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健康提示
我国目前仍处于主汛期
多地发生洪涝灾害
市民要谨防感染血吸虫
血吸虫病是一种经水传播的寄生虫病,人畜接触了含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即疫水)就可能感染血吸虫。血吸虫病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发展到晚期会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人会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在民间血吸虫病也被称为“大肚子病”。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及云南6个省份,主要传播时间在4-10月,血吸虫病分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
查螺
人畜感染血吸虫后,成虫会在病体血液中发育成熟、交配、产卵,一部分虫卵会沉积到肝脏等器官,导致器官纤维化从而致病,还有一部分虫卵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孵出毛蚴。当毛蚴遇到中间宿主钉螺时会主动侵入,再经无性繁殖产生数以千万计的尾蚴,然后陆续逸出螺体并浮在水体表面。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因此,提前了解目的地流行病情况,不接触有钉螺分布的水体极为重要。
尽量避免在河流、湖泊、池塘等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中捕鱼、游泳、洗澡、洗衣等,身体接触疫水的面积越大、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就越大,感染的程度就越严重。
在流行区域,不轻易下水,不喝生水,尽量使用干净卫生的水源。
若无法避免接触疫水,建议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防蚴灵等防护药膏,穿戴胶靴、胶手套、胶裤等防护用品,也可预防性服药来防范感染血吸虫。
一旦接触疫水并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应立即前往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或疾控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记者 陈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