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聚焦长乐 >> 正文

远去的炊烟(七)——麦朱:麦公麦婆许家传

http://www.clnews.com.cn  2015-05-26 20:14:56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青山绿水环抱着的麦朱村

  麦朱,是湖南镇湖滨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被青山绿水环抱着的麦朱村,千百年来流传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谢婆婆的家

  谢婆婆准备收“马铃薯米”

  沿麦朱村道一路前行,村庄里所有的房子均在道路左侧,背靠麦朱山(本地人称嵩山)而建,路的右方是大片的农田,有村民三三两两在田间劳作,半月形的麦朱湖湖水清澈,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村中央有个小小的龙眼树花圃,龙眼花正开得灿烂,泛着阵阵清香,几个老婆婆坐在树荫下闲谈。87岁高龄的谢婆婆,19岁就从金峰镇横岭村嫁到麦朱村,一晃将近70年。谢婆婆的家就在花圃边上,是一座颇具60年代特色的石头房子,老伴已过世多年,如今,子孙们都在外边盖了新房成家立业,老人家依恋故土,不愿离开。

  原地保存的拴马石

  “竖旗吃饭,骑马收租”

  将近一米高的圆形石墩杵在村道中间,成人刚好搂抱得过来。村民许大哥介绍,此为拴马用的马墩,约有七、八百年的历史。马墩顶上有一圆形小洞,古时主人家用来插旗竿,只是沧海桑田,历经风风雨雨,尘土填满了窟窿。村里流传下来的一个关于祖先的故事就与它息息相关。

  麦朱村原姓麦,后许姓祖先搬迁至此,过继一个儿子名安甫给“麦公麦婆”当儿子,娶麦家女儿为妻,生子文隆,姓许。文隆生子8个,为当地大户人家。周边村民均租用他家田地,农忙时节,受雇他家干活,当东家把旗子往石墩上一插,众人看到就知道要开饭了。村里的农户向东家借粮食借种子,当东家骑马绕村而行之时,农户们就要把粮食准备好,因为东家要来收租了。故有“竖旗吃饭,骑马收租”的说法。

  文隆有个女儿嫁往仙富村李姓人家。不知何故,或许是翁婿间财产纠纷,又或是其他别的原因,总之,女儿鼓动村中农户拒缴租子,并上衙门状告父亲许文隆“招兵买马,集草存粮”的谋逆之罪。官员感到不可思议,询问:“这可是杀头之罪,为何帮着夫家状告亲生父亲,实在是不孝。”女儿反问:“脱衣见夫,穿衣见父。谁亲?”官员听了个明明白白,“竖旗吃饭,骑马收租”于是变成“招兵买马,集草存粮”。证据确凿,官府判许文隆砍头之罪。古时子女可替父顶罪,许文隆的一个儿子便主动顶替父亲,被砍了头。许文隆为此事气得吐血,终日缠绵病榻,没过两年,便也过世了。许氏家族以此为戒,从此,麦朱村与仙富村李姓人家互不通婚,直至今日。

  风水宝地前的六级石阶

 失去主人的房屋,日渐残破

  凉亭修缮一新,却没了往昔热闹

  “书箱十八担”和“七星照井”

  村中有座文昌祠,只有一个小院落,一间小厅堂。推开门,一股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因为长期闲置无人修缮,祠内破败不堪,一只极大的旧时木桶,搭上几块木板,便充当了祭台。几只锃亮的新式小香炉、小烛台,以及红艳艳的蜡烛,倒是给文昌祠增添了些许生气。

  老人们回忆,文昌祠始建于麦姓祖先建村时期,供奉“文昌帝君”。文革期间破四旧,祠里的神像被全部毁掉,如今只剩下蛛网遍布的神龛,而围墙内一棵苍翠欲滴的樟树却依旧固守阵地、迎风而动。文昌祠是村里的私塾,出过许多读书人,麦朱村的读书子弟在十里八乡非常有名气,有“书箱十八担”之美名,麦朱村曾被誉为“秀才村”。

  据说,村里有风水宝地,为“七星照井,玉带缠腰”。在天气明朗的夜晚,7颗最明亮的星星会倒映在水井中,给村里人带来好运气,所以麦朱村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后来,遭到外人嫉妒,被偷偷破坏掉井中风水之后,连刮7天7夜的干台风,没有雨水,只有漫天的风沙淹没整口水井。从此,麦朱村人口逐渐减少,读书人也渐渐变少,“秀才村”名不副实。一直到1978年,村里出了个留美大学生许庆乐,全村人敲锣打鼓地欢送他。大家戏称:“小坑出了只大螃蟹。”

  村民介绍,通往风水井的石阶共有18级,如今只剩下6级石阶供村民往来行走。据说那口水井就埋没在村前野草横生的沙地下,还是有可能找出来的。

 

许老伯珍藏的许氏族谱

穿越数百年时光的族谱

皇帝勒赠的石碑

  百年族谱,麦朱传承

  麦朱许氏已经传承数百年的旧族谱和前几年刚排版印刷的崭新族谱,现如今都在村民许老伯家保存着。老伯小心翼翼捧着旧族谱,生怕弄坏,轻轻翻开来,只见族谱纸质发黄,四边磨损厉害,参差不齐,可以看出纸张数次修补装裱的痕迹,上面用毛笔工整地誊写出许氏一族的前世今生。许老伯讲,这只是许氏家族一个分支的族谱,总谱已在一次火灾中烧毁。老人介绍,许家在麦朱村已经传承24代,而麦氏一族繁衍11世的所有历史已经灰飞烟灭,无从考证。

  每年“祭冬”时节,搬迁他乡的村民便会回村祭祀祖先,老人们跪在祖先牌位前念念有词:“麦公麦婆许家传。”意思是不忘麦姓祖先。这也是为何村民全姓许,村名却为“麦朱”的缘故了。

  通往村民家庙“真武殿”路边,有一块墓碑掩映在草丛中,上刻:“皇清 勒赠 武毅大夫君玉许公之墓”。族谱记载:许君玉,又名许叔章,少聪敏,奋进从戎。康熙六十年(1721年)间,同统领王绍带兵往台湾平朱一贵叛乱有功,授汀村奋武郎,驻防福州。后在归化六年,再调宁化,十三年俸满,乾隆皇帝赐缎一匹。乾隆六年(1741年)补桐山守备,在任十二年,填任游击。在御箭亭陪乾隆皇帝射箭一枚,即授连江营游击,在连江六年,以老乞休。

  麦朱许氏先祖由闽清县迁至梅花镇,后又搬至漳港镇柯峰村,最后定居嵩山(麦朱山)麦朱村,生息繁衍。清朝中期,许氏人口发展300多户,1000余人,现有100多户,300多人。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充满多样化,偏僻单调的小村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村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搬迁出去,寻找自己的出路。

  目前,村里常住人口还有100多人,多为耄耋老人。“有本事的人家全搬走了,留不住,现在,连村里的田地都是租给外地人来种。不知道后代子孙还会不会记得这个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许大哥有点迷茫:“大家都不想在老家盖新房,就连礼堂也因资金筹措问题半路停工。”他指了指那座盖了一半停工的礼堂,那是村里最新的建筑,鲜艳的红色砖墙背靠绿树成荫的麦朱山,周围是古朴的老房子,显得异常格格不入。

  夕阳西下,麦朱湖一片宁静。谢婆婆颤巍巍地拄着拐杖目送我们离开,我们朝她挥挥手,以示作别。

  (记者 陈燕琴 陈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