这些族谱汇编为学界研究台湾移民史、开发史、社会变迁史及两岸关系发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台湾同胞到大陆寻根谒祖提供了坚实的资料依据。陈支平、方宝川、郑振满、陈在正、王连茂、林嘉书、谢必震等均是重要的台湾族谱研究专家。其中,陈支平的《福建族谱》《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郑振满的《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林国平的《福建移民史》、林嘉书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漳州移民卷》等著作,在两岸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记者:我们了解到,2016年闽南师范大学就策划编辑了《台湾族谱汇编》,2020年又编撰了《台湾族谱续编》。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编撰过程,以及编撰过程中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族谱连两岸 血脉同宗源

  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策划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80册《台湾族谱汇编》。资料图片

  邓文金:《台湾族谱汇编》《台湾族谱续编》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中心”的年度重大项目,该项目也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项目立项后,课题组多次召开编撰工作会议,研究落实具体工作任务。之后,课题组成员按照工作分工,克服各种困难,深入闽台各地,走访相关学术机构、图书馆或民间藏书机构及有关社会组织,积极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在认真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精心撰写提要。

  两部族谱汇编从2013年立项算起,共历时8年时间才告完成,并于2016年、2020年先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汇编共收录台湾族谱200多部,选编的主要标准是依据目前台湾人口数量的姓氏排名,原则上以排名前30名的姓氏作为选编对象,再根据某些姓氏在台湾社会的影响重要程度,适当增补。年代上,上起明代,下迄20世纪80年代,收录的族谱大多纂修于清代及民国时期,刻本、抄本及印本皆有。这些族谱,“生以表年,没以知寿,葬以着地,娶以明配,子以重传,女以大婚,有则书之,无不妄补”,生动地记载了一个个家族的传承与变迁。它们大多体例完备,凡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先辈诗文著述、祖先图赞等,无不历历在目,富含闽台民间特色。分开来看是一个个家族的拓荒史、发展史,合起来看则是浩浩荡荡的华夏文明之传承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台湾同胞回大陆寻根谒祖、沟通亲情、增强祖地文化认同,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湾族谱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吸收了数名台湾省籍教师和博士参加资料收集和提要撰写工作,也得到了多位台湾族谱收藏家的大力支持,他们无私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在有关族谱数据校对、资料补充等方面也提供了许多帮助。可以说,没有这些台湾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就不可能有这两套族谱汇编的编撰出版。

  以族谱为“桥”促两岸心灵契合

  记者:对于进一步利用好族谱等史料文献,增强台湾同胞的祖地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您有哪些建议?

族谱连两岸 血脉同宗源

  邓文金(左二)与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部分专家学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邓文金:台湾族谱文化是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联结着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充分体现了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两岸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谱同牒。因此,有关方面应提高对台湾族谱在沟通两岸血缘亲情、强化祖地文化认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和社会融合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台湾族谱的收集、整理、研究等各项建设工作。

  当前,我认为可以进一步开展田野考察工作,深入台湾各地收集族谱文献,建立族谱资源信息库;深度开展族谱文化交流,积极整合闽台有关图书机构资源优势,共建共享族谱文献资源;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族谱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保护,建立智慧型信息共享平台;以闽台族谱为载体,积极开展台湾社会经济变迁史和两岸关系发展史的学术研究,促进两岸学术文化教育交流。同时,进一步开展两岸族谱对接工作,建设闽台乃至海峡两岸族谱对接网,积极助力台湾同胞来大陆寻根谒祖、沟通亲情,进一步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新闻多看点

  “找到自己文化与血缘上的根”——一位台湾青年的寻根谒祖之旅

  【同心曲】

  一大早,林智远就骑着小电摩,迎着海风,奔驰在福建平潭岛的北港村。1989年出生的林智远是台湾嘉义人,7年前来到平潭创业打拼。“前些年还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外地来福建的创业者,是个旅人。现在,我真正觉得自己其实是个回乡的游子,这里也是我的故乡。”让林智远改变心境的,是去年他终于通过家族流传下来的族谱记载,找到了自己在福建平和县的祖籍地。

族谱连两岸 血脉同宗源

  2021年6月,林智远(前排左三)到福建漳州平和县寻根祭祖。受访者供图

  林智远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在台湾,每逢清明去给先人扫墓,总会看到先辈们的墓碑上都写着“平和”二字。“我那时候就很疑惑,也很好奇,我们的‘平和’是哪里?”

