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联村王纲佺:一家三代百余年坚守“打石”工艺

http://www.clnews.com.cn  2017-01-19 14:58:24   来源:长乐新闻网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近日,记者走进营前村林氏宗祠,看到舞台上矗立着两根高约4米新奇的石柱。它奇就奇在石柱不是一般所见的四个棱角或六个棱角,而是7个棱角,看上去特别精致,古雅。这究竟是哪位能工巧匠打造的呢?几番打听,了解到是航城联村井尾自然村的“打石状元”所造的。啊,在我们长乐市居然还有“打石状元”?真是奇上加奇,闻所未闻。于是,记者立马直奔井尾村探个究竟。

  记者沿着一条乡村水泥路刚走近井尾自然村,就听见村外一块堆满石料的杂地上,传来“喳喳”的电动声,白色粉末飞扬,三四个打石师傅分别手握电动切割器,在石料板上制作各种图案。记者向一位较年长的师傅打听“打石状元”故事时,这位老师傅高兴地叫起来:“算是你找对了人,打石状元就是我爷爷!”老师傅索性停下手中活,与记者聊了起来。

  这位老师傅叫王纲佺,今年63岁,一说起爷爷的事迹话匣子就关不住了。百年前,井尾村仅有120多户,有一半人口从事打石行业,在本村、城关、营前等地开了多家石料加工场,同时以淳厚人品、精湛工艺称誉四方,慕名前来邀请修建者络绎不绝,井尾村俨然成为著名的“打石专业村”。特别是王纲佺爷爷王天京更是石匠中的佼佼者,获得“福州万京(石匠),长乐天京”的美誉。让这个“打石专业村”更加声名远播的是一次“打石擂台赛”。那是在1914年,营前修建林氏宗祠时,聘请爷爷王天京和父亲王依显为主的井尾班石匠和另外来自闽南的一班石匠,各自分担一半建祠工程。在制作宗祠舞台石柱时,王天京别出心裁将过去石柱四角或六角改为七角形,不仅增大了石雕的难度,而且耗费几倍工时,但王天京不计报酬,经过三个月的精雕细琢,终于将两根“七角石柱”矗立在舞台两侧,工艺之精湛令人赞叹,连同台竞技的闽南石匠也说:“真不简单,服了!”

  此后,马头村修建郑氏宗祠,王天京应邀前往打造“七角石柱”。这次,王天京又进一步创新,在石柱对联字迹间隔处精雕花草飞禽图案,石柱显得更加秀美壮观,极具观赏性。不久,闽侯县一个乡也是建宗祠,慕名来长乐邀请王天京,同样,“七角石柱”再次引起轰动。他们都说:“天京师傅堪称‘打石状元’啊!”从此,井尾出了个“打石状元”不胫而走,声名远播。

  说到这里,王纲佺脸上露出自豪的微笑。他说,解放后,井尾打石仍然十分红火,不论建筑工地,还是私人邀约,到处可看到他们的身影。国庆10周年前,省里选拔优秀石匠到北京天安门务工,父亲王依显以及曾永长等4人被选上,在北京干了一年。琴江满族村的六角门、石珠等,都是出自井尾石匠之手。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著名侨乡的井尾村大部分人都出国了,年纪大的石匠也退休养老了,唯独王纲佺在父亲去世后仍然坚守打石工艺不放弃,儿子跟他干了十几年,前几年也去美国了,叫父亲不要再干了,但王纲佺舍不得这祖传的工艺,还说过去纯手工辛苦,现在半机械化了,劳动强度轻松多了,还能撑几年。当儿子从美国回家,总要叫儿子来石场帮工,让这个“状元后代”记住打石的工艺。

  “这几年,带了几个远房亲戚小伙一起干。虽然辛苦些,但总算有年轻人接班了,喳喳的电动声不消失,心里特别舒畅哦!”王纲佺乐呵呵地说。

  (吴航乡情报记者王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