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长乐美食 >> 正文

漫话“漳港蚌”(中)

作者 刘德经 陈杰明 陈卫国

http://www.clnews.com.cn  2024-04-10 17:55:55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海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海产珍品。它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其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40%以上,所以,肉味鲜美,甘甜有致。

  根据李振华等对福建长乐海蚌保护区海蚌软体部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海蚌的软体部(鲜质量)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为79.87%、12.07%、0.58%和5.47%;在海蚌软体部(干质量)中检测出18种氨基酸,总量为63.37%。符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优质蛋白质标准。海蚌软体部分含有较丰富的磷、钙、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锌、硒、铜、铬、钴等11种微量元素。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海蚌软体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海蚌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国家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对西施舌(中药)功能主治定义:滋阴养液,清热凉肝。1.《本草从新》:补阴、益精、润脏腑、止烦渴。2.《随息居饮食谱》: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风,凉肝明目。清朝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和清医学家姚澜在《本草分经》中对西施舌的药用功能也有相似的记载。

  据福建省水产局原秘书黄玉南当年口述:新中国成立后,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在南京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敌伪档案中发现,蒋介石当年在举行高级宴会的菜单中,有一道标名“闽江蚌”的佳肴。他当即询问身边陪同人员,然而在场人员也没能说出缘由。回京后,他又将此事告诉时任国家水产部部长的许德珩,请他帮助查清楚。1957年,时任福建省水产局局长的陈砚田在北京开会期间,许德珩就将此事告诉他。会后,陈砚田和时任福建省水产局副局长张作东、秘书黄玉南、办公室主任徐向民、养殖科邱和敏等一行赴长乐考察,证实“闽江蚌”就是海蚌。事后,省水产局指派徐向民、邱和敏进驻长乐漳港筹建海蚌场。

  1958年,在省水产局重视和省委交际处(西湖宾馆前身)的关心下,国家拨专款在福建长乐漳港建立“长乐漳港海蚌试验场”,承担国家水产科学发第三个五年(1956-1962年)规划项目“西施舌养殖技术及人工繁殖的研究”。同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指派贝类专家陈文龙到漳港海蚌试验场主持开展“土池循环水养殖海蚌”试验,获得良好效果。1964年,开展“自然海区围网试养海蚌”也获得成功。1965年“海蚌人工育苗”首获成功,这一研究成果比日本山口县内海栽培渔业中心的同类成果早了二十年。育苗期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专程到海蚌场考察参观,听取了场长肖孝孟的专题汇报。1966-1978年,“文革”期间,我国唯一的海蚌试验场与漳港水产收购站合并。就此,停止了一切实验与研究活动,仅经营海蚌收购暂养的业务。

  1979年,长乐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海蚌场,得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时任省水产厅副厅长高学龙、樊占彪先后带领相关人员到漳港考察。决定在漳港新垦区选址征地200亩投资兴建福建省“长乐漳港海蚌增殖站”。其主要任务是继续开展海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实施种苗自然海区放流进行资源增值;保证完成海蚌成品“特供”任务。1980年3月3日长乐县革命委员会以长革综(1980)38号文件,作出“关于恢复建立福建省长乐漳港海蚌增殖站的批复”。1980年6月23日中国新闻第9015期报道:“福建省长乐县在著名海蚌产地漳港兴建海蚌养殖场。目前已建成两口共有十亩水面的海蚌池,一道防洪堤和长二百五十米的护坡,以及总长达三百余米的排水沟。福建省水产部门曾于1958年在这里投资兴建小型海蚌养殖场,进行人工育苗实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去年又开始兴建。新建的海蚌养殖场共有海滩地二百亩,主体工程分为蓄水池、育苗设备和增殖池等三个部分,今年内将全部完工。”