  后来,在台湾嘉义县乡村的家庙里,林智远看到了镌刻在墙上的一段族谱记载:“林氏先民源远流长,先祖林君琏系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龙峰头汤头人氏,自祖居地渡海来台卜居于嘉义县,素以务农为业……(林君琏)晚年返回大陆而在大陆仙逝。”这段短短的族谱记载,让林智远激动不已:原来“平和”就是自己的祖籍地,在祖国大陆,在福建漳州。

  2015年,祖国大陆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定位,吸引了台湾青年林智远。当年,他来到平潭北港村,修缮村内石厝民宿,并以当地的“石头”为灵感,打造“石头会唱歌”这一品牌,融民宿、文创、料理于一体,打造有IP价值的乡村旅游。几年下来,“石头会唱歌”成为平潭知名的旅游文创品牌。

  到大陆创业后,虽然很忙碌,但林智远心中一直牵挂着祖籍地这件事。去年初,他向福建省政协反映了这一情况。经过有关方面积极查证,终于确定福建漳州市安厚镇的龙头村、美峰村等地,就是当年的漳州府龙峰头,这里就是林智远的祖籍地。得知这一消息,林智远十分激动。去年6月,他终于奔赴漳州市安厚镇,踏上了自己的寻根谒祖之旅。

  远方的游子回乡祭祖,林智远受到了当地乡亲们的热情接待。当地古朴典雅的林氏宗祠里,身穿传统服饰的林智远在族亲长辈的带领下,祭拜祖先,认祖归宗。“大家在宗祠上的祭拜礼节遵循着相同的古法,那种氛围两地是一样的。”林智远这样感慨着闽台两地文化习俗上的渊源。

  在宗祠里,林智远还用手机视频连线在台湾的爷爷,告诉他自己认祖归宗的好消息。见证这一动人时刻,海峡对岸的老人家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隔着屏幕,爷孙俩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有人问我,爷爷作为老一辈人,为认祖归宗而感动可以理解,你是年轻人也会有同感吗?”林智远说,两岸中国人都讲究“慎终追远”,其实年轻人更应该如此,要找到自己文化与血缘上的根,并善于从家风家训中汲取祖先的智慧,从而开创出自己的事业,有了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在宗祠里,族亲们还向我详细介绍了龙峰头林氏族谱。这些和台湾家庙里的简短族谱对接起来,真正体现出一脉相承的血缘亲情。”林智远说,据族亲介绍,龙峰头林氏渊源为闽林世系后裔,日隆公为龙峰头一世祖,当年渡海赴台的君琏为第六世,是第五世举重的长子。“我算是龙峰头林氏的第十九代,和我同属龙峰头林氏这一代的还有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我们算是同宗同代。”林智远说,在祖籍地龙峰头,听着同样的乡音,吃着同样的饮食,让自己倍感亲切。“君琏先祖赴台应该是四百多年前的事了。如今,他在台湾的后裔和大陆的宗亲们相聚在一起,语言交流毫无隔阂,我奶奶平时做的料理在这里也能吃到,完全是一家人的感觉。”

  如今,林智远担任福建平潭爱玩客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团队由两岸青年组成,目前有16名成员,在福建平潭、福清、莆田等地都有项目。漳州寻根之旅,让林智远萌生了以乡村旅游促进家乡发展的念头:“我们计划将龙峰头宗祠边的废旧老宅改造成民宿,让回乡认祖归宗的宗亲有地方落脚。以创造乡村美好生活体验为宗旨,我们致力于乡村旅游开发,给乡村增添不一样的色彩和活力。”

  新闻多看点

  族谱是两岸亲缘的最佳见证

  作者:施沛琳

  (系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台湾省籍教授)

族谱连两岸 血脉同宗源

  【两岸听潮】

  2022年寒假结束准备开学,自台北返福建漳州之前数日,笔者把一本《福建南靖经山陈氏族谱》面交给了台北的朋友陈厚谷先生。“这本南靖经山陈氏宗亲转赠的族谱漂洋过海来台,交到了我的手中;这种千百年源源不绝的血缘关系,总算初步联结互动。”数日后,他通过社交媒体留言道。

  陈厚谷是笔者在台湾从事媒体工作时的同事。他曾在一次聚会中,向经常走村串巷的笔者提及,从小他就被父祖辈教导慎终追远、寻根谒祖的观念。家中祖先牌位神龛后面,就有一本祖父用毛笔书写的家谱。每年清明祖坟扫墓,陈厚谷的父亲和叔叔们都会骄傲地告诉子孙:“我们的第一代世祖陈禄公,是明朝皇诰礼部侍郎;其后代也大都有功名,家族多是书香门第,忠孝传家。”

