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一组老照片,讲述解放初期的长乐故事

http://www.clnews.com.cn  2015-12-25 14:35:36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近日,我市文史爱好者郑巧蓬从网络上征集到一组拍摄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长乐老照片,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组老照片包含土改、信用合作社登记、国庆两周年游行、首届劳模纪念大会、莲柄港疏浚等,内容涵盖当时社会的诸多重大事件,反映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的喜悦,富有深究价值。经多日探访,李孝水、黄世鼎、刘令泰等经历过这些事件的老一辈们,向记者讲述了照片背后的历史故事。

  两周年国庆

  讲述人:刘令泰,1937年生

  这是在旧的体育场,后来的灯光球场,也就是现在的附小对面,里面除了两个篮球场,还有一个大操场,因为空地大,中间搭起一个大台,后面都是旧房子,游行、集会等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地方直到旧城改造后被拆除。

  台上是穿着军装的南下干部在讲话,旁边还有翻译的本地干部。翻身做了主人的农民,和各界人民,还有学生,从各地赶来庆祝国庆两周年活动,高高举着毛主席等领导人画像,现场彩旗飞舞,人山人海。

  在庆祝会上,南下干部用简洁的语言宣传抗美援朝:“为什么要去?”“我们要怎么做?”进行思想动员。

  首届劳模大会

  讲述人:刘令泰,1937年生

  这张图1951年12月9日拍摄于会场前。

  劳动最光荣,首届被评为劳模的多是来自生产劳动第一线的农民大众。

  首届庆祝劳模大会也是很隆重的,劳模们带来了犁、抽水车、扁担等劳动工具,学生敲起洋鼓,现场充满欢乐的气氛。

  当时流传着一个劳模小故事:玉田村一妇女劳模马秀容,首次坐国民党留下的大汽车进城开会,自带被褥,汽车很挤,她都不把被褥放下。同车的劳模就问她原因,她回答:“你不知道啊,我如果放下去,就加重了汽车的负担。”

  土地改革

  讲述人:李孝水(1929年生)

  长乐于1949年8月16日解放,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进行土地改革。起先未成立政权,这里首先要说明下土改机构成员构成,先是成立了农会,农会由贫下中农构成,可以肯定的是,合影中的土改干部都是贫下中农,斗争地主、分田地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农会未实行一年,实行公社化。后来又成立了民兵自卫团,设立财粮主任、团支部书记、公安委员等,各司其职,分工合作。1952成立乡政府,进行土地改革后的土地整顿,整顿先期改革不彻底现象,同时选举出正副乡长、人大主任,才出现了政权。

  讲述人:黄世鼎(1938年生)

  土改就是将全县地主、富农的土地和房子收起来,重新分配,按人口均分,因此贫下中农、无地的农民特别高兴。

  当时全长乐只有18万人,全县共有良田差不多18万亩,一人可以分到一亩。刚解放时,城区人口只有一万多。首先要划分家庭成分,根据家庭所拥有的土地,再平均到人头上,以人均一亩为标准,确定是地主、富农、中农(上、下中农),还是贫下中农。

  地主家庭也一样按人头分一份,以前从来没劳动过的他们,一样也要下地劳动。当然,光劳动还不够,还得时不时地接受批斗。

  那时候长乐没几个人会讲普通话的,大干部都是由南下干部担任,我清楚记得张善财当翻译,穿着黄色衣服,和南下干部一起站在高高的门楼上,干部喊一句“打倒地主”,他翻译一句本地话,干部再一句“土地改革”,他再翻译。

  合作社

  讲述人:李孝水

  合作社进行供、销,以服务农民为主,非买卖、不赚钱。合作社包括1951年开始的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1954年开始的农业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进行互助,加入股东的农民们,可以年年分红,也方便贷款,目的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

  供销合作社进行农资收购,并供应农具、农药,还有配套物品、食品,对农业生产作用最大。供应有一定标准,除了看人口,还要看家庭劳动力情况。农忙时,平价供应酒、肉、虾米、萝卜干等,困难时期的配套就显得弥足珍贵。粮票、布票等票证制度就是那时期由苏联老大哥那学来的,物质进行集体分配。

  农业合作社由农民组成,发展演变过程是: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一村一社)-人民公社(1958年政社合一)。当时沙京(鹤上)范围大,包括漳港、文武砂等42个大队,统购35万石,占全县一半,是重要的产粮区。

  (吴航乡情报 记者 柯多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