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正文

一曲千年的唱腔(四)

作者 简梅

http://www.clnews.com.cn  2023-03-22 16:14:41   来源:长乐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本文采写过程中,我多次往返长乐。一天,当我抵达营前街道陈元贤楼时,天已黑,原金峰闽剧团现为“壹加壹”剧团的团长高海英热情招呼我进入楼内。进入厅堂,一股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息扑面而来,狭长的屋厅摆了十几桌酒宴,乡人们觥筹交错,桌面菜肴琳琅,他们热切地叙说着家长里短,讨论着喜庆的安排。我很快受到感染,也不拘束,在海英团长带领下,来到一张桌子边坐下,同桌的有二三位演员脸上已经画好彩妆在用餐。交谈间才知道,这天为村里供奉的菩萨神诞,乡人们自愿出资,以户为单位,众筹出钱,请来戏班演日场、夜场,晚上聚在一起过一年一次盛大的神诞晚宴。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喜悦欢愉的笑容。这时,我注意到坐在身边的女演员,这还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与戏曲演员接触。她操本地口音,一问询,惊讶的神色顿时出现在我的脸上。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她已是二十多年的老演员,还不是科班出身,随团成才的,这么多年都在民间剧团演出。问如今一个月大概多少收入?说有一万多。她的行当为青衣,看来在团里待遇不差。带着好奇,我说等会儿可以看到您演出吗?她说有,等会儿有她的角色。她不善言辞,显得有些拘谨,常问一句答一句。

  三下二下吃过热情的晚宴,因时间临近演出,我跟随海英团长上楼参观他们的办公与住宿环境,发现每一层楼道上都摆有灶台和锅之类的生活用品。到了办公室,令人喜悦的是刚好遇到下乡演出的福建省实验闽剧团年轻的梅花奖得主陈洪翔。他是海英的好朋友,对于长乐民间闽剧团一直赞誉有加,说乡村的演出气息浓厚,一年有几百场演出,与城市相比,演员得以锻炼的机会与经济效益更多。这时,又有三四位团里的得力干将纷纷围拢,边喝茶边听我们聊闽剧。陈洪翔还细心地指导一个年轻的小生演员,说他形象、嗓音条件等都很好,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养,多学多钻研,市场经济驱动下要安定自己的内心,执着于喜爱的戏曲事业。小伙子一脸虔诚地听着,并不时与之交流一些困惑及细节问题。一个演老生的女演员听说是台里的顶梁柱,她的笑容特别大气爽朗,带我参观她的居室,正好她爱人也在,听说以前也是团里乐队成员。闽剧团常有夫妻搭档,因为长期下乡演出,工作劳累居无定所,所以“近水楼台”,可以相互体谅支持。

  不一会儿,演出马上开始了,当晚剧目为传统历史剧《狸猫换太子》。我先跟着团长下楼到后台,忙忙碌碌的景象一下子映入眼帘。我走到左侧的梳妆桌旁,刚才见过的几位演员正抓紧时间扎带束发别簪,见到我亲切温暖地一笑。不过一打扮,我似乎就分不清谁是谁了,她们比刚才看到的美了许多,按角色的不同已经换上戏服,加上描眉搽脂,要不细辨,脸型似乎都有些相似;男演员们则在并不宽敞的后台右侧,服装道具师在帮他们一一整理服饰,挂好腰带。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年纪稍长的大哥,他的身边跟着一条“小尾巴”,是他的女儿,周末,女儿来看爸爸演出。他已经上妆,不过由于后台空气并不流畅,人又密集,很快他白色的戏衣已经湿透。

  加演的旋律已经奏响,我从边侧马上站到戏台下看他们一一上台。声腔洪亮,场面喜庆,大长春洋洋洒洒,群众坐在长凳上目不转睛盯着舞台,舞台后方即是供奉的神仙。友情演出的陈洪翔出场了,他以娴熟的福州乡音与乡亲们打招呼,然后马上演唱他经典的《双蝶扇》中“离卿”选段,舞台之布景中的主人公与正演绎的陈洪翔遥相呼应、叠加,融为一体。而他的粉丝们,即那些本团演员,都从后台拥到边侧,仰着头,欣赏他精湛入情的表演,包括那些已在舞台上有二三十年经验的老演员,他们对年轻才子同样充满了崇敬与羡慕。而方才经过他指导的那个小生,更是眼睛里充溢着一种光芒,似乎在想象着自己的明天。

  正演开始了,剧情跌宕起伏,我看到演员们每每上场,都能马上投入剧情,甚至演到声泪俱下,但到台后,又变成一个喝水擦汗的普通人。剧中的皇妃、侍女,台上尊卑有别,台下亲如姐妹;在后台常对我礼貌微笑、慈眉善目的一位大哥,在台上竖眉奸诈、助纣为虐;那个作为台柱的老生演员,更是气势不凡,她将人之善、临难不慌的细微心理表演得淋漓尽致;而那个刚才还在一起吃饭的青衣,她饰演悲苦的深宫怨人,失儿的煎熬凄楚落寞,化作台上独吟,令人黯然泪下。下台后,我见她眼角仍有泪,一人郁郁的,轻声问她:每回演出如何走出舞台上的角色?她笑了笑,说习惯了,一上台就投入演出,下台慢慢就回到现实。不过,我隐隐感觉到她内心依然存在的孤独,这是一个好的演员潜在的素质。接着我又看到陈洪翔赞誉的那个小男生,果然,在台上一亮相,虽在此剧中出场仅短短一小幕,却让我看到他一点细节都不敷衍含糊,每一个动作、神情都浸入戏里,多么优秀年轻的演员呀!我又隐约看到了闽剧明天的希望。