  不久后,陈厚谷传来一张二十年前父祖辈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漳州府南靖县五更井下村永福社人氏”。陈厚谷提到父亲和叔叔们老惦记着有朝一日要返乡寻根的愿望,但没有任何与宗亲有关的消息。于是,笔者在朋友圈里提问,很快就有福建漳州南靖三中的吕辉祝老师协助与五更寮的陈氏宗亲对接上,同时也把他们编的族谱送到漳州市区,待转交给陈厚谷。笔者更于2020年年底跑了一趟南靖,通过视频方式让陈厚谷与族亲相认。“虽隔千里远,但看到视频时悸动的心和感激之情,澎湃不已!”他如此表示。

  笔者在参与闽台族谱撰写以及课余走村串巷过程中,亲历了不少台湾同胞友人通过族谱记载寻根谒祖的故事。

  现居台湾省彰化县员林镇的江武昌,是台湾知名的民俗与戏曲研究专家。两年前,笔者趁着暑假返台前往员林拜访他,听他讲述了自己以族谱寻祖的故事。1990年10月22日,江武昌带着《济阳堂江东兴公系下世系族谱》手抄复印件,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漳州平和县。他只身从福建泉州一路到漳州东山岛、诏安,再走山路到平和大溪镇江寨原乡。

  江武昌是平和江寨东兴公系下,赴台第12世子孙。乾隆九年(1744年),东兴公去世;为求生存,东兴妈领着五子三孙及媳妇踏上“唐山妈过台湾”之路,来到彰化县燕雾堡三块厝庄(现为员林东山)。

  东兴妈渡台后遂与原乡断讯,致13世祖东兴公埋身孤坟,沈寂两百多年无人告祭与探视。江寨宗亲不久后根据江武昌留下的这本族谱复印件记载,拿着罗庚对照寻找,终于在江寨附近山区找到了无人祭拜的东兴公埋身处,在离平和江寨有点距离、平常罕无人迹的山上。

  江武昌告诉笔者,东兴公派下分五大房,在台系下子孙至今已繁衍茂盛至第24世、25世,总人口数近千人。近二十年来,江武昌的父亲及在台宗族叔伯们共组了“东兴公系下宗亲会”,清查派下田亩、税租、土地、田产与丁口,重印江东兴公族谱;几年前在东兴妈埋身的台湾八卦山系姜母山,兴建宗族共有的纳骨塔一处。更令人感动的是,江武昌年迈老父更念兹在兹,希望子孙能再走一趟大溪江寨,将东兴公骨殖也入座姜母山,让东兴公与台湾妻、儿、孙并后世子孙团圆。

  事实上,随着许多闽台族谱陆续出土,见证了清代许多像东兴妈这样的女性移民入岛的事迹。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涂志伟根据《热兰遮城日志》统计,从1648年起,有关搭乘戎克船从沿海到台湾岛内汉族移民中的妇女与儿童记载越来越多,数量与批次渐多,几乎每个月都有。直到1657年,总共有203条纪录,共1984名妇女及208名孩童。在清代迁台开垦的闽粤籍移民中,有不少女性开台祖妈。除一部分是跟随丈夫一起前往台湾开垦的女性外,亦有许多女性单独带领子孙移民渡海,成为垦首的特殊现象,这类例子以闽粤客家籍为多。尹章义、陈宗仁等学者认为“孀寡移民”占移民的十分之一,是男性移民与家族移民之外的第三种类型移民。这些历史值得再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广义来说,“谱”的种类相当多,但仍可略分为族谱、什谱、杂谱、宗谱、支谱、总谱、家承、谱牒等。“家谱”可以理解为一个家族的记忆,如同清代历任五部尚书的蔡新在《家谱序》中表述的,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纪实事,谱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得混哉。“族谱”则像是很多同姓家族共同建构的集体记忆,用北宋大家欧阳修所说的来解释:“族有谱牒,则人知所出,知所出,则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则知爱其身,知爱其身,则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谨,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别亲疏同异而已也。”

  众所周知,族谱或家谱的价值在于,可让后辈子孙了解历史上家族的发展、作为移民祖先的记录,甚至在大历史上成为分析宗族与婚姻、人口等统计资料。在两岸关系上,族谱更是两岸亲缘的最佳见证。未来如何让闽台族谱更广泛地传播与流传,亦是重要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