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上巷

作者 林晓敏

http://www.clnews.com.cn  2023-02-14 09:37:01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在长乐老城区解放路附近,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巷子,或长或短,或幽静或古朴,像是那陈年老酒,愈久远愈有味道。其中有一条写满故事的古巷,名曰“上巷”。

  旧城改造前,与“上巷”相对,有条巷子名曰“下巷”,一上一下两条巷子,相互呼应,古意浓浓,颇有趣味。如今,下巷已被高楼平地取代,保留下来的“上巷”,愈发显得珍贵。

  上巷原名“官巷”,又称“鼎新坊”,是龙台郑氏的发祥地,现居此地的也多为郑氏后人。巷口的牌坊楼阁古色古香,内供着神话中管辖“水神”的玄帝神像。牌坊正面写着:“上巷”、“祥厚铺、鼎新坊、高隍境古迹”的字样;背面有一副对联:“文运鼎新辉雁塔,武当雄镇护龙台”。短短几个字,概括了上巷源远流长、文武兼备的历史文化底蕴。

  走在古老的上巷,阳光映照在一座座气势恢宏的老房子上,古墙飞檐,光影斑驳,时而看见一些房子前挂着红灯笼,于幽静之中生出些许烟火气息。

  上巷很长,不知是否因整个巷子呈向上的坡度,而取其“上巷”之名。巷子前段地势较平,一进入巷子,就能看到上巷1号——明代知州郑锡麒的故居。门口为保留完好的明代青砖筑就的大门,尖峰山墙,虽古旧,却明显与众不同。进入其厅堂,看到六扇五间、五柱前后房结构的明代穿斗式大瓦房,三层阶梯,其气势不愧为上巷1号。不过相传这位郑氏知州在升为知府、即将走马上任时却不幸去世,令人唏嘘,留下这座寂寞忧伤的老宅。

  一路向上,到了巷子中段,有一个小礼堂。这里隔三差五就会有闽剧演出,是乡人的娱乐场所。据说这里是古县城上戏率最高的礼堂,得益于巷子比邻香火鼎盛的“舍人庙”,善男信女在庙里烧香还愿、就近到小礼堂请戏班子演戏,是这一带的习俗。其实,这个小礼堂不仅仅是剧院这么简单,其前身是古时著名的“舞狮馆”。清代上巷人郑国渭,臂力过人,练得一身好武艺,敕授昭武都尉,赏戴五品衔,常在舞狮馆教导乡人武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正是牌坊对联中那句“武当雄镇护龙台”的由来。

  小礼堂附近,上巷10号为一座乌门框古宅,非常特别,是上巷龙台郑氏的祖宅,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历代多次翻修,保存至今。前后共三进,为八扇七间、五柱前后房结构古宅。长乐龙台郑氏人丁兴旺,就是在此发家、开枝散叶,现分散居住在长乐各区域,有2000家之多。

  走出郑氏祖宅,巷子的中心处有两个并连的覆龟亭,一个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另一个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是整个巷子的风水宝地,乡人行至此处,正好歇歇脚。两排长长的石板条,形成一定的规模,可供多人闲坐;类似屋檐的亭顶,既能挡风遮雨,又能防晒避暑,还安装了吊顶风扇。在这里,经常会有老人坐在石板上闲话家常,其乐融融。从巷口吹来的穿堂风,很是凉爽。这样闲适、安逸的画面,让人觉得巷子像是与外面的世界拉开了时空距离,整个生活节奏都慢了下来。

  这些长长的石板条,也颇有来头,它有一个寓意吉祥的名字——“好命石”。相传,古时上巷有个郑国兰,定了某吉日半夜12点乔迁新家。到了这夜12点,郑家“点风灯、请祖先”作仪式,不料,走到上巷中段石板条这里,一阵风吹过,烛火一下被吹灭了。乔迁新家风灯灭了,原是很不吉利的,一向聪慧的郑国兰之妻顺势坐在石板条上,说到“好命石上歇一歇,点一下火烛再走”,一语化解了其所谓的不吉。“好命石”之名自此传开。

  在“好命石”的石板群中还安置着一块历史悠久的风水碑,是上巷的标识,也是镇巷之宝。风水碑原先立于巷口的左侧位置,“文革”期间被拆除下来,现乡人把它与“好命石”安置在一处。石碑上除了“风水石碑”四个大字,还能依稀看到“上巷郑家”等字样,真是“风水宝地风水碑”,意义非同寻常。

  在上巷的中段,还有一口年代久远的古井,名曰“主簿井”,因井栏以四块长方形石板围成,故又称“四角井”,现井口已用石板盖上。这个“主簿井”也有许多传奇典故,关于它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时任主簿为造福当地民生,在上巷为百姓凿了一口井,故取名“主簿井”;另一种更权威的说法是上巷中段这里有一条横路,与上巷形成一个“丁”字,因“丙丁生火”之说,为防火灾,民众在此处凿井祭禳。

  关于“主簿井”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唐代有个名为“罗隐”的乞丐诗人,人称“乞丐身、皇帝嘴”,意思是此人虽为乞丐出身,却能一语定乾坤。一日,罗隐乞讨到了上巷,又饿又渴,却没有讨到一粒米、一碗水,就连主簿井里也一滴水都没有。丧气之余,他走到路对面的下巷,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妇人怜悯他,递给他一碗浓浓的米汤,让他万分感激。米汤下肚,他百感交集,脱口而出,“上巷井没水,下巷井出泉”,一语成谶,自此上巷井再无井水。而事实上,上巷井没有出水与地脉有关,并非因罗隐所起,这些也只是人们杜撰的传说罢了。

  再往前走,一座砌着马鞍墙的民国时期的古宅——上巷33号映入眼帘,马鞍墙上精美的雀尾造型,形象逼真,让人惊叹、驻足……

  到了接近巷子的尾部,有一座老房子上巷56号,是老城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民居,为清乾隆年间“岁进士”郑纯滋故居。八扇七间七柱的设计,前后房结构的大瓦房、出游廊,高大、敞阔的厅堂,规格的长石板铺就的天井,气势非凡。整座房子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随处可见的精美的雕刻,厅堂大柱上“双龙戏珠”木雕惟妙惟肖;灯杆托、梁上花卉木雕栩栩如生;门窗上“凤朝牡丹”“八仙法宝”等小木雕精巧细致、造型精美;还有柱础上形态各异的“麒麟”“鹿”等吉祥物石刻,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站在这样一座老宅中,与时光对话,与历史对话,不由想起牌坊中那句“文运鼎新辉雁塔”,让人心生仰慕。

  走出古宅,巷子外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古榕树,再向上通过数百级的石梯,是风光怡人的北门公园。

  就这样走走停停,一路踏着光亮古旧的青石板路,走在悠长、幽深的上巷,像是走在回忆里,又像是走在一段段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