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光明日报|福建:用奋斗谱写幸福新篇章

http://www.clnews.com.cn  2022-07-24 12:46:04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光明日报|福建:用奋斗谱写幸福新篇章

《人民日报》( 2022年07月23日第05版)底图:福建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赵毅 摄

  山海激荡,非凡十年。

  武夷山秀甲东南,而今愈发郁郁葱葱;厦门港海天一色,“大厦之门”越开越宽阔;宁德连抱产业“金娃娃”,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变身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站在福建看福建,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实践图景波澜壮阔。

  医改、林改一马当先,生态文明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简称海丝核心区)等多区叠加……站在全国看福建,胸怀大局的“福建担当”不断彰显,勇担国家使命的先行先试蹄疾步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整体构成福建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蓝图。八闽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福建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推进,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机制更灵活

  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

  龙岩市武平县捷文村,林间浓荫沁凉,紫灵芝长势喜人。“林子长得好,林下产出多。去年仅种紫灵芝一项,收入就有1.5万元。”村民谢春荣的笑容似盛夏阳光般灿烂。

  武平,全国“林改第一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于此,20年来不断深化,让绿水青山成了广大林农的“幸福靠山”。

  2019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

  医改、林改,一大批“闽字号”改革经验走向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海丝核心区,一大批“国字号”探路使命落地福建。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坚持把自身发展置于全国大局下思考、谋划和推进,立足区位优势和省情特点,善用改革添动力、开新局。

  从优化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到打破“数据烟囱”的省域治理“一网统管”,福建把“放管服”改革与数字福建建设相结合,全力打造“便利福建”。2021年,福建省“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超过98%,办件平均申报材料和平均耗时分别压缩至5年前的1/4和1/10。

  位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的元翔空运货站现场,各类单证电子化,人员交流“零接触”。实现了航空货运各环节信息共享的航空电子货运平台,让空运进出口作业效率提高了90%以上。厦门自贸片区,今年7周岁。制度创新的新活力,成就了这片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商务部评定的全国自贸区61项最佳实践案例中,有5个“厦门样板”入选;全国143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中,有30项“厦门经验”获全国推广。

  福建既是改革热土,也是开放前沿。充分发挥地理和政策叠加优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福建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去年,福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1%,出口增长27.7%,首次突破1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福建省进出口总额9713.7亿元,同比增长了12.4%。

  动能更强劲

  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

  宁德福鼎市,沙埕湾畔,宁德时代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单体项目去年底正式投产。项目预计年产值超千亿元,从厂房打桩到首条生产线投产,历时不过330余天。“福鼎时代”项目的快速推进,折射出宁德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

  宁德,当年的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如今已成为世界领先的锂电之都、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基地,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成色好”、后劲足。2021年,宁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5%。

  龙头引领,产业“裂变”,集群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紧紧咬住实体经济不放松,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2021年,福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利润总额居全国第六位,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突破50家,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达21个。

  走进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的安踏集团智能工厂,跨越3层楼的空中流水线令人眼前一亮。一块块衣料通过悬空轨道精准地输送,实现不同品类、款式、颜色、码数的服装在同一条流水线生产。

  “当一件衣服还在布料阶段,‘智慧大脑’已经绘制出了它的完整数据图谱。”工厂负责人介绍,数字赋能,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成本降低11%。

  数字经济既是经济新增长点,也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支点。早在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洞察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部署。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叮嘱:“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福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双轮驱动”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截至目前,福建有超过7.2万家企业“上云”,实施“机器换工”4万多台套;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3万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数字经济已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新动能。

  生活更幸福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落地落实

  走进三明市沙县区夏茂中心卫生院,东街村村民黄元淦开始了例行的康复理疗。这位56岁的小吃业主曾因心脑血管疾病引发偏瘫,“当年腿都抬不动,如今可以拄着拐杖走,家门口做理疗,方便!”

  黄元淦的个人健康档案,就储存在沙县区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总医院为他配备了家庭签约医生。

  医改十年,三明一直“在路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不改:从最初的治混乱、堵浪费,到“三医联动”“两票制”“年薪制”等,奋力求解“看病贵”“看病难”;近年来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医保打包支付等改革,启动实施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等“六大工程”,继续解决“看好病”“治未病”。

  民有所盼,政有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福州,58座城市山体绿意葱葱,107条内河澄波澹澹,总长约125公里的慢行步道串山临水,让市民们亲山乐水,福州人直抒胸臆:“七溜八溜,不离虎纠(意:福州)!”

  在武夷山,乡村振兴的新期盼鼓荡于丹山碧水间。种生态茶,引智能化生产设备,探索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过去一年多,燕子窠茶农杨文春的茶叶优质率和精制率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新征程,这片小绿叶定有大作为!”

  福建始终把群众的“心头事”列为党委政府的“要紧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2012年以来,每年全省财政支出七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十年间增长了一倍。2021年,福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1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20,比上年缩小0.06。

  生态更优美

  推进建设生态省战略持续深化

  莆田木兰溪,漫步滨溪公园,满目皆景。

  20多年前,这里水患频仍,当地人谈“溪”色变。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推动木兰溪治理,莆田一张蓝图绘到底,“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系统施策,当年的水患之河,眼下成了莆田人的生态河、幸福河。

  福建山海相依,生态优势独特。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前瞻性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福建省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生态省战略,“清新福建”的名片愈发亮眼。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

  龙岩长汀,当年的“火焰山”,如今的“花果山”。长汀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治山治水写传奇。厦门筼筜湖,昔日污水横流、鱼虾绝迹,而今已蝶变为“城市会客厅”,绘就鹭岛“新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持续推进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021年,福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3年居全国首位。

  制度创新,勇探新路——

  从率先扛起“党政同责”大旗,到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从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在山区和沿海分别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勇探新路,按期取得39项重大改革成果,基本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绿色经济,风生水起——

  赏丹霞山乡、享心灵静地、探农耕乐园……暑期刚至,三明市泰宁县际溪村已是游客盈门。文旅、康养等产业齐头并进,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清洁能源装机比重去年已超50%;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仅林下经济产值去年就达736亿元。(记者 蒋升阳 颜珂)

  (数据来源: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林业局、统计局)