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人文概况 >> 正文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http://www.clnews.com.cn  2023-07-13 08:27:22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东南网  【字号

  公元1405年7月11日,一支规模巨大的船队从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

  长乐,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由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航海时代,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巅峰。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来源:福州晚报)

  长乐,别名吴航,是三国时期吴国屯兵造船之所,亦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与航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23年7月11日,第19个航海日,让我们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第一站 打卡郑和史迹陈列馆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郑和史迹陈列馆(来源:海峡都市报)

  ●一块石碑,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来龙去脉

  郑和史迹陈列馆内有一块石碑名为《天妃灵应之记》碑,被称为是郑和下西洋的最好见证。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天妃灵应之记》碑(来源:郑和史迹陈列馆)

  该石碑详细记载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不畏艰险的远航历程,包括七下西洋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其中,碑文明确记载:

  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

  这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

  “这块碑,我们俗称‘郑和碑’,是郑和最后一次奉命出使西洋时亲自撰文的。”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介绍,碑文共有1177个字,至今基本完整可读。“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详细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石碑,不但是先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还可以修补文献记载的失误和不足。”

  ●一张航线图,告诉你郑和下西洋去过哪里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郑和七下西洋,主要航线达42条之多,先后到达亚洲、非洲三十七个国家,其航线最西到达赤道南面的非洲东海岸麻林(今坦桑尼亚的马林迪),接近莫桑比克海峡,最南到达爪哇,最北到达红海的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总计航程16万海里,合29.6万公里,航海跨度是东经39°—123°,北纬32°—南纬8°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

  ●一艘福船,载着郑和在大海中劈波斩浪

  郑和船队所乘坐的“宝船”就是福船,它长126米,宽5米,型深12米,排水量达1万多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艘万吨船。

  福船成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幕后功臣,同时也写下了中国造船史的辉煌篇章。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来源:郑和史迹陈列馆)

  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九桅十二帆,底呈尖刀形,稳定性好,抗风力强,适于远洋航行,船模是仿造郑和乘坐的最大帅船而制作的,模型与原型的比例是1:85。

  郑和舰队的许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记载:

  (明)永乐七年(1409年)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

  著名的郑和宝船就是采用福建沿海一带常见的福船船型。福船尖底、阔面、水密,适于深海远洋航行,为当时中国航海木帆船的四大船型之一(另有沙船、广船和鸟船),亦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力船型之一,明朝出国使臣(如册封琉球使)乘坐的官船均为福船型海船。

  ●一种信仰,稳定军心、抚慰心灵、鼓舞士气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来源:郑和史迹陈列馆)

  长乐南山天妃宫石柱础高30厘米,宽43厘米,明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因三次航海活动皆深感受到天妃庇佑,遂奉请朝廷在长乐县南山(又称三峰山、塔坪山)修建天妃行宫,同年行宫落成。行宫原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毁,1984年在遗址上出土原行宫石柱础5件,大小相同,建馆时作为柱础使用四件,现存一件。

  妈祖信仰,作为郑和舰队的精神支柱,对于稳定军心、抚慰心灵、鼓舞士气、树立克服艰险的必胜信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站 打卡圣寿宝塔

  ●一座宝塔,郑和船队出入闽江口的航标塔

  在长乐南山顶端,圣寿宝塔屹立千年。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寺塔。从宋代至明代,宝塔不断得到僧人募捐、乡人舍财、官府捐资重修。郑和下西洋时,见其颓圮,也多次进行了修葺。

  当年,郑和船队每次开洋出海都会在长乐一个叫太平港的地方整训,伺风开洋。

  为了一览整个太平港船队情况,郑和经常登上位于南山的圣寿宝塔,远眺太平港,且在每次出入闽江口时,郑和也是凭借圣寿宝塔的位置来确定航线。

  郑和史迹陈列馆工作人员介绍,因圣寿宝塔对郑和开洋出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往返泊舟太平港时,他多次出资修葺圣寿宝塔。

  在第七次下西洋离国前,郑和组织整修三峰寺塔、天妃宫,并在天妃宫左侧修建一座三清宝殿。南山上,塔、寺、宫、殿俱全,依照郑和的话来说,便是“画栋连云,如翚如翼”。郑和修建的这组南山建筑,在历史更迭中,仅留下一座三峰寺塔。

  塔上吹来的阵阵海风,仿佛变成了出发的号角。

  第三站 打卡福州长乐太平港

  ●一处港湾,郑和“伺风开洋”驻泊基地

  长乐太平港,从昔日的郑和下西洋舟师驻泊地华丽转身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现在的太平港

  屹立在长乐南山顶上的圣寿宝塔,伴随着长乐太平港一起经历时代变迁。原来的大块平地如今已经成为长乐老城区主要范围,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此崛起。

  为何郑和会选择长乐太平港作为“伺风开洋”驻泊基地?

  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介绍,当时这里江面宽阔,适合水师演练和造船;五虎门为天然屏障,不易受到攻击且避风,出了五虎门即进入太平洋;以福州港为后盾,可以得到物资与各种海运技术保障。所以,郑和选择了在这里驻泊,船队在此一驻就是几个月,以待秋后季风来临扬帆起航;同时积极进行远航的最后准备工作——补充修造海船,招募水手船工,聘请通事(也就是翻译人员),补足淡水粮食,祭祀海洋神灵,载上最后一批货物等等。

  在太平港旧址的另一侧,早在2002年,长乐市政府便发动社会捐资近千万元,兴建了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长约两公里的景观走廊——郑和广场。这里有郑和石雕像、郑和宝船、太平港帅营、郑和舟师启锚处等纪念性建筑,再现了当年郑和率船队出洋的盛景。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郑和广场上的郑和石雕像

  这尊郑和石雕像是目前海内外最大最高的郑和石雕像,是闽江口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介绍,这尊石雕像高14.05米,基座宽7米、高2.8米。

  这些数字展现了郑和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以及他七下西洋历时28年的壮举。

  第四站 打卡登文道

  ●一个码头,当年郑和上岸

八闽文脉·向海 | 穿越618年,跟着郑和一起劈波斩浪从长乐出海

  郑和多次下西洋的登文道码头遗址(来源:海峡都市报)

  在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文石村北侧江边,隐匿于石块中的“登文道”摩崖石刻,其横额隐约可见刻楷书“皇明 登文道”五个字。

  史料记载,登文道修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取名登文道,表明这里是登上文石的道头,也寓意登上文官仕途。

  郑和下西洋时,多次在此设祭开洋,这里也是他到长乐修建天妃庙时登陆的地方。

  登文道还曾是古代长乐客商出洋的始发地和朝廷使臣赴琉球岛的码头。目前,它已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

  这些“海上丝绸史迹”见证了郑和七下西洋期间所发生的故事,一处港湾、一块石碑、一座宝塔、一种信仰、一艘福船、一个码头,融合成一汪文化的海洋,驶向大洋彼岸。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让这段辉煌的故事在福建大地上续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