  夜深了,戏散场时已是十一点多,演员们纷纷卸妆。我发现后台一个不知谁家的小男孩早已躺在戏箱上睡着,他的身上盖着薄薄的戏服。而那条“小尾巴”,刚才看完爸爸的演出后,已被妈妈带回,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工作人员忙着在卸台,乐队师傅们经过近三小时的演出,早已疲惫不堪。我曾多次上二楼侧间看他们演奏,他们齐心协力,抑扬顿挫。鼓板指挥是团队核心,也最辛苦,海英团长说刚刚高薪聘请了如此优异的人才,值得!而一晚上忙里忙外的她,干练、亲和力强,演员们都亲切地叫她“老板娘”,却不知“老板娘”身负重任,她要担起全团几十个人养家糊口的任务,且要创出精品,保护优秀的民间闽剧传统不致丢失。听说二〇一五年,“壹加壹”闽剧团还被评为福州市十佳闽剧团之一。而当我即将驱车离开礼堂时,远远地,见到她瘦小且坚定的背影,仍在操持着细小的事务。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长乐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礼堂、敬老院、祠堂等共计三百三十五个,都是民间闽剧团的演出场所,遍布城乡每个角落,群众不管在城区还是在边远村,都能看上闽剧节目。前不久,我还到泮野礼堂观看了一场由大众闽剧团演出的节目。当晚礼堂里热闹非凡,原来是乡亲为喜添三胞胎酬神谢礼,保佑一家平安。朱红的幕布上镶嵌着“侨胞林忠义先生敬赠”的字样。当天聘请的大众闽剧团属于名声在外的一等团,《苏秦还乡》获多项大奖,还进京参加二〇一七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当晚观众点戏《唐僧出世》,舞台的背景让我仿似见到了旧时闽班布景的精彩,动静交融、瞬间多变,人在海中游,船在水中追,形成似真似幻的舞台效果。演员声情并茂,“四功五法”丝毫不逊色于省市剧团。据了解,长乐还有诸如长乐第二闽剧团、实验闽剧团、向阳闽剧团、三溪闽剧团、兴大众闽剧团、红牡丹闽剧团、金山福闽剧团、平安闽剧团等总共二十七个活跃于城乡的民间闽剧团体。这些剧团每年上演剧目二百余本,改编创作新剧目也有十余本;从业人员达一千三百多人,月均演出二十场,鼎盛时每年演出场次达五千多场;而常年在长乐演出的各地职业闽剧团达一百多个,有人戏称:“长乐养活了全省一半多的闽剧团。”

  特别值得记载的是:二〇一四年六月,长乐与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原福建省闽剧院院长、著名表演艺术家林瑛,联手创办了“长乐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林瑛闽剧艺术传承中心”。这是长乐面对未来地方闽剧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闽剧,这个古老的艺术,在这座和谐、幸福、久安的城市中,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的思绪慢慢回到了儿时长绸飞舞的天真与烂漫中,而父亲走过几十年的腰背已佝偻如耸起的山丘,但他一生没有遗忘的就是喜爱的闽剧。每天下午一点到三点,他必踱步到沙下梅江文化中心,因为那里每天这个时段都在播放经典闽剧录影,一年春夏秋冬从未改变。

  记得我在《梅城短章》这篇散文中曾记录下当时回乡陪父亲观看闽剧的场景:夏日,石墙上的苔藓在阳光下闪烁得晶晶发亮,路边的花丛中一只幼小的蝴蝶飞得有些疲惫,知了在潮声中略显得急躁。穿过巷道,抵达老人活动中心,这个时间点,应在播放闽剧。果不其然,悠远的闽音戏曲正盘旋于大门,一排排木椅上,十几位老人依次坐着,正聚精会神地盯着中间的电视屏幕,空寥的大厅,背影泛着白发。我从侧面悄悄走近,不想他们还是被惊动,有的人认出我,叫着坐在第一排的父亲的名字,我笑着走过去,挨在他身边坐下,索性与老人们一起欣赏传统的戏剧。此时,正上演《天下财主》,墙边悬挂着用粉笔工整书写的演出剧目。随着剧情发展,老人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剧中演绎的仍是善最终能结良缘的喜剧结局。古朴的故事与咿咿呀呀的唱白,穿越梁间,风扇在头顶吱呀呀驱赶着炎热。一个多小时幕起幕落,常听到一些老人轻微的鼾声,有的则安静地垂着头,闭目睡着了,过一会儿,又被锵锵的锣声惊醒……午后的阳光将道路晒得酥香,两旁的旧屋道着安详。看完戏搀着父亲沿着蜿蜒的曲巷回家,百米的距离,脚摩擦巷道的声音缓慢低沉,搀的力度一回比一回紧。光影下,老人的拐杖拉得长长的……

  如今,我走进了闽剧——这个灿烂的文化艺术。我愿久久徜徉在它充满慈爱的、幽远的目光中,随千年的唱腔越走越亮堂、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