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乡镇风采 >> 正文

长乐猴屿乡:百年侨乡的“番客”传奇

http://www.clnews.com.cn  2021-10-24 11:05:15   来源:最美长乐  【字号

  长乐新闻网讯 走进长乐区猴屿乡,一栋栋别墅耸立,灰砖黛瓦的南洋风情映入眼帘。然而方圆百里内,却鲜有人烟,因为几乎全乡的人都定居在海外了。

长乐猴屿乡:百年侨乡的“番客”传奇

  据不完全统计,猴屿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3.2万余人,遍布美国、加拿大、荷兰、新加坡、英国等多个国家,占全乡人口的98%以上,形成了“小小猴屿,大大世界”的乡村印象。

  小小猴屿,大大世界

  猴屿的华侨源头可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每次舟师往返时,多有船只停泊此处招募当地人充当水手。民国初年,许多猴屿乡民迫于生计,经由闽江辗转大洋船,开始了远涉重洋的闯荡生活。随着一代代猴屿人漂洋过海,他们拿起手中的“四把刀”(剪刀、理发刀、菜刀、瓦刀)白手起家,凭借着刻苦耐劳的干劲,渐渐地,理发店、裁缝店、饭店餐馆、建筑业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书写了一代猴屿华侨的艰辛创业史。

长乐猴屿乡:百年侨乡的“番客”传奇

  再后来,随着“侨二代”“侨三代”从劳动致富向知识致富转变,海外猴屿人的职业体系也逐渐从“四把刀”向“三师”(医师、律师、工程师),以及“三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蜕变。

  千帆过尽,唯剩乡愁。远在海外的猴屿侨民,虽无法时常回家乡,但仍然会选择在村里建一栋楼房,或是建设家乡,用以寄托自己心念故土的羁旅离愁。于是乎,一排排独栋洋墅在村中拔地而起,一座座学校、敬老院等公共设施不断崛起,曾经的乡间泥泞小路也变成了一条条康庄大道。

长乐猴屿乡:百年侨乡的“番客”传奇

  而那些敢闯敢拼、爱国爱乡的“南洋客”,在村人口中也有了一个亲切的统一称号——“番客”。

  百年侨乡里的“番客”传奇

  炊烟已远,故乡犹在。由于猴屿乡常住人口稀少,村中侨房多为无人居住的空置状态。为了带动家乡的发展,许多猴屿侨胞开始将闲置的房屋低价或是无偿提供给外来创业青年、乡政府,在打造具有侨乡文化特色民宿的同时,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番客”故事。在这其中,极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当属侨胞郑忠财无偿腾出其祖屋所打造的“华侨书院”。

长乐猴屿乡:百年侨乡的“番客”传奇

  穿过华侨书院那扇红砖拱门,犹如一脚踏入了那个久远的海外拼搏年代。书院古厝里,保留着老式传统建筑结构,屋内陈列着充满时代烙印的桌椅床柜、古玩摆件,每一个珍贵藏品都在无声诉说着海外侨胞那份炽热的思乡情怀。

长乐猴屿乡:百年侨乡的“番客”传奇

  在党侨同心馆的墙面上,流传着一众猴屿“番客”们海外拼搏的传奇故事。2009年,在新中国迎来60周年华诞前夕,侨胞陈荣华成功发起了在美国白宫广场上首次升旗仪式,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长乐猴屿乡:百年侨乡的“番客”传奇

陈荣华在白宫前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没有国就没有家”,从小深受母亲爱国的言传身教,陈荣华自1990年赴美国谋生以来,20多年来积极组织海外华侨开展各项爱国活动。“我在美国谋生,美国只是我的老板,而中国养育了我,她永远是我的母亲。”陈荣华那一片赤子情怀,令无数国人为之振奋。“哪天家里有钱了,就将钱捐给国家,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生于1929年的杨水英,自四五岁起,就常听父亲念叨着要“报效祖国”。于是,小小的她,便立誓:“等长大有钱了,就给家乡修路。”

长乐猴屿乡:百年侨乡的“番客”传奇

2015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杨水英

  1981年,时年51岁的杨水英,跟随猴屿郑家夫婿移居美国。由于语言不通,她在异国他乡只得干起了“保姆活”,帮助当地华人照顾孩子。那时候,她最喜欢做的事,便是把一张张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零钱整合起来,变成100美元后,再锁进抽屉里。1996年,杨水英揣着15万美元积蓄回国,并悉数捐给家乡。正源于这笔捐资,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终于通了。根据猴屿当地数据统计,在20多年间,杨水英为家乡修建道路、公园、防洪堤等项目,一共捐建善款200万余元人民币。看着这个因她的汗水而逐渐变得“陌生”而美好的故乡,杨水英表示:这些钱花在家乡建设上,能让更多乡亲受益,这是她最大的福气。“村里的亲人虽然不多了,但它依然是我最挂念的地方。”

长乐猴屿乡:百年侨乡的“番客”传奇

  百年来,猴屿乡的祖辈们朝着海浪出走打拼,并成了故乡的“番客”,而那个有着浓厚乡音的故乡,也成为了能留住番客记忆的侨乡。那乡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承载着海外游子一生的牵念。

  近年,随着“1266”发展战略的开展,猴屿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已然打造出了一张“有文化的爱国侨乡”的亮丽名片,而诸如华侨书院、“番客故事”等侨文化力量的兴起,更是让这座“鲜有本地人”的历史乡镇重新焕发出活力。

  世界很大,故乡很小,走累了记得回家看看!

  (记者 陈琳 通讯员 艾叶 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