  1980年正值改革开放时期,建设中的“长乐漳港海蚌增殖站”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也得到许多领导的关注与帮助。基建项目列入省水产厅专项拨款;科研项目得到省科委的大力支持;成品海蚌的特供得到了省西湖宾馆的特别信任与倾力保护。时任“西宾”总经理的夏博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德高望重的个人魅力极力推动提高海蚌的知名度。继任总经理陈佑民倾情将海蚌场打造成“西宾”的海产珍品供应基地,在他的倡导下,闽菜中的名菜“鸡汤汆海蚌”配特制的“黄桥烧饼”是“西宾”高档宴会的“压轴”菜。

  随着海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先后到海蚌场视察或调研的国家和部委领导有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夫妇、中共中央顾委委员江一真、中央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副部长田一农、李延龄、国务院副秘书长郑思远、全国侨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彬藩等。王丙乾部长视察返京前还专嘱拨款经费20万元用于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随后时任省财政厅厅长潘心城又带领有关人员专程到海蚌场解决经费问题。为了促进海蚌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大对海蚌资源的保护力度,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西湖宾馆总经理的陈佑民先后随同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长溪、王一士、张遗、陈彬藩、苏昌培、陈明义、潘心城和省人大主任袁启彤、副主任高胡、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营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军长陈希滔、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陈元魁等到海蚌场参观视察。1990年,在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兆国的关注和有关部门重视下,长乐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福建省长乐漳港增殖站”改名为“长乐漳港海蚌场”事业编制,全额拨款。

  为了这张长乐城市“名片”,在乡贤陈元魁、潘心城、陈营官、陈佑民的积极推动和呼吁下,1985年2月12日福建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批准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海蚌资源繁殖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同年2月24日由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实施。

  此外,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上海锦江饭店、厦门悦华酒店、厦门宾馆等也先后派人到海蚌场考察并商议“特供”之事。

  随着海蚌人工育苗关键技术的突破,促进了学术方面的工作交流,我国老一辈海洋生物学专家刘月英、陈德牛,黄宝玉、马绣同、庄启谦、郭源华、谢玉坎、聂宗庆、王素平、陈其羽、朱宝馨、江锦祥研究员以及鲍正鹰、王子臣、李复雪、许振祖、蔡英亚教授等都先后光临海蚌场指导。

  1999-2014年,完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两项海蚌研究重大成果;一是海蚌场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合作攻关,完成了福建省科技厅下达的重点研究项目——“西施舌(海蚌)人工育苗及稚贝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探索出海蚌亲贝精养及流水刺激人工催产法,创新采取盘架式立体采苗法,解决了海蚌人工养殖需要大规格种苗的瓶颈难题。项目专家评审认为:该成果首次突破了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并取得批量可供养成的苗种。该研究经历时间长、难度大,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二是开展“长乐海蚌大规格种苗生产和增殖中间试验”,经三年全人工养殖获得成功。项目专家评审意见:海蚌大规格苗种规模化生产取得突破,工厂化养殖取得成功,为全国首创。初步实现了海蚌人工育苗到养成的工厂化生产。

  海蚌是高档宴会首选原料之一。我国八大菜系排序第五位的“闽菜”,是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久誉盛名的“鸡汤汆海蚌”是闽菜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983年12月中下旬,民主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偕夫人率领代表团对福建进行友好访问下榻西湖宾馆,省委、省政府在“西宾”高规格设宴招待,亲王品尝了“鸡汤汆海蚌”后赞不绝口。1984年4月,国家主席李先念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首次选定以“闽菜”精选佳肴宴请美国总统里根及夫人一行,宴会开始,李先念主席递给里根总统一份中英文宴会菜单,里面写道:“冷盘、鸡汤汆海蚌、香油石鳞腿,清炒香螺片、灵芝恋玉婵、豆苗烩竹蛏、冰糖银耳建莲、点心、水果”。美联社记者写道,里根总统在这里品尝到多种精美佳肴。宴会由1983年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双双荣获“最佳厨师”称号,福州旅社饮食部特级厨师强木根、强曲曲主厨烹饪。

  从此,闽菜登上了大雅之堂,走出了福建,奔向了世界。“西施舌”的身价也随之提高,供不应求。这一辉煌的乐章,用浓墨重彩载入了闽菜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