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长乐失传的绝技——高楼米线复活了

高楼村陈氏后人陈国锐潜心研究

http://www.clnews.com.cn  2016-12-14 10:57:02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明末清初时期,高楼村曾是长乐陈氏望族的聚居地之一,每到正月十二敬祖时,陈氏宗祠总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除了来贺喜,更重要的是来一睹稀罕物——高楼米线的真容。高楼米线是高楼陈氏独创的工艺品,用一颗颗米粒“堆砌”而成,只在每年敬祖时展出,各家各户都把精心制作的成品放到特制的木盘里,小心翼翼地摆到宗祠来,据记载,场面极为壮观。

  流传300多年的全国独有技艺,却在建国之后失传了。直到近70年后,高楼村陈氏后人陈国锐,经过自己的研究、尝试,终于让高楼米线复活。

  不舍传统,立志将其复活

  “从小就听老人讲,我们高楼村在建国前有个家家都会的绝活,那就是高楼米线,大学正好上的是美术专业,于是就想把这项技术复活,以慰先人。”29岁的陈国锐说,村中早已无人会搭建高楼米线,只有他叔公还记得,他在很小的时候见过,当时为了看高楼米线,多少人挤得连鞋都不见了。

  解放后,许多大型的敬祖活动开始被限制,高楼陈氏祠堂也被改作他用,“米线”失去展出载体;没有正式组织,更没有经费,虽然一些老人提过重做“米线”,但都没有得到重视;许多当年的“米线”高手都已届耄耋之年,颤抖的手再也“垒”不起细小的米粒。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陈国锐靠着自己不断询问老人、查阅史料,心中对高楼米线的做法渐渐有了谱。经过不断地制作和尝试,今年初高楼村陈氏敬祖时,陈国锐就拿出了自己的作品——玲珑宝塔和白莲花,结束了高楼村70年不见米线的历史。

  在别人的惊叹声中,陈国锐自己却并不满意。他觉得,离制作出他心目中的米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米种就花了将近一年时间

  随后,在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国锐不断的尝试各种米和胶,希望找出完美的原材料,“光是米就尝试了近20种,历史上用的是泮野村生长的稻谷,现在那一片不种了。糯米、早稻米、汕米、粳米、泰国珍珠米、印度长粒米……,最后我锁定进口的泰国茉莉香米,因为这种米平均长度超过了7毫米,而且色泽好,均匀饱满、通透性强。”陈国锐说。

  胶的试验也有类似过程。白乳胶有颜色、AB胶会腐蚀、502干的太快……到最后,陈国锐发现老祖宗是最智慧的,因为他们用的是米糊。

  原材料搞掂了。陈国锐听说,搭建“米牛”是最难的,于是,他决定这次从米牛做起。11月2日到12月2日,陈国锐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搭建成了一头米牛。

  “哪怕是进口的泰国茉莉香米,也只有不到1/10是可以用的。”陈国锐说,一般他的父母妻子先帮忙筛选一次,然后他看长度、色泽再选一次,到最后制作时,才决定这粒米能不能用。

  每一粒米都要精雕细琢

  在搭建过程中,陈国锐要用游标卡尺把米一粒粒量过去,统一用7毫米长的米,然后在长20厘米、宽和高都是10厘米的牛模型上搭建起一个个三角形单元体,他说,这样才能环环相连、没有空隙,稳固性也最好。“我要用镊子把米一粒粒夹起来,把米糊挑一点在指甲盖上,然后米尖点一点米糊,3秒之内就要粘接到另一粒米上,不然就粘不住了。”之后,陈国锐还要用缝衣针轻轻拨动米粒,一边加固,一边达到理想的形状。“米糊只能碰米尖,不能碰到米身,不然米粒就会粘在模型上,就白做了。”

  每一粒米都要精雕细琢,陈国锐一个晚上只能完成30多粒。米粒在模型上成型了,陈国锐才拿下来,继续做下一个部分。

  一次性完成米牛是不可能的,陈国锐选择了从背部做起,其次是牛头、牛角、牛腿。他说:“一个小小的牛头,我就要分4个部分分别完成,然后粘在一起。一个牛腿也要分2次,整个牛做下来,差不多要做20个部分。”牛头等部分是悬空的,在拼接的时候,陈国锐要扶上一个小时,才能放手。中间也失败了多次,但他都没有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一个月后,米牛终于做好了!它傲立在托盘上,精神抖擞,牛头、牛角清晰可见,牛嘴微张,牛腿蓄势待发,充满了肌肉感和动态美。

  如何长久保存?难倒了他

  米毕竟是食物,不能长期保存。“所以只能冬天做,一般能保存三个月就不错了,时间久了就会变质、散掉。”陈国锐说,他想用玻璃罩和干燥剂来保存米线成品,不过询问过专业人士后被告知,那也只能保存数年。如何长久地让米线成品保存下去,成为了陈国锐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

  然而,陈国锐的烦恼还不止于此。高楼米线已经失传近70年,高楼村也只有他一个人会做,而这项技术又是高楼村独有的,意味着可能这个世界上目前只有他一个人会。“我很希望有其他人特别是高楼村的乡亲们能有跟我一起传承下去的。”他说,“我自己一边试验一边制作,同时还写了‘教材’,只要有愿意学的,我都会免费提供。”

  陈国锐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希望陈国锐不要太“沉迷”米线了。“每天上完班回来,吃完饭就一头扎在工作室里,我真怕他以后又近视又驼背。”但是,当陈国锐要她先帮忙筛米时,她又每次都答应了。

  为了高楼米线,陈国锐群览县志、族谱。“我们年轻人要主动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他说,“目前高楼米线已经是长乐市级的非遗,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参与进来,让米线更有影响力。”

  来年春天,陈国锐会在敬祖时奉献出更多的米线作品。他希望,米线能成为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非遗,别让好不容易复活的绝技,再一次沉睡在时间的长河里。

  (记者 